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古代史上最有意义的一次使团访清,那就是英国人马戛尔尼率领英国使团给乾隆皇帝祝寿。
在大清境内转了一圈后,马戛尔尼总结出了三句话,这三句话戳破了康乾盛世的假象。
那康乾盛世究竟是何面貌?马戛尔尼眼中的“盛世”又是什么样?
康乾盛世被大家誉为我国封建王朝中最后一个盛世,至于这个盛世究竟存不存在,许多人看法不一。
有人觉得这是实际存在的,有人就觉得这就是来骗人的。
其实冷静下来仔细分析,有那么三段历史还真能称得上盛世。
这三段历史分别是康熙皇帝在位前中期、雍正在位全时期、乾隆在位前中期。
想必大家都发现了,康熙和乾隆在位后期并没有在这一范围内,这是因为两人晚年都懈怠朝政,所以导致国家各个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腐败。
比如当年康熙帝离开的时候,他给雍正留下的就是一个烂摊子。当时,政治一点也不清明,国库中的银子还所剩无几。
要说唯一能让雍正感觉到一点安慰的,就是康熙在国家西部打下了不少领土。
在领土方面的贡献,这三位皇帝那是真没话说。
雍正之所以是全期,这是因为人家在位这段时间从来没有懈怠过朝政,而且他在位时期的那些政策,好多都是创新型且对国家有利的。
比如雍正在位时期,官员们也得交税了。
以前在朝做官,官员从来不会说交工资税,但自从雍正颁布了相关政策后,工资越高的官员交的税越多。
此政策一出,大清朝堂瞬间炸开了锅,许多官员对此纷纷表示反对。
但再反对也没用,雍正才不吃他们那一套,爱干就干,不干就拉倒。
除此之外,土地方面收税不是按人数收了,而是地越多交的税越多。对此,那些清朝喷子们又开始表达自己的不满了。
因为大清境内的大部分土地,基本都在这群官员手中,所以人家反抗也在情理之中。
这下大家应该明白雍正为何名声那么差了吧,就因为他得罪了许多文官。
得罪了文官还想名声好,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即便雍正政绩再好,那群文官也能把他写成啥也不是。
不过雍正在位时期,农民的生活压力大大减小,同时在政府的努力下,收入还提高了。
当最底层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的时候,那才能说是真正的盛世。如今的我们就是生活在这样的盛世中,满满的幸福感。
之后乾隆上位,他在这些方面继续做出了不少努力,成功将大清的经济发展到了顶峰状态。
据说大清经济最高的时候,能占当时全球经济的一半。
但人一老,就会力不从心,所以一般皇帝年龄越大,他就越容易懈怠,这也不能全怪他们吧,毕竟年龄已经摆在那里了。
再加上乾隆皇帝很骄傲自满,总感觉自己很行,于是在他手中,大清正式进入了闭关锁国的状态。
这一点和康熙比起来就差远了,人家康熙爷那时候虽然关起门来过,但没过多久又打开了。
此外,康熙对于西方文化一点也不排斥,他本人非常喜欢学习,还曾亲自向法国国王索要卓越的人才来教他。
一个皇帝,摇身一变成了孜孜不倦的学生,这在我国历史上实在是太罕见了。
尤其是在我们华夏文化如此强大的基础上,康熙能谦虚学习西方文化,这才是一个心胸宽广帝王该有的样子。
反观乾隆,感觉自己太行了,所以直接闭门睡觉做美梦去了。
也正是因为大清当初经济实在是太高了,其产生的影响遍布全球各地。
当时的西方人,喝着我们国家的茶,穿着我们国家的旗袍,他们深深爱着我们国家的东西。
由此那些统治者也是意识到,要想提高自己国家经济,得从大清朝入手。
毕竟当时大清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国,经济高的同时人口又多,所以英国就开始想办法和大清搞贸易。
由于乾隆已经把大门关上了,所以英国就想着,以向乾隆祝寿为由,在讨好他的基础上,提出让他开设几个通商口岸。
人越高兴,一般答应得越爽快。
于是英国国王亲自为乾隆挑选生日礼物,这一挑,据说直接挑了将近一年。
挑好以后,马戛尔尼、斯当东父子等人带着使团出发了,他们在海上飘了半年多才到达我国澳门地区。
接着英国使团从澳门北上来到了天津,负责接待他们的,正是直隶总督。
得知这群英国人是来给自己祝寿的,乾隆很开心,他还以为这群人是因为自己国家强大才来的。殊不知,见面后英国人就露出了真面目。
马戛尔尼他们也是很狡猾,在避暑山庄见到乾隆后,随着携带的礼物一一奉上,马戛尔尼赶紧说出了自己此行目的,也就是希望乾隆能开设几个通商口岸进行贸易往来。
这个问题对于乾隆来说很敏感,就跟红线似的,所以乾隆听到后直接大发雷霆拒绝了对方。
不论马戛尔尼他们怎么说,乾隆都是拒绝。之后乾隆给英国国王写了一封信,信中乾隆说:“我总不能因为你一人,而破坏我们的制度吧。”
乾隆还在信中提到了自己究竟有多么厉害,好像全世界成了他的一样。
无知,实在是太无知了。
殊不知,当时西方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别人正在铆足劲儿发展自己,结果大清正在睡觉做美梦,还以为自己是世界老大呢。
如果当年清朝也正儿八经地进行了两次工业革命,说不定我们还是清朝人呢。
对于这次外交的失利,马戛尔尼非常不甘心,于是他对斯当东父子说道:“既然外交不行,那以后只能靠枪炮说话了!”
