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乾隆四十一年十月初十的北京城,寒风卷着紫禁城的琉璃瓦作响。六岁的钮祜禄氏穿着单薄的棉袍,跟着太监穿过重重宫门。这个佐领家的女儿还不知道,自己即将成为十公主的伴读,更不会想到五十四年后,她会成为大清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太后。命运的齿轮,就从这里开始转动。
钮祜禄家族祖上跟着太祖打过江山,传到她父亲恭阿拉这辈,早没了往日的威风。家里穷得揭不开锅时,全靠亲戚接济度日。可谁也没料到,这个在胡同里跑大的丫头,六岁就被选进宫给十公主当伴读。
乾隆五十七年选秀,十五岁的钮祜禄氏被指给十五阿哥永琰当侧福晋。那天她跪在养心殿,听见乾隆对和珅说:"这丫头眼神清亮,能镇得住场。"后来才知道,乾隆早看中她既懂规矩又不死板,最适合辅佐未来的皇帝。
嘉庆登基那年,钮祜禄氏刚生下三阿哥绵恺。原配喜塔腊氏身子骨弱,没两年就撒手人寰。按规矩该守孝二十七个月才能立后,可太上皇乾隆等不及,直接下旨让她以皇贵妃身份统摄六宫。宫里老太监都说,这是大清朝头一遭。
她当家后头件事,就是把喜塔腊氏留下的嫡长子旻宁接到身边。三伏天亲自给继子摇扇子,数九寒冬半夜起来添炭火。有回绵恺抢了旻宁的砚台,她当着满宫人的面罚亲儿子跪了两个时辰。这事传到前朝,连最苛刻的御史都闭了嘴。
嘉庆二十五年七月,避暑山庄传来噩耗。皇帝走得突然,正大光明匾后的密诏不翼而飞。钮祜禄氏在寿康宫急得打转,亲弟弟捧着鼻烟壶来劝:"姐姐何不推三阿哥上位?"她盯着案头乾隆赐的"养福承恩"匾额,咬牙写下懿旨:"皇次子仁孝聪睿,宜承大统。"
道光捧着继母的懿旨痛哭流涕。他比养母只小六岁,却规规矩矩行三跪九叩大礼。登基大典上,特意把龙椅往西挪了三尺——那是皇太后常坐的位置。有次英吉利占了定海,太后当着满朝文武拍桌子:"祖宗打下的江山,岂能说丢就丢!"吓得皇帝扑通跪下认错。
她七十大寿那天,道光带着群臣在寿康宫外磕头。三阿哥绵恺躲在柱子后抹眼泪,亲娘把唾手可得的皇位让给别人,换谁都咽不下这口气。可老太太心里跟明镜似的——绵恺性子软,镇不住虎视眈眈的列强。她把贴身玉佩塞给儿子:"当好你的亲王,就是给娘尽孝了。"
道光二十九年冬,七十四岁的老太后在睡梦中走了。六十八岁的皇帝披麻戴孝,硬是在灵前守了四十九天。来年正月,人们发现道光帝的辫子白了大半,龙袍里还揣着继母送的平安符。这个执掌朝政五十四年的女人,终究带走了养子最后的精神气。
后世说起孝和睿皇后,总绕不开那道改变清朝命运的懿旨。有人说她傻,放着亲儿子不疼;也有人骂她狠,连骨肉亲情都能割舍。可翻开清史稿,嘉庆到咸丰四朝没出过大乱子,全仗她当年快刀斩乱麻。
老百姓看得明白,能在紫禁城活过三朝的女人,哪个不是人精?她送十公主出嫁时留了句话:"天家女子,情义要讲,规矩更要守。"这话何尝不是说给自己听的?从伴读到太后,她守着紫禁城的规矩,也改写了规矩。
如今昌西陵的石碑上,刻着二十个字的谥号。可要我说,这老太太最配得上的还是乾隆当年那句话——"眼神清亮,镇得住场"。六个字,说尽了她跌宕起伏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