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雍正王朝》中最惊险的一幕,除了八王议政逼宫,就属康熙帝驾崩和雍正帝即位那晚的夺嫡之争了。
虽说最终老四胤禛在康熙帝的临终嘱托,以及邬思道、张五哥、张廷玉、老十三胤祥、老十七胤礼的全力支持下,继承了皇位。但整个过程却充满着坎坷,不仅危机四伏,甚至还一度陷入命悬一线的境地。
究其原因,除了康熙帝的各位皇子们心怀鬼胎,都不想放过继承皇位的机会外,也跟康熙帝临终前的安排脱离不了干系。
那么,康熙帝明明有的是时间安排好一切,为什么不提前确定储君,非要弄得这么悬乎,只剩最后一口气时才说出传位四阿哥胤禛呢?
杨角风谈《雍正王朝》系列文章:难怪康熙帝传位搞得这么悬乎,你看他的内心在想什么?
一、
自从太子胤礽两次被废之后,康熙帝就再也没有立过储君,而且还特意下了一份明诏,那就是从此以后不再立太子。
可是,随着康熙帝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他倒是能坐得住,但底下的这些臣子们却坐不住。是啊,皇上迟迟不肯立储君,那就意味着下一任皇上的人选迟迟没有确定。那作为臣子们,到底该拥护哪位皇子,才能确保日后的荣华富贵呢?
当然,康熙帝也有自己的苦衷,毕竟太子这个位置,天生跟皇上就不对付的。有道是“一山不容二虎”、“天无二日,国无二君”,大清的朝廷只能一个人说得算。这也是自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历朝历代的君王毕生追求的目标,权力必须得掌握在一个人手中。
可是,一旦立了太子,时间短嘛,倒也不碍事,可时间长了,问题就来了。
太子干的太好,能独当一面,控制朝局,不行,那皇上睡觉都睡不踏实。太子表现太差,不去控制朝局吧,又会被人看做无能的表现,不适合当皇上。
更重要的是,一旦立了太子,那其他皇子们也就找到了攻击目标和方向,就像当初王掞在朝堂之上抨击康熙帝不教而诛一样。除了一两个皇子还算尽力辅佐太子以外,其余的皇子,哪一个不是手握重权,一心捣乱,看太子的笑话?
康熙帝一方面确实没有做好选择,还在细心观察,到底该立哪个皇子为储君。另一方面,也不想心目中的储君,重蹈废太子胤礽的覆辙。
二、
这也是为什么,西北战事又起,马齐建议年迈的皇上再立太子被拒绝的原因!
因为康熙帝觉得自己虽然年老,但再干上个十年,二十年,大概没啥问题。毕竟,这种年龄,还能跟正值少年的弘历比试剑术,且不落下风,身体确实硬朗。
可是,等到他69岁,第二次举办千叟宴时,却被老八胤禩掉包的一只死鹰给气晕了,而这一晕,就再也没能爬起来。
也就在这时候,废太子胤礽的老师王掞,再次进言,希望康熙帝抓紧时间立老四胤禛为储君,以备不测。可是,令人想不到的是,康熙帝明知自己病重不起,可还是拒绝了王掞的建议,甚至将其免职,让他告老还乡。
如果说,前期他不肯立储君是自己身体还硬朗,暂时不需要,可这时候的他明明已经卧病不起了,却还是拒绝立储君,这又是为何?
要知道,康熙帝病重不起的事,虽然瞒着大家,但其实大家都清楚他是凶多吉少了。
比如王掞找到老四胤禛府上,第一句话就是:
“四爷,皇上快不行了……”
老八胤禩被康熙帝撤职之后,出了宫,也对老九胤禟和老十胤誐讲过:
“皇阿玛,看样子过不了这个冬天了。”
连邬思道也能揣摩出康熙帝的心思,给老四胤禛分析说,皇上龙体欠安,已经自知不起,所以才做了这样的安排。
三、
可是,底下的众皇子们早已经暗潮涌动,或单独,或抱团策划夺嫡的最后一战了,康熙帝为什么还能沉得住气?
