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粟裕解放战争时期三次“斗胆直陈”细节,大大加快解放进程!

微史客栈 2023-02-06 23:56:05
粟裕向军委和主席第一次斗胆直陈:关于外线作战与内线作战问题!

1946年夏,国共内战全面爆发,国民党向中原、山东等解放区大举进犯,中央军委和毛主席做出了以山东、太行我军主力实行外线作战,向南作战的战略部署。1946年6月26日电令华中分局和华中军区,命令粟裕率华中野战军主力兵出淮南北进,与陈毅率领的山东野战军配合作战。在徐州地区寻求战机,相机占领徐州,陈毅也电令粟裕兵出淮南配合其作战。

但是接到中央和陈毅指示后,粟司令从华东战场实际情况出发,并对华东战局进行了深入研究,粟裕认为首先在苏中先打一仗,更为有利于日后华东战局。经过粟裕几日的考虑,终于下定决心,1946年6月27日,粟裕以个人名义电高中央军委和毛主席以及陈毅,向他们阐述了自己对当前战局的看法,认为先在苏中打一仗的必要性,然中央多次并不所动。

粟裕向华中分局其他领导也阐述了自己的想法,取得了华中分局其他领导的支持,1946年6月29日粟裕以张(鼎丞)、邓(子恢)、粟(裕)、谭(震林)名义再次电告中央军委和毛主席以及陈毅,仍然坚持第一次建议,华东战局第一阶段仍留苏中打一仗,解决当面之敌,中后再兵出淮南,配合山东野战军作战。在粟裕和华中分局的坚持下,中央军委、毛主席根据战局变化,慎重考虑后,最终接受了粟裕的建议,中央最终决定:“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至外线,在政治上更为有利。”

1946年7月13日至8月31日,粟裕指挥华中野战军发起苏中战役,以三万兵力对战十二万,大踏步进退,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历时一月多,苏中七战七捷,共歼敌5.3万人。打破了对苏北的进攻,其中海安一战,更是创下了敌我伤亡15比1的奇迹,极大鼓舞了各解放区军民的士气。 苏中战役是内战爆发后一次较大规模的战役,其带有一定的战略实战和战略侦察的性质。尤其是在战役指挥上获得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敌的宝贵经验。战后毛主席发给其他战略区的电报中明确指出要大力推广了苏中战役的经验,毛主席在电报中指出:“这一经验是很好的经验,希望各区仿照办理,并望转知所属一体注意。”

三万对十二万,明显兵力不够使用,所以在苏中战役发起后,为确保苏中战役的胜利,在1946年7月25日至8月5日期间,粟裕曾先后3次向中央军委和陈毅建议,调淮南地区的五旅到苏中参战,增加获胜的把握,苏中战役后,华中野战军兵出淮南解决淮南危机,最终获得了中央军委的同意第三封电报均以“斗胆直陈、尚祈明示”结尾,这即是第一次“斗胆直陈”的由来。

粟裕向军委和毛主席第二次斗胆直陈:暂缓渡江,决战中原!

解放战争两年后,1948年初,为了将战争引向蒋统区,中央军委决定,由华东粟裕率领华野3个主力纵队渡江南下,渡过长江,在长江以南开辟战场,吸引围攻刘邓的敌军分兵救援,建立根据地!

但是接到军委的命令后,粟裕有着不一样的看法,当时粟裕担任华野副司令员,粟裕认真总结了这两年来华野同敌作战经验,客观地分析了当时敌我军事经济等力量的对比,以及当前的全国战局变化,粟裕认为南下作战,吸引不了敌机械化部队渡江南下作战,敌机械化部队不适合南方水网地带作战,减轻不了刘邓压力,同时我军十万大军难以在敌腹地建立根据地。并且随着敌我双方力量的变化,有利于我军在长江以北打更大规模的歼灭战,一战定乾坤,更加有利于加速胜利中国解放战争的进程。

粟裕经过多天的反复思考和慎重考虑后,1948年1月22日,粟裕向中央军委和刘邓同时发出了《对今后作战建军之意见》的电报(即“子养电”)。电报中提出了“发展战略进攻、改变中原战局”的战略构想,并建议在中原采取忽集忽分的战法,集中优势兵力打大仗。由于粟裕电报中的构想和建议事关解放战争全局,所以电报的最后,粟裕用“管见所及,斗胆直陈”的八字来结尾。

粟裕的电报引起了中央军委的高度重视,毛主席让周总理、任弼时以及陈毅等人分析分析粟裕的电报,尽管最终中央复议的结果仍然是坚持既定决策,将战争引向敌人腹地,但这次斗胆直呈也为后来的决策打下了基础。

粟裕的“子养电”发出后,1948年1月27日,中央军委电令粟裕,仍由粟裕亲率华野3个主力纵队渡江南下,组成东南野战军,在长江中下游以南建立根据地,吸引中原敌人回防江南。粟裕也深知对中央军委对既定的战略决策,不会轻易改变。但作为一个具体的战役指挥员,在即将执行上级赋予的作战任务时,应当结合全局进行思考,从全局上角度考虑得失,把局部和全局联系起来。有助于中央军委决策。

粟裕一方面执行中央军委的渡江南下的战略指示,认真研究渡江方案,并着手做好渡江南下死的准备,同时进一步研究改变当前中原战局的方略。致敬粟裕大将!

粟裕向军委和毛主席第三次斗胆直陈:为何3个纵队暂不过江!

粟裕经过至今两三月的慎重考虑,1948年4月17日先向刘邓发电,征得不渡江减轻其压力同意后,1948年4月18日,粟裕再次致电中央军委和毛主席,仍然建议华野3个主力纵队暂不渡江南下作战,而是集中优势兵力在中原地区打大歼灭战。并在此阐述理由,这次电文和前三次一样,电文以“斗胆直陈,是否正确,尚祈指示。我们对南渡准备仍积极进行,决不松懈”结尾。

粟裕多次来电坚持中原决战,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毛泽东电令陈毅和粟裕一起赴河北中央驻地城南庄商谈。见面后,粟裕向五大书记直陈了自己的意见,决定集中优势兵力在中原地区打大的歼灭战。中央军委同时决定任命粟裕为华东野战军代理司令员兼代理政治委员,让粟裕放手去指挥。

随后,1948年6月和9月期间,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发起豫东战役和济南战役。各歼敌十余万,迅速地改变了中原地区我军不利的局面。随后,华野和中野一同发起了淮海战役,实现了粟裕歼灭敌军主力于长江以北战略设想。粟裕为减少江南作战的的损失,加快解放进程,作出了卓越贡献。

对于粟裕的斗胆直陈,周恩来淮海战役后评价说:“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构成了以后淮海战役设想的最初蓝图。”

粟裕的斗胆直陈,体现了粟裕作为具体的战略区指挥员,能够将局部和全局结合起来分析,敢于向上提出不同意见的胸怀。同时,也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们虚怀若谷,从善如流的宽广胸怀。上下级上下一条心,这也正是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

粟裕大将一生淡泊名利,多次辞让官职,曾辞让华中军区司令员给张鼎丞,辞让华野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辞让元帅。敢于向上直言,也遇到了陈毅、刘少奇、毛主席等伯乐,最终成长为一代战神。

1 阅读: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