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盛夏,红四军迎来新任军长许世友,许世友是一位战功赫赫且性格直率的人,对于这次荣升军长,许世友说了两句话,一句是关于自己的,一句是关于胡奇才的。
新官上任的许世友在得知胡奇才被撤掉团政委一职后,托刘世模找其传话:让胡奇才去35团当团政委,让他官复原职。
胡奇才为什么被撤掉团政委一职呢?许世友又为何主动帮胡奇才官复原职呢?
胡奇才被撤掉政委一职要说起这件事,还得从王树声这说起。
1935年6月,茂县小城里的大瓦房里,王树声正在来回踱步,他看上去心情不好,不知道在为什么事而焦虑着,过了一会儿,瓦房大门吱呀一声被人推开了。
看清来者后,王树声二话不说,直接上去结结实实打了两巴掌,挨打的人是胡奇才,他是红军部队里的团政委。
王树声为什么要打胡奇才?
1935年,胡奇才带着部队顺利拿下千佛山这个防御作战征地,千佛山阻击战打了整整两个月,面对胜利,战士们一个个士气高涨,斗志昂扬,这一仗打得实在是漂亮!
接到方面军主力与中央胜利会师的消息后,胡奇才便带着部队下山,然后朝着下一个目的地芦花、黑水前进。
半路上,胡奇才接到军长王宏坤的电话,他转告胡奇才,说他和方面军副总指挥王树声正在前头等着大部队的到来,要求32团走雁门关,过铁索桥,让他们抓紧一切时间同方面军汇合。
这个电话原本是部队团长接的,但是因为团长有公务在身,暂时不在,所以胡奇才替他接了电话,然而没想到的是,这个电话给胡奇才带来一个大麻烦。
从千佛山、茂县到雁门关,中间正好有一条河流相通,顺着河流上游走,半夜则可以抵达目的地,顺着河流下游走,则方向相反,但有一个去处,也叫燕门关。
胡奇才带着部队从茂县出发,为了按规定时间抵达目的地,胡奇才没敢让部队停下前进的脚步。
按照时间来算,他们即将抵达王宏坤在电话里提到的铁索桥,然而从天黑走到天亮,都没有见到铁索桥的身影,胡奇才瞬间慌乱起来,这是怎么回事?难不成自己走错路了?
对地形不熟的胡奇才立刻找人打听,问问这里是不是雁门关,一番打听后,胡奇才悬着的心终于死了,他们确实走错路了,雁门关在上游,他们走到下游的燕门关来了。
错误的路线,直接耽误了后续进程,胡奇才带着部队立刻掉头,看看能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到上游的雁门关。
还没走多远,王树声的电话就打来了,这次接电话的是团长。
“是胡奇才政委接的电话,这次的行军路线也是他交代的……” 团长如实回答。
“你把电话给我转接到胡奇才那里去!”
胡奇才刚握住电话,就听到了王树声的问责声:“你为什么要往南边走!雁门关!雁门关!你往南走干什么!”
王树声着急的责骂声让胡奇才意识到他犯了严重错误,但眼下不是问责的时候,而是要想办法怎样才能扭转乾坤,怎样将失误降到最低。
见胡奇才不吭气,王树声继续在电话里吼着:“你现在先把队伍给我带回来!带到茂县,我在茂县等着你们,另外你要注意,现在天已经亮了,务必注意防空!要小心敌机!”