首先是老十四胤禵,当初他违背老八胤禩的意愿,急着打一场胜仗,就是为了给自己增加点军功。并寄希望于打了胜仗之后,康熙帝能迅速将其召回京,面圣领赏。因为自古以来,几乎就没有让储君外出领兵打仗的,究其原因,一方面怕出个三长两短,另一方面则是就怕储君功高盖主了。
是啊,翻遍二十四史,也没听说过老皇帝身体抱恙期间,把太子外派打仗的?
所以,老十四胤禵要想夺得皇位,第一步是立功,第二步是回京,不立功没资本,不回京则一切都白搭。这也是他为什么故意派鄂伦岱回京送寿礼,不去自己府上,偏偏去老八胤禩府上的原因所在。
以他对老八胤禩的了解,只要鄂伦岱带着寿礼去了,外加自己故意向雅布齐透露写假信的事。必然会激怒老八胤禩,只要他冲自己的寿礼动了手脚,那就给了老十四胤禵一个带兵进京申冤的机会,以此确定皇位归属。
在这一点上,他跟老八胤禩的设想不谋而合,要不说他们能玩到一起去呢。只不过老八胤禩更自信一点,毕竟掌管户部,不给老十四胤禵供应粮草,就算他带兵进京,也不是自己的对手!
所以,死鹰事件之后,康熙帝看破了他们几个的想法,故极力保持平静:
“有罪的,无罪的,天知道,朕也知道。”
四、
既然康熙帝知道其他皇子对皇位虎视眈眈,而自己又青睐于老四胤禛,那为什么不趁着自己还能动的时候,迅速宣布将传位四阿哥胤禛,非等就剩下一口气的时候才说呢?
我(杨角风)觉得,除了康熙帝对权力极度贪恋,以及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极度自信,不到最后一刻不愿放权以外。还因为,他对心目中的候选人老四胤禛,还有一项考验,因为这里还有一个麻筋儿横在他们俩之间。
这个麻筋儿是什么呢?
就是郑春华!
郑春华原本是康熙帝的妃子,后来因为跟太子胤礽搞到一起,所以被贬到浣洗局去了。后来太子胤礽要处死她,是老十三胤祥将其暗中保了下来,并在自己被圈禁前,交到了老四胤禛手上。
要知道,当初老十三胤祥被圈禁在宗人府,其中一条罪名便是暗中处死了郑春华,这还是康熙帝当庭宣布的罪行。
可是现在呢,郑春华并没死,还被老四胤禛藏了起来,这是啥?
这是欺君之罪!
废太子胤礽的老师王掞在找到老四胤禛府上时,特意提到,郑春华藏在老四胤禛府上的事,不仅他知道,老八胤禩也知道:
“他们一直佯装不知,就是为了捏着这张牌,等着时机一到打出来,置于你死地呀!”
而老八胤禩所谓的时机是啥?
就是康熙帝宣布将传位老四胤禛时,不管康熙帝活着还是没活着,只要郑春华还在,欺君之罪就能要了他的命!
五、
这就是为什么康熙帝不提前确立储君,非等到郑春华被羞辱的自尽了,才做传位安排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那么,郑春华在老四胤禛府上的事,做的很隐秘,康熙帝怎么就知道了呢?
大哥,他是皇上啊,又是一个极度贪恋权力的皇上,14岁亲政,16岁就擒了鳌拜,20岁就平了三藩……所以,就监视臣子来讲,他的情报网可比其他皇子要强大的多。
这方面王掞自己就说过:
“我是一个油枯灯尽的人了……自从太子爷二次被废以后,我是几次服毒,万岁爷看得紧,我都没死成。”
一个想服毒自尽的人都难以得逞,更不用说隆科多赋闲在家,最落魄的时候,康熙帝就能知道他为了还欠款,当了宝刀。老四胤禛追缴户部欠款,那么起劲,康熙帝都知道他漏掉了三条大鱼。
再加上康熙帝临终前给老四胤禛分析每位皇子的性格特点,还能那么精确,这都需要大量的情报来铺垫的。
所以,一个大家都心照不宣的事,康熙帝怎么会不知道!
他既然知道郑春华在老四胤禛府上,那么又该怎么提醒老四胤禛,什么时候提醒,这个麻筋儿,也就是郑春华得除掉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康熙帝派出的一个关键人物——王掞了!
