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的悲剧:对大明王朝有“再造之恩”的于谦,为何必须得死?

文史砖家 2023-05-04 17:27:19

文|格瓦拉同志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七日,元宵佳节仅仅过去两天时间,大明王朝的都城北京爆发了一场宫廷政变。在武清侯石亨、前府右都督张軏(音同越)、大宦官曹吉祥、左副都御史徐有贞等人的帮助下,被幽居在南内长达8年的明英宗朱祁镇宣布复辟,并改元为天顺,史称“夺门之变”。一个月后,被废黜为郕王的明景帝朱祁钰离奇薨逝,虚龄只有30岁。

于谦画像

就在复辟后的第二天,少保、兵部尚书于谦便以“谋逆”的罪名遭到逮捕,并在正月二十三日被押往崇文门外,就在这座他曾拼死保卫的城池前,得到其最后的结局--斩决。在处死于谦的同时,明英宗还下令籍没于家的财产,并迫害他所引荐的文武官员。据史料记载,于谦遇害后,天下臣民都为之扼腕悲愤,就连孙太后也叹息哀悼了好几天。由此可见,于谦之死妥妥的是个天大冤案。

熟悉明朝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土木堡之变”后明朝的局势危若累卵,幸亏于谦挺身而出,率领军民赢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才使得帝国不至于重蹈“靖康之变”的覆辙。不仅如此,于谦对朝廷忠心,对百姓仁慈,对士兵宽厚,本人也是廉明节俭、一心报国,堪称“完人”。然而,就是这么一位“高大全”、神一般存在的人物,竟然被杀了。在民间看来,这简直是千古奇冤。

明英宗画像

然而,决定于谦该不该杀的毕竟不是百姓,而是高高在上的明英宗。有种说法从明朝到今天仍在流传,说是于谦的死,纯属石亨、徐有贞等人诬陷,明英宗属于被蒙蔽。这种论调真是“很傻很天真”。记住,决定于谦最终命运的是明英宗,不是石亨、徐有贞等人。如果明英宗信任于谦,即使做不到百分百放心,也绝不会轻易将他处死。而明英宗之所以杀死于谦,除了奸臣陷害外,肯定另有原因。

那么问题来了,于谦既然有再造国家之功,并且从不居功自傲,对朝廷绝对忠诚,为何明英宗还要急吼吼地将他处死?根据史料和常识进行分析,原因无外乎以下三点:

首先,明英宗内心怨恨于谦。明英宗在“土木堡之变”中沦为俘虏,多次面临生命危险,幸亏在侍卫袁彬、也先之弟伯颜帖木儿的保护下才幸免于难。不过,就在明英宗憧憬着回銮之际,于谦却送给他一记“响亮耳光”。原来,于谦为断绝瓦剌首领也先以明英宗为人质要挟明朝的幻想,毅然率群臣拥戴朱祁钰为帝。虽然于谦此举是出于公心,防止明朝被瓦剌绑架,但在明英宗看来,则无异于“背后捅刀”,意在将其置于死地。

明英宗自“土木堡之变”后便对于谦怨恨在心

等到明英宗被大臣杨善营救回京后,被软禁在南内,一举一动都受到严密监视,形同“高级囚徒”。在失去自由的8年时间里,明英宗高度紧张、极端恐惧,性格难免会因此而变得扭曲、多疑。考虑到于谦跟明景帝之间的特殊关系,明英宗难免不会怀疑他之所以被软禁,完全是于谦的主意。再加上明英宗从未听说过于谦曾为他求情,这种怀疑便变得更加强烈。

其次,听信奸臣谗言,认定于谦图谋拥立宗室为帝,意图谋反。“夺门之变”发生前,明景帝已经病入膏肓,由于他的独生子在此前已夭折,因此有关继承人的传言满天飞,其中于谦试图迎立藩王朱瞻墡(明英宗的叔父)为帝的谣言流传很广,明英宗亦有耳闻。平素跟于谦关系恶劣的石亨、徐有贞等人,正是凭借这个谣言说服明英宗发动“夺门之变”,重新爬上了龙椅。

石亨、徐有贞等人诬陷于谦试图拥立藩王做皇帝

明英宗复辟之初对石亨、徐有贞等人深信不疑,加之对于谦本来就心怀怨恨,因而并没有派人彻查真相,便急不可耐地下令处死于谦。不过,等到明英宗看到于谦在“夺门之变”前一天拟定的请求册立朱见深(明英宗之子,即日后的明宪宗)为太子的奏折后,方才醒悟于谦根本没有拥立朱瞻墡为帝的阴谋,“交通藩王”、“意图谋反”纯属莫须有的罪名。

最后,明英宗得位不正,唯有处死于谦才能彰显地位的合法性。“夺门之变”发生时,明景帝尽管已经卧床不起,但还是名正言顺的大明皇帝,而他并没有发布让位给明英宗的圣旨。如此一来,明英宗的复辟行为非法,属于典型的谋朝篡位,其帝位根本不具有合法性。在这种情况下,唯有先行否定明景帝的正统性,那么明英宗发动政变便属于合法行动,是在夺回被非法剥夺的皇位。

于谦的结局只能是死路一条

明景帝是拥立的?于谦。如此一来,明英宗必须给于谦按上一个“擅自废立皇帝”的罪名,并将他处死。道理很简单,如果放过于谦,那么天下臣民会以为明英宗默认明景帝的合法性,那么他的复辟无疑是非法的,而只有处死于谦,才能否定明景帝的合法性,从而为自己的复辟行为找到最佳的理由。因此,尽管于谦对大明王朝有再造之恩,尽管他忠诚、洁身自好,但终究难逃一死,这也是于谦注定的悲剧。

参考书目

1.【明】谈迁:《国榷》,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2.【清】张廷玉(清):《明史》, 中华书局1974年版。

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 :《中国明朝档案总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0 阅读: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