赳赳兵马俑,煌煌五十年。
2024年是秦兵马俑考古发掘50周年,“千古一帝的地下王国——秦始皇陵考古发现展”9月8日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开展。该展览是50年来秦始皇陵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和学术研究成果的综合展现。
“秦兵马俑是世界文物展览史上的奇观,也是中国文化遗产外交的‘金名片’,在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参与全球文化遗产治理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长李岗如是说。
▲9月8日,“秦兵马俑考古发掘50周年暨秦始皇陵大遗址保护研究国际会议”在西安召开,“千古一帝的地下王国——秦始皇陵考古发现展”同日开展。图为展出的车马。(图片来自中新社)
尘封千年的“地下军团”
秦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脉之一,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
1974年兵马俑的发现,让尘封2200余年的秦代地下军团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这年5月,记者蔺安稳从北京回陕西临潼探亲。在临潼县文化馆工作的夫人与之闲谈时提起,秦始皇帝陵附近出土了陶俑。作为对西安历史文化有深入了解的记者,蔺安稳对此深感好奇。
第二天,蔺安稳来到正在修复陶俑的当地考古工作者赵康民的工作室。赵康民正在修复一座陶俑,地上堆放着许多陶片。另一座已大体修复好的陶俑立在那里,高高的个头,同真人一般大小,雄赳赳,气昂昂,熟读史书的蔺安稳一眼就判定是秦代士兵的形象,是难得的“国宝”。
蔺安稳在家一个多月后,休假期满,回到北京,撰写了《秦始皇陵出土一批秦代武士陶俑》报道。报道说,这批陶俑身穿军服,手执武器,是按照秦代士兵的真实形象塑造的。秦始皇帝陵周围以前曾出土过陶俑,但都是一些体积不大的跪俑,像这种同真人一样的立俑,还是第一次发现。特别珍贵的地方,在于这是一批武士。这批武士陶俑的发现,对于评价秦始皇、