我杨角风甚至都怀疑,康熙帝把王掞看的这么紧,就怕他自尽,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使命没完成,而这个使命就是去除掉郑春华。
六、
那么,又有一个新问题产生了,为什么除掉郑春华,必须得王掞去做,老四胤禛自己不能动手吗?
当然能!
可是,不管怎么说,郑春华曾经是康熙帝的妃子,去热河狩猎都带着去的那种,名义上还是老四胤禛的小妈。他若是动手,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这也是当初老十三胤祥不敢下手的原因之一。
况且,在老四胤禛还没当上皇上之前,他也是在尽力维护自己的形象。若是在自己府上亲手除掉了郑春华,那必然会寒了那些帮他做秘密事的人心,不利于他夺位。后来老四胤禛除掉府上那些做秘密事情的人,也是在登上皇位之后,万无一失了,才痛下杀手。
所以,在郑春华被王掞除掉之后,他还装模作样问高毋庸,难道事先就没有一点征兆吗?
高毋庸还说呢:
“下午王师傅来了,同郑大奶奶说了些什么,郑大奶奶关着门一直在哭,后来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而且,若是康熙帝知道老四胤禛为了夺得皇位,就冲郑春华下手的话,难免会留下不好的印象。
可是,为什么必须得王掞去冲郑春华下手呢?
很简单,他跟郑春华有仇啊,毕竟太子胤礽被废,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郑春华。王掞不管怎么努力,他的标签就是废太子胤礽的老师,老师替徒儿报仇,天经地义。
可是,他帮助老四胤禛除掉了郑春华,难道自己就能全身而退了吗?
七、
要想解释这个问题,那就得先讲明白另一个问题,那就是什么时候康熙帝才下定决心暗示王掞去除掉郑春华?
甭管怎么说,康熙帝对郑春华是有感情的,再加上他本就是以仁德著称,所以并不希望郑春华死。不然的话,在热河事变发生以后,他也不会仅仅让郑春华打胎,并贬到浣洗局了。
也就是说,不到万不得已,他也不想郑春华就这样死去,也就对老四胤禛保她的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王掞因为废太子的事几次服毒寻死,都被康熙帝拦下来了,为啥要拦他?
因为时候未到!
在千叟宴开始之前,王掞跟康熙帝还有过一段对话,当时他询问自己奏疏储君的事。但是康熙帝并未理会他,反而询问他上次赐的药,有没有吃:
“朕赐你的药用了吗?这个药需要火候,火候不到,药不见效……”
康熙帝为什么莫名其妙说了这么一通话呢?
其实貌似是他们在谈论王掞的病情,其实是在谈论储君的事,这个火候一方面是指另立储君的事还不到时间,现在立储君,药效不行。另一方面,也是指王掞现在还不能死,还得去完成一件事,才能死。
这也是为什么,平时王掞服毒都被康熙帝派去的人拦住,偏偏他羞辱死郑春华后,再次服毒,康熙帝派的人就不拦了的原因。
康熙帝临终前把老四胤禛、老八胤禩、张廷玉、马齐等人的职务都撤了。按照邬思道分析的情况,这是为新君开路,防止他们押错宝,招致杀身之祸。同时,新君登基,再将他们官复原职,更显得皇恩浩荡。
八、
而王掞的标签是废太子的人,且年岁已大,也不可能留给新君用了,这时候撤他的职,并让他告老还乡,说白了就是提醒他时候到了,你可以去除掉郑春华,并死了。
可以说,康熙帝之所以迟迟没有确立储君,郑春华是关键因素。一旦老八胤禩利用她做文章,就算康熙帝还活着,也是无能为力。
她只要活着,别说老四胤禛了,连老十三胤祥一起,都是欺君之罪。况且当初太子胤礽起兵造反,郑春华也是其中因素之一,若保下他,这不恰恰说明老四胤禛和老十三胤祥也有参与嘛,况且那时候他俩还是太子党成员。
这也同样是康熙帝直到去世,都不肯将老十三胤祥放出来的原因,因为一旦他这样做了,后果很严重:
一是,放了老十三胤祥,那就等于提前告知了老八胤禩,皇位即将传给老四胤禛。毕竟,当时的老八胤禩掌控了京城大部分兵力,连隆科多都被他拉拢到了身边。
而老四胤禛去探望老十三胤祥,并提出自己的担忧,说就算皇位传给他,也守不住时,老十三胤祥就说了:
“只要我在外面,他们有多少兵马,他们也不敢作乱!”
