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永远不要给自己的孩子住“破房子”,拒绝畸形成长

日以远兮 2023-09-23 15:14:21

中国人从小就被灌输着勤俭节约的习惯,这一传统价值观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勤俭节约的习惯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为节约用水用电,对食物珍惜等等,除此之外,克制和适度消费也是其中之一。

正是因为勤俭的概念如此普遍,所以很多家长都会用家里很穷没有钱这样的话来帮助孩子树立省钱意识。

这种做法或许是为了避免孩子们过度奢侈或陷入消费主义的陷阱,不希望孩子在小小年纪就养成大手大脚的习惯,此外,家长们还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坚韧性和困难环境的适应能力。

可是家长们不知道的是,过度的教育孩子节俭非但起不到作用,反而会给孩子带来无尽的焦虑和压力。

首先,父母告诉孩子们家庭经济状况不富裕的事实会让他们感觉担忧和不安,他们将担心自己的生活条件、未来的发展、以及无法满足家长的期望。

这种过度的焦虑会导致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自信心受到负面影响。

其次,这种教育方式还会限制孩子们的思维和发展,如果一个孩子一直就被告知家里没有钱,他就会自我设限,认为自己没有机会追求更好的生活,这种限制性思维将阻碍孩子们发展自己的潜力以及追求更高目标的能力。

最后,这种教育方式可能会导致孩子们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尽管节约是一种重要的品质,但将家庭经济状况和幸福感之间联系起来将导致孩子们对消费产生恐惧。

甚至出现过度节俭的观念。长大的孩子在拥有了经济能力之后,他们大多会陷入到两个极端里,一个是过度节俭,不停的克扣着日常开销,以至于用身体健康作为代价来省钱,

另一个则是过度奢侈,因为他们前期的物质欲望被压抑的太久,所以一旦拥有了金钱,便立刻开始追求物质主义。

曾有一个网友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他的母亲便是一个极度节俭的人。

在小时候的记忆里,母亲一直教育着他要精打细算,尽量不去花钱,她反复地告诉孩子不要买零食,不能参加学校的户外活动,更不要与学习无关的书籍等等。

尽管母亲的初衷是希望孩子能够理智消费和节约开支,但这种过度的节俭观念却给他带来了一生的阴影。

在学校中,他因没有零食、没有参加活动而与同学产生隔阂,当其他孩子带着美味的零食来到学校时,他所感受到的只有羞愧和被孤立。

与此同时,他无法参加学校的户外活动,更不能与兴趣爱好相关的书籍,从而错过了与同学共同成长和交流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他的内心无疑是自卑和无力的,

他始终在自我怀疑,觉得自己没有被群体所接纳,哪怕已经成年了,他仍旧面临着抑郁焦虑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事实上,此人的家庭条件并不算贫困,父母都是工薪阶层,按照普遍的情况来看,父母完全有能力给孩子提供一个无忧无虑的生存环境,可是他们却没有这么做,反而一味的灌输着过度勤俭的观念。

皮格马利翁效应指出,当我们期望某件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就会倾向于采取与这一期望一致的行为,并寻找证据来印证这种期望,

这些行为和思维模式可能会影响我们的决策态度和行动,最终导致我们所期望的结果成为现实。

比如一个人相信自己会成功,他就会更有动力,努力工作,积极面对困难并寻找成功的机会,这种积极的态度和努力会增加他成功的概率,

相反,如果一个人相信自己会失败,他就会表现出消极的行为和思维,从而错过机会或放弃努力,进而增加失败的可能性。

尽管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这个概念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成为现实,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孩子都愿意承担这样的责任,每个孩子的个性兴趣能力和渴望都不同,

在一个拮据的环境中,孩子将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和责任,这将导致他们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这样的孩子更容易自卑,也更难以融入群体。

总而言之,经济上的贫困并不是原罪,给孩子设定一个破房子并让他永远的住进去才是大错特错,父母一定要拒绝孩子的畸形成长。

致力于为孩子提供舒适自在的生长环境,因为这对他们的成长十分重要。

0 阅读:0

日以远兮

简介:每天给大家分享精彩图文,感谢大家的点赞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