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减少主粮损耗,耕好“无形良田”
张西流
据2月8日新华社报道,水稻、小麦、玉米是我国三大主粮。中国农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3》显示,我国三大主粮全产业链浪费和损失严重,稻谷、小麦和玉米的全产业链损失率分别为26.2%、16.7%和18.1%,约占三大主粮总产量的20.7%。减少损耗就相当于增产。提升公众的节粮意识,减少不必要的损耗和浪费,事关我国粮食安全。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粮食问题关乎国计民生,而主粮损耗的严峻现实,更是不容忽视。如今,在粮食播种、收割、储运、加工等各个环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浪费,让主粮损耗积少成多。在此背景下,只有各主体协同发力、多措并举,才能最大程度堵住这些漏洞,让“中国饭碗”越端越稳。
在主粮损耗的诸多环节中,收割是重要一环。随着科技的进步,机械化收割提高了效率,但相较于传统人工收割,损失率有所增加。因此,加快研发适用于不同地形、不同粮食品种的高精度农业收割机械势在必行。农技部门也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机收减损技术指导规范,引导农户适时择机收获,降低收割环节的损失。
储运环节也是主粮损耗的“重灾区”。从农户家中到销区,粮食需要历经多次转运,每次转运都会造成损耗。而且,不少农户仍采用露天存放的储粮方式,一旦遇到阴雨、降雪等天气,粮食极易发霉变质。对此,加强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为农户提供“代清理、代干燥、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服务,是减少储运环节损耗的有效途径。
此外,在播种环节,一些农户采用粗放播种方式,不仅用种量大,还容易导致烂秧等问题;在加工环节,过度追求“精、细、白”造成营养成分损失,导致“量减质低”……节粮减损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颗粒归仓”呼唤更多智能化、科技化手段。
除了从生产环节入手,减少消费端的食物浪费同样重要。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引导,倡导营养均衡、科学适量的健康饮食习惯。我们每个人都从自身做起,珍惜每一粒粮食,才能有效减少食物浪费 ,为端牢“中国饭碗”贡献力量。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