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在电脑上搜“万达”,第一个蹦出来的结果,多半是那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大连万达,王健林一手打造的那个大集团。这个集团在全国各地拥有超过200座万达广场,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了。但要是你换个词儿,比如搜索“万达集团”,那排在最前面的就可能换成了一个你不怎么熟悉的名字,山东的万达。
这山东的万达啊,虽然没有那些标志性的万达广场,但人家可不简单。官网上赫然写着“中国的万达,世界的万达”这样的豪言壮语,听起来挺有范儿的。而且,在网络百科里,它也被简称为“中国万达集团”。实际上,这家公司确实有点儿来头,业务涉及房地产、石化、橡胶、热电、电缆、贸易和金融等多个领域,比大连万达还要多元化一些。
说到业绩,山东万达更是让人刮目相看。到了2023年,它的营业收入已经突破1300亿人民币,比大连万达高出800多亿,位列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的第68位。而山东万达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它的领导者尚吉永正值壮年,今年才56岁,比王健林年轻了整整14岁,正是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有趣的是,这两家万达从创立之初就有不少巧合。它们的前身都起源于1988年,并且都在1992年正式改名为万达。不过,在商标注册这件事上,山东万达却抢先了一步。这一切还得从1978年说起,那时候我国原油产量首次突破了1亿吨,成为世界石油生产大国的一员。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人们对于传统体制下的工作模式产生了怀疑,导致石油勘探和开采的积极性下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石油工业部借鉴了农业上的包干到户政策,提出了原油产量包干的做法,即超出计划的部分可以按国际市场价格出售,所得利润由油田与工业部分成,这样极大地激发了油田提高产量的积极性。
在这种背景下,建设更多的油井成为了必然选择。但是,国营油田不会因为临时需要而招人,因此将油井施工外包给私人企业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1988年,山东东营垦利县胜坨镇的一群农民看到了这个机会,成立了以劳务输出为主的安装公司,主要服务于胜利油田。这群农民兄弟特别能吃苦耐劳,什么脏活累活都不怕,干活又快又好,很快就赢得了胜利油田的信任。同年,20岁的尚吉永加入了这家安装公司担任会计职务。
最初,这家公司只是做些劳务输出的工作,但很快他们就开始涉足实体工业领域。1990年开始,他们陆续创办了电磁线厂、机械加工厂等。1992年,“万达”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公司的名称中,东营市万达实业公司宣告成立。当时,公司名字前还有“东营”二字,显示了其最初的地域性定位。但随着公司迅速发展,它的目标也越来越远大,短短几年内,公司名称经历了多次变更,从东营万达到山东万达,再到中国万达,战略视野也从立足本县扩展到了全球市场。
1997年,当互联网在中国刚刚起步时,尚吉永就已经有了前瞻性的思维,注册了“中国万达”和“中国万达集团”的域名。据说,后来王健林曾愿意出资10亿元购买“中国万达”这个字号,但被拒绝了,这才使得大连万达只能使用当前的名字。不过,“中国万达”这个称呼并没有持续太久,由于容易让人误以为是中央直属企业,所以在2000年去掉了“中国”二字,注册了万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并一直沿用至今。
那一年,尚吉永升任为万达控股总经理,并且已经是第二大股东。随后,在2005年,原第一大股东巴洪斌将其股权转让给了尚吉永及管理层团队,尚吉永由此成为实际控制人。自那以后,万达控股的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2008年,投资年产1500万条半钢胎项目;2013年,启动年产500万吨石化项目;2015年,获得440万吨进口原油使用资质。就这样,通过一系列战略性布局,万达控股逐渐形成了涵盖从原油开采到轮胎制造全产业链的一体化业务体系。
按照万达控股自己的说法,他们的业务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但不限于印尼原油开采、港口码头运营、石油炼化、高端浆态床加氢技术应用、化工及精细化工产品生产、医药中间体制造、新材料研发以及橡胶制品和轮胎生产等。尚吉永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他坚持永远创业,永不守业的原则。最近,万达控股更是豪掷5亿元收购了一家上市公司的壳资源,似乎预示着新一轮围绕资本运作的创业即将开启。
综上所述,尽管两家万达在某些方面有着相似之处,但在规模、业务范围和发展策略上存在着显著差异。山东万达凭借其多元化的产业布局和强劲的增长势头,正逐步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