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上他用魅力征服了项羽救了刘邦。
鸿门宴上有一个人用魅力征服了项羽救了刘邦,他就是樊哙。
1. 当刘邦在鸿门宴上处于危险境地,像装五剑一载沛公时,樊哙得知消息后立即带剑拥盾闯入军门。他的突然闯入以及其勇猛的形象和强大的气势让项羽都为之一惊。

2.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樊哙的描写十分生动,披惟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这种夸张的神态描写生动地展现出樊哙的英勇无畏,使项羽感受到了他的决心和气势,并对他产生了惺惺相惜之感。

3. 面对项羽赐的酒,樊哙豪爽地一饮而尽;对于赐的生猪肉,他也毫不畏惧用剑切开大口吃起来。这种果敢的行为展现出他的豪迈和无所畏惧,在项羽面前树立起了一个勇敢的形象,让项羽对他另眼相看。
4. 樊哙在项羽面前慷慨陈词指出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将秦朝的暴政与刘邦的仁义进行对比,强调刘邦先入咸阳,视劳苦而功高,却"未有封侯之赏",反而被人诬陷"欲诛有功之人",这是"亡秦之续耳"。这番言论有理有据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上,让项羽在道义上难以反驳。项羽本身对刘邦先入咸阳就有所不满,但他的性格中又有优柔寡断和妇人之仁的一面。樊哙的话既肯定了项羽的强大和地位,又指出杀刘邦是不义之举,这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项羽的心理,让项羽更加犹豫是否要杀刘邦,为刘邦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5. 刘邦借口上厕所想要逃离鸿门宴时,内心还有些犹豫担心不辞而别会失了礼节。樊哙此时果断地说: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这句话点醒了刘邦,让他认识到此时的危险处境,坚定了他逃跑的决心。

6. 在樊哙的陪同下刘邦得以顺利地从小路返回军营,脱离了项羽的掌控。可以说樊哙的果断和坚定是刘邦能够成功逃脱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