一旦放了老十三胤祥,他又这么讲义气,老八胤禩立马就会拿郑春华做文章,到时候别说助老四胤禛夺位了,自己能不能全身而退都难说。
九、
更重要的是,不放老十三胤祥出来,也是康熙帝给老四胤禛留下的秘密武器。
为啥这样说?
只要老十三胤祥还在宗人府关着,老八胤禩在策略夺位的时候,就容易忽略他。所以,在康熙帝病重之后,老八胤禩的重点放在怎么拉拢隆科多上面,而忽略了丰台大营:
“丰台大营是我们的人在主事,我想那边,不用……有什么担心的。”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即使老十三胤祥带着几个人跑到了丰台大营,成文运依然不买账,甚至都不下跪行礼的:
“十三爷,据下官所知,您不是在宗人府吗?今天这么晚了,你到我丰台大营,有何公干?”
即使老十三胤祥掏出了金牌令箭,成文运依然想放手一搏,幸亏老十三胤祥提前认出了三个旧部下,还当场给他们升了官,暗中使了个眼色,就解决了成文运。否则,老十三胤祥根本就接管不了丰台大营,换谁来都一样。
也就是说,老十三胤祥这边,是康熙帝故意留给老四胤禛的一个秘密武器,不到关键时刻,不能随便用。
有人说,康熙帝是不是老糊涂了,费这劲干嘛,提前撤了成文运的职不就行啦?
因为这样做的话,又回到本文刚开始论述的问题了,等于是提前确立了新君。不仅会招致老八胤禩一伙的疯狂反击,一定要皇上说清楚,成文运到底犯了什么错,要撤掉他?
搞不好他们就会狗急跳墙,直接起兵,跟老十四胤禵来个里应外合,那真就天下大乱了。
十、
就像“死鹰事件”发生以后,康熙帝不去追究,说到底,就是怕出现这种情况,这也是他不想看到的结果。
要知道当初太子胤礽在时机尚不成熟的条件下,都敢起兵造反,更不用说此时几乎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老八胤禩了。
所以,临终前的康熙帝,只是秘密派人把还在左右观望的隆科多拉到身边,并掏出两份圣旨。一份由张廷玉拿着,只要隆科多跟老八胤禩走的近,就可以拿他人头。另一份,则能确保佟家繁荣昌盛,只要隆科多拥护老四胤禛即位便可。
除非隆科多是傻子,能预料到雍正帝即位后的所作所为,否则,是个明白人也会选第二份圣旨,直接享受拥立之功。
毕竟,八爷党成员众多,就算隆科多违背圣旨,去拥护老八胤禩登基。即使后来没被清算,在新皇上面前,他也得排在老九胤禟、老十胤誐等人下面,得不偿失。
说了这么多,康熙帝费劲巴拉,传个位也搞得如此复杂,搞得这么悬乎,还给雍正帝留下了诸多隐患,究竟为了什么?
为了名声!
就像当初故意设计让太子胤礽起兵一样,说到底,他不想背负废掉太子的骂名:
“如果朕再次废了太子,那么千秋万代之后,史书会怎么评述?”
等到最终下定决心逼太子起兵后,他也找到了安慰自己的理由,那是他自作孽不可活:
“那么列祖列宗在前,千秋史册在后,就都怨不得朕了。”
所以,康熙帝临终前的安排实在太毒了,好人自己来做,坏人嘛,都是你们!
当然,因为篇幅原因,还有三个人物我们没有提到,其中就有老四胤禛安插在康熙帝身边的卧底,若没有他们,皇位还真不一定能顺利继承哦。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下期再谈,换种视角看《雍正王朝》,你会发现更多的乐趣,喜欢就请关注吧!
郑春华,剧里最可怜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