引言:
提到韩信,大家除了联想到“胯下之辱”这个典故之外,相信还能想到“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不得不说,萧何在韩信的一生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是大家看了韩信的故事后惋惜这样一位出色的军事天才没有善终,却忽略了萧何其实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纵观历史,我们会发现韩信这样的军事天才历朝历代比比皆是,但是萧何这样的人却极为稀少。
慧眼识珠,忠心耿耿
萧何是汉朝的开国功臣,他与张良、韩信并称为“汉初三杰”。萧何年轻时是秦朝的官吏,平时勤奋好学,闲暇之余经常研究历朝历代的律法。萧何生活上一直保持着勤俭节约的美德,从来不提倡浪费,而且他性格随和,年轻时认识了很多好友,其中也包括刘邦。
刘邦曾担任过泗水亭长,而萧何的官职正好比他大一级。萧何见刘邦这个人气宇轩昂、谈吐不凡,于是认定他以后必成大器,所以萧何平常很照顾刘邦,经常利用职务之便袒护他。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各地纷纷揭竿而起,萧何看准时机也在这个时候辅佐刘邦起义。随着起义队伍越来越大,刘邦急切的需要一个人为队伍制定更加系统的管理制度,这个人刘邦想也没想,直接任命萧何为团队的大管家,专门负责管理内务、稳定队伍大后方,这个职位就相当于宰相。
汉朝建国之后,萧何开始推行郡县户口制度,之后向刘邦进言休养生息的政策。打了这么多年战争,上到国家,下到百姓,无一不是身心俱疲,迫切的需要一个缓冲时间。到了刘邦晚年,萧何又做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帮助刘邦铲除了诸多异姓王,因为他们的实力已经威胁到了皇权,大名鼎鼎的韩信就是其中之一。铲除异姓王这项措施,巩固了刘邦的统治地位,维护了中央集权,可以说萧何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
那么萧何到底是杀韩信的罪人还是一位以大局观为出发点、维护百姓利益、维护国家利益的伟人呢?很显然,萧何是后者,让我们来细数萧何身上的三大优势,就可以看出韩信的死怨不得萧何。
大局观念,无与伦比
萧何的大局观领先和他同时代的所有人,这是他的第一个优势。当刘邦的起义大军率先攻入秦朝首都咸阳后,所有人都被这里的繁华奢侈震惊了。将士们面对咸阳城中各种各样的诱惑,大家再也控制不住内心的欲望,纷纷抢夺起金银珠宝。
于是刘邦的起义军在城中烧杀掳掠,给咸阳城中的百姓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刘邦这时候正沉溺于皇宫中的奇珍异宝以及后宫美女,他甚至有了住在这里的想法。幸好樊哙、张良等人及时劝阻,刘邦才回过神来。
那么正当所有人无法抵挡如此诱惑的同时萧何在做什么呢?萧何见将士们眼中已经失去了斗志,他知道这样下去这支队伍迟早会失去战斗力,面对强大的项羽只有失败一条路。于是萧何赶紧派人去丞相府收集秦朝的资料文献,这些资料有秦朝各地的户口、整个天下的要塞地图、秦朝的律法制度等重要内容。
有了这些,萧何就能精准的分析出各地的经济状况、粮草分布、人口数量以及地理地貌等。这些资料收集完毕后萧何找人分类封存,整理好之后统一由萧何一人管理。这些信息为刘邦日后夺取天下提供了巨大帮助,同时也为汉朝的制度建立提供参考。
在面对从未见过的巨大财富时,萧何克制住了自己的内心,转而去收集对团队帮助更大的文献资料。不得不说,萧何无论面对的是什么都能迅速稳定心神,不自乱阵脚。刘邦能够收拢这样的人才,怪不得能成为汉朝的开国君主。
我们再来对比一下韩信萧何二人,带兵打仗这方面韩信确实可以称得上是奇才,但是他的功绩比起萧何来差的太多。像韩信这种军事家历史上层出不穷,但是萧何这样一位能抵住巨大诱惑还能定下心来规划团队未来的能臣少之又少,至少汉朝一代没有人能比得上他。
知人善用,居功至伟
萧何的第二大优势就是知人善用,帮助刘邦招揽了许多能人异士。虽说当时刘邦先进去关中,但是他的实力终究不如项羽,项羽一来就要把他赶到巴蜀地区。这样的结果让刘邦很不服气,他发誓一定要和项羽一较高下。这个时候萧何站了出来,他觉得如今实力上的差距确实是一个问题,不如先去巴蜀地区休养生息,这样既能稳住项羽又能乘机招募能人异士扩充实力。
