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已经多久没有真正交谈过了?”
不是隔着屏幕互发表情包、饭桌上的敷衍问答,而是真正放下手机,让话语在呼吸间自然流淌,将彼此的灵魂连接在一起的深度交谈。
之所以会问这个问题,是我发现越来越多人在关系里无话可说了。
这种失语状态,对关系的破坏是致命的。
情感联结的断裂会让伴侣沦为同住屋檐下的陌生人,缺乏理解的共同生活只会滋生怨恨与失望。
所以,今天想来探究下:为什么关系会进入失语状态?

01
滤镜失效
热恋时,爱是加了滤镜的美颜照;婚后,爱是原相机里的素颜。
滤镜的失效不是爱的消亡,但关系从「理想化」走向「真实化」的必经阶段,却并非所有人都能承受。
读者小睿(昵称)当初跟丈夫结婚,是因为对方和她相处很轻松、能包容她,但婚后问题就出现了。
她丈夫始终不会告诉她一个月挣了多少钱,也不会拿钱出来给她。
她渐渐觉得很憋屈:“一般男生成了家、有了孩子,首先想到的都是为家里分担经济责任,把家庭建设好,至少会想着把孩子养好,为什么他不知道?”
当关系中出现不满时,人们本能地希望通过改变对方来解决问题,但健康的婚姻需要协商,而非单方面的改造。
为什么小睿当初会选择结婚?
因为男方的阴性能量,让她感觉轻松,结果现在却想把一个阴性能量强的人改造成一个阳性能量强的人。
这才是关系破裂的本质。
在这样的状态下,两个人不可能和睦地相处交流。那么,应该怎么自我改变呢?
正所谓“每逢大事有静气”,小睿现在身上没有一种静气,这种静的能量比动的能量是更高级的。
小睿先要有意识地松动,意识到一个生命能够静下来,才能真正的动。
如果一个人静不下来,动就是盲动、乱动、瞎动,就是跑来跑去的,是念头在动。
真正能安定下来,才能选择在关键的地方动——
“我的阳性用在最需要阳性的部分,其他的地方我就不需要动,我反而节约了能量”。
我们的内在像是有一家三口,有内在小孩、内在父亲、内在母亲。
小睿的内心现在有个很急躁的内在父亲,“急躁父亲”的能量,一定是她从过去的某种关系中得到的。
也就是说,由于过去没有受到很好的滋养,没有被很好地理解过,所以过去一直在一种特别着急的状态中。
这个生命状态其实是不好的,就像开车时打方向盘,以前一直往右打,现在开始往左打,汽车就会失控,人生也是如此。

02
缺乏内在真实的体验
关系是一面镜子,对伴侣有多少无言以对的时刻,就意味着对自己有多少尚未理解的陌生部分。
读者笑笑(昵称)和男友在一起5年,感情比较稳定,双方都是有素质、讲道理的人。
但最近一年,她男友长期出差,双方联系较少,每天一通电话,平均时长不超过5分钟。
现阶段,她觉得感情温度直线下降,男友对自己可有可无。
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自己快毕业了,脑子里在强行让自己变得坚强,不要去依赖别人;
二是长期的诉求得不到满足,有些话说了也没啥用,变得不爱跟对方分享。
她知道彼此的感情基础还是在的,只是少了很多共同话题。
有时候知道对方在尽量找话题聊,但觉得聊得不在点上,双方都有些不太听得进彼此的话。
无论是客观还是主观来讲,双方都是珍视这段感情的,但不知道该怎么保持了。
在两性关系中,几乎所有的人都会面临一个问题:从激情期到冷却期。
在两个人在一起之初,有稳定的感情,再进入到磨合期,最后进入一个更深层次的相处阶段。
在所有的潮水退却之后,对有素质、讲道理的人来说,反而失去了情绪层面的连接。
于是每天一通电话,也慢慢变成了应付甚至是任务。
所以,哪怕今天把这种可有可无的感觉告诉对方——“我对这段关系不满意,感觉可有可无,很失落”,对方也不会有什么感觉。
当两个人从激情退却进入长期相处时,感情温度之所以会下降,就是因为没感觉。
那么,就不要再尽力找话题了,而是要找感觉。
在这个时候不论是主观还是客观,只要彼此还珍视这段感情的话,最好的方式就是找感觉。
而找感觉,就需要从“把自己的情绪表达给对方”开始做起,给双方创造更多的交集,创造更多的共同意义,创造更多的共同经历。

03
懒得说
无话可说,不仅仅是因为“没得聊”,也有可能是因为“懒得聊”。
因为沉默,本身就是一种消极抵抗。
好比读者小凌(昵称),她跟男友通过相亲认识,微信聊了一个月后见面。
由于周围闺蜜相继结婚,加上父母对她执拗于身高要求的规劝,她对当时跟自己同样175cm身高,但看上去比自己矮的男友也不是很抗拒,觉得对自己好、聊得来就可以。
见面第二次,双方就见了父母,订了婚。本来一切都很顺利,可最近一个月,她开始越来越抵触和反抗。
想到婚后即将要跟公婆一起住,以及结婚要准备的事情,她就很焦虑,也越来越看不惯男友的身高,甚至不想跟男友一起出门,觉得周围人像看怪物一样看着自己。
可她又狠不下心来说分手。面对这样状态的关系,她不知何去何从,也无法沟通。
其实,阻碍这段关系的并非身高的问题,也不是他人的看法,而是小凌内心的恶魔。
身高,只不过是被她放大的理由。别说两个身高175cm的人了,就是在马路上遇到一个175cm的女生和一个165cm的男生在一起,我都不会觉得他们是怪物。
那么,又是靠什么去猜度别人内心的想法的呢?
真实的情况,其实并非他人看自己像怪物,而是自己觉得自己像怪物。
内心当中的恶魔就像镜子一样,让自己以为那是别人的想法,其实根本不是。
反过来说,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源于内心的懦弱——只是因为“他对自己好”才和他在一起,而不是因为“爱对方”才在一起,因此才会对对方有诸多挑剔。
但是这并不合理,或许自己想要的是那种洁白无瑕、像天山上的雪莲花般理想化的纯净爱情,只是那样真空的爱情根本不存在。
所以,不能一边享受着对方对自己好的这些方面,还要反过来挑剔他的其他方面,这样心态很容易失衡,继而引发内心的恶魔全面接管自己的人生。
有时候,婚姻的困境不是选错了人,而是我们误以为爱等于无需努力。
真正的转折点,往往始于某一方决定——哪怕当下不满意,也愿意先往前迈一步。
沉默不应该是一段关系的终点,而是重新学习的起点。
如果你也想咨询或者倾诉,请私信我!
本文的插画,未经授权,不得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