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71年前那次惊心动魄的战争,西方以及很多国外机构和媒体总是用人海战术来掩饰自己的失败,似乎志愿军完全是靠着人多而取胜,那么我们今天就用各方数据来说话,看看所谓的人海战术,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情况。
在军事上,对人海战术的解释是,相对于对手的绝对优势兵力,以占据绝对优势的兵力压制对手获得胜利。志愿军先后入朝参战的总兵力接近240万,相对于联合国军的数量,看起来似乎就是人海战术的典型表现,但这样比较是不公正的,要代入到各次战役中,从实际战斗中去进行比较,才能凸显客观与公正。
我们先说第一次战役。首批入朝的志愿军部队,包括38军、39军、40军、42军、50军、66军共计6个军18个步兵师,再加上配属的炮兵、工程兵等部队,总兵力30余万人。
此时志愿军完全是轻步兵,没有重炮,没有坦克,更没有飞机。反观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地面部队达到5个军15个师及2个旅共计23万余人,飞机超过1100余架,军舰300多艘,重炮,坦克数以千计,两相对比,志愿军多出几万人的兵力优势根本就毫无优势可言了。
如果说志愿军的胜利秘诀不是靠人海战术,那靠的是什么呢?很简单,志愿军靠的就是顽强的战斗意志和灵活的战术。
志愿军大胆实施穿插、分割、包围战术,以运动战,近战,夜战去抵消美军的火力优势,在运动中击败美军,迫使其不得不撤退。
值得注意的是,在与志愿军交手之前,西方军事界完全没有穿插的概念,他们更习惯一字平推或狂轰滥炸。
凭借大胆的运动战,志愿军连续发动四次战役,一直把联合国军打到三七线附近。美军才依靠强大火力和后勤稳住了阵脚,也开始逐渐熟悉并掌握志愿军的“礼拜攻势”的节奏。
这就使得第四次战役成为志愿军历史上最危险的一次作战行动。得到美国第10军加强之后,联合国军无论是兵力,兵器都优于志愿军,在李奇微的指挥下疯狂反扑,此时美军经常是用数倍的兵力猛攻我军后卫部队的阵地,要说人海战术,美军这种打发才是最为典型的表现。
第四次战役结束后,志愿军将后方休整的两个兵团调回,总兵力达到了14个军42个师,才终于在兵力上找回优势,然而狡猾的李奇微又采取了所谓的磁性战术,依仗技术,火力和射程优势,让志愿军的兵力优势荡然无存,反倒是美军再次集中优势兵力发起反扑。最著名的一次战斗,19兵团63军及65军第194师在铁原地区坚守12天,阻挡美军4个师的轮番进攻,我军参战部队艰难的完成了任务,美军的人海战术,炮海战术未达成预期目标,让李奇微彻底气急败坏,在指挥部里大发雷霆。
总之,从上述几个典型战例来看,所谓的志愿军人海战术纯粹是一种低劣的宣传抹黑手段,充其量是在某些战斗中,志愿军集中优势兵力实施突破,这种做法无可厚非,但从战役全局来讲,几乎从来就没有形成过真正的,相对于对手的绝对兵力优势,不仅没有兵力优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美军还掌握着火力优势,制空优势,可他们对此却只字不提,手段之下作,令人不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