这句话给了小斯当东很深的印象,这个孩子从小就学会了中文,所以当初见到乾隆后,乾隆很是喜欢这个孩子,并送给了他一个绣着金龙的荷包。
对于这次英国人来访,乾隆知道这群外国佬是有野心的,于是为了震慑他们一下,乾隆决定让军队护送他们到广州。
正是乾隆这个自我感觉良好的决定,让马戛尔尼他们看到了真正的大清。
大清的真正面目,可能乾隆自己都不知道。
乾隆之所以让军队护送,是为了让这群英国佬见证一下自己战胜强敌的法宝。
当时的西方,枪炮什么的基本上已经快普及了,反观清军,还拿着长枪和大刀呢。
像火枪、火炮什么的,很稀有,全军也就那么几个。
在马戛尔尼看来,这大清国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厉害。
陆军都这么差劲,那海军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
英国当时早就有了正儿八经的军舰,最先进的那艘,能装上百门炮。
反观那时候的大清海军,还是各种木制的帆船,这战斗性能不用多说。
马戛尔尼觉得,自己国家派两艘军舰过来,外加一支普通的陆军火枪队,这点人就能打败整个大清,这个想法在他的随行记录中有提到。
那时或许还有点太夸张,但几十年后,他们经过超前发展的确做到了。
除了军队差劲,马戛尔尼他们还发现,大清的乡下环境实在是太差了,到处都是要饭的老百姓。
看着他们那可怜的神情,马戛尔尼想到之前他们也是这样,但经过发展,国内情况已经好多了,最起码不会像大清这样。
纵观乡下那些建筑,比英国村庄建筑都破。
这就让马戛尔尼想到了觐见乾隆时的场景,他们所到之处尽是金碧辉煌。英国国王住的地方与之比起来,那都是天上地下的差距。
上层差距大,下层差距亦大,决定一个国家真正差距的,往往是下层,这才是关键所在。
回去后,马戛尔尼将自己的随行记录送给了英国国王。里面他提到,此时的大清就是一艘破败的帆船,连战舰都算不上。
马戛尔尼个人觉得,即便此时英国还是敌不过大清,但以后终有一天可以让其臣服。
最后马戛尔尼也是总结出了这样三句话:“百姓普遍贫穷,军队不像军队,科技非常落后。”
这短短的三句话,直接让世人看到了康乾盛世的真正样子,原来已是这般腐朽。
或许乾隆都不知道,自己的老脸都丢到国外去了。
在那群外国佬的感知中,大清应该到处都是金子,各地装饰都非常豪华,包括军队、村庄。
没想到,竟是这般让人嗤之以鼻的景象。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没有谁会一直真正强大,除非他一直在坚持不懈地努力。
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前,那群英国人还开会商量要不要开战。
最后激励众人的,就是当年深受乾隆喜爱的小斯当东。
当年从大清境内转了一圈,小斯当东也见到了大清内部的腐朽,所以他当时就决定,要实现父辈们打开大清市场的梦想。
如果没有那次南下之旅,或许马戛尔尼他们对大清的腐败,没有那么深刻的认知。
之后更是短短的三句话,揭秘大清腐败的同时,还为之后的鸦片战争打下了基础,这就是愚昧无知、井底之蛙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