于是刘邦询问萧何有什么人才推荐,这个时候韩信就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萧何向刘邦举荐韩信,一开始刘邦是不太情愿的,在萧何的一再坚持下,刘邦才封韩信为大将军。之后韩信率军为刘邦打下了无数胜仗,汉朝三分之二的国土都是韩信为刘邦打下来的。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萧何在其中居功至伟。
那为什么萧何认为韩信一定是一位出色的将领呢?根据《史记》记载,这两个人之间并没有多深的接触,萧何只是通过韩信平日的言行举止就确定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将帅之才,这样的理由并没什么说服力。
一开始韩信效忠于项羽的时候并没有得到重用,只是一个小头领,所以他才投靠刘邦,在刘邦这里当上了都尉。后来刘邦率军撤出关中来到巴蜀地区,他把所有的后勤工作都交给了萧何。
面对势力的急速扩张,萧何迫切的需要一个有能力的副手来帮助自己,于是他就多方打听,这样才能从中选择出能够帮助自己的人才。而韩信很有可能是这个时候被萧何发现的,做了仔细的调查之后,他才肯定韩信是一个出色的人才,所以才愿意举荐他,做他的伯乐。
如果仅凭《史记中》记载的那样,萧何只是通过跟韩信简单交流过几句就确定了他的才能,这显然不合理。那个时候的韩信还没有带兵打仗,萧何作为一支起义军的后勤统领,他不可能这么不负责任。所以萧何一定经过了仔细的调查,确定了韩信真的有真材实料。
除此以外,萧何还能替刘邦考虑到他无暇顾及的事情。当时刘邦带领大军迎战项羽,萧何负责坐镇大后方,这个时候萧何看到咸阳城早已没有了当年的富丽堂皇,项羽一把大火让这里变得满目疮痍,百姓民不聊生。萧何了解情况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安抚好咸阳百姓的情绪,之后又让士兵协助百姓建立基本的民生设施。
随着百姓情绪的稳定,慢慢的农业生产也开始进行,刘邦的军队也获得了百姓的一致好评。随后萧何就开始招兵买马,不断扩充后方实力,同时他还尽一切可能筹集更多的粮饷,给前线的刘邦送去。我想要是那时候的萧何有二心,他还是有希望取代刘邦的。可是萧何并没有这么做,他一心辅佐刘邦,不断为对方出谋划策壮大实力。
明哲保身,安度晚年
懂得明哲保身也是萧何身上的一大优势,我们再用韩信来做一个对比。刘邦建立汉朝之后就开始大赏功臣,一共分封了八位异姓王,韩信就是其中之一。这里的王可不是一个荣誉称呼,可是有封地有实权的王。后来这些异姓王的存在对皇权造成了巨大威胁,一度让刘邦头疼不已,为此他找来了萧何请他出谋划策。萧何大胆的提出铲除异姓王,其中铲除实力强盛的韩信就是首要任务。
这个建议的提出就是萧何最受争议的地方,因为这些异姓王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萧何为何如此过分一定要杀功臣韩信呢?这里我们了解一下韩信被封王后干了什么。
韩信被封王后就有人举报他意图谋反,刘邦顺势削弱了韩信的兵权,可是韩信自认为自己带兵打仗的能力天下第一,借着异姓王的身份平时嚣张跋扈,谁都不放在眼里,这样的行为无疑触怒了刘邦。于是萧何就把韩信骗入宫中,最终韩信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成功为刘邦解决麻烦之后,萧何被重赏。但是萧何不想步韩信的后尘,他明白功高盖主的道理,于是把自己全部的财产捐献了出来。萧何也确实换来了一个好结局,虽说因为韩信他被后世人唾骂,但萧何的子孙后代过的很好,很长一段时间里,萧家一直都是高级贵族。
结语:
萧何作为一个运筹帷幄的能臣,为刘邦以及汉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他自己活的很明白,能够及时舍弃一切,最终得以善终。可就是这样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却因为帮助刘邦维护皇权、诛杀韩信落得了一些骂名,实在是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