挂了电话,胡奇才立刻带着部队往茂县方向前进,一路上,他不停地抬头看天,竖起耳朵听周围声响,就是怕遇到敌机。
跑到下午四点,距离茂县不到10公里,胡奇才觉得眼下可以松口气了。殊不知,有的时候事情的结果往往不尽人意,你越怕什么,就越会发生什么,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墨菲定律。
就在胡奇才准备放松的时候,天空远处传来轰隆隆的声响,是飞机发动机转动的声音。
“卧倒!卧倒!隐蔽!隐蔽!” 胡奇才扯着嗓子朝着部队高声喊道。
整个团整整齐齐地就地趴下,唯一没趴下的是团里的炊事员,不是因为没听到声音,而是为了保护行军锅,他的身影立刻得到敌机注意,很快,炸弹朝着他们轰隆隆扑了下来。
万幸的是,全团士兵完好无损,没有一个人受伤,也没有一个人死亡。
虽然最后没有人受伤,但是这件事情造成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对此,身为政委的胡奇才也要承担相应责任。
他被撤掉团政委一职,挨了两巴掌。
造成这样的后果,胡奇才是有责任,但也不能全怪他。
首先,王宏坤在交代的过程中没有说清,没有说明应该是顺河而上还是顺河而下;其次,雁门关跟燕门关的发音确实相似,王宏坤应该提示这点;最后,在出发前,他曾跟团长约定,走到茂县后,就稍作休息,问清楚路线再走,结果团长光顾着赶路,把他们之间的约定忘得一干二净。
面对王树声的惩罚,胡奇才多多少少感到委屈。
等王树声气消了后,王宏坤和陈再道找到王树声帮胡奇才说话,有了这两位的说情,再加上最后没有造成严重后果,王树声也就没有再追究下去了。
许世友托刘世模找其传话:让他官复原职许世友上任红四军军长后,没有见到胡奇才,但对于王树声责罚胡奇才的事,许世友早有耳闻。
胡奇才这个人,他许世友是非常欣赏的,想当年,他们曾在黄安城内并肩作战。那时候的胡奇才还是个小兵,战斗的过程中,他不惧危险,手里拿着刺刀气昂昂冲在最前头,胡奇才的勇敢让许世友记住了他。
在那场战争中,胡奇才被一颗子弹打了个趔趄,站在远处的许世友将这一幕看在眼里,他心想,这孩子一定是受伤了,谁能想到胡奇才只是晃了一下,便稳住了脚步,子弹并没有打在他身上,这一幕又把许世友给惊到了。
那天战斗结束后,许世友找到胡奇才,仔仔细细围着他转了一圈,见他确实没受伤后,许世友问:“我明明看见你受伤了,你这身上为什么没有伤口呢?要好好检查一下!”
说罢,许世友就叫来几个战士,让大家一起帮着找子弹,找了好久,都没有找到,就在大家快要放弃的时候,一个战士大喊:“找到了!找到了!在这里!”
许世友顺着战士的胳膊看去,一颗破手榴弹正挂在胡奇才的胯部,手榴弹上的头部只剩下一半,另一半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没准是被那颗子弹给掰走了。
也就是说,胡奇才之所以没被子弹打中,是因为这枚手榴弹帮他挡下了。
事后,许世友连连感叹:“这孩子命真大!”
经过这事儿后,许世友也就彻底记住了胡奇才这个人。
当许世友得知胡奇才因雁门关那事丢了职位后,便让副军长刘世模找其谈话,叫胡奇才去十二师35团当团政委,要给他官复原职。
许世友毕竟是过来人,知道胡奇才受了委屈,现在让他官复原职,说不定还不愿意呢,所以许世友提前教了刘世模两招。
许世友果然猜对了,胡奇才不愿意复职。
“奇才同志啊,35团是个主力团,团长张德安是个响当当的战斗英雄,他带领的部队曾经拿下过好几次胜利呢!这么好的部队,要你去也是有考虑的,眼看就要打大仗了,如果你实在不愿意去,也好,我们许军长说了,可以去地方打游击,也可以给他当警卫员,陪他喝酒什么的……” 刘世模按照许世友教的说。
一听到喝酒,胡奇才就发怵,他想起几年前的一段往事。
1934年11月清江渡开会,被提升为红四军副军长的许世友再次见到同在红四军担任营政委一职的胡奇才。
两人坐在一张桌子上喝酒、叙旧,许世友能喝是部队里出名的,胡奇才显然喝不过他。
后来要不是30军军长余天云来和许世友较劲,他非卧倒在地不可,见识过许世友的酒量后,胡奇才都不敢跟许世友在同一张桌上吃饭了,更别说去给他当警卫员了。
他还是去35军当政委吧,在许世友的“帮助”下,胡奇才第二天就收拾好心情,气昂昂地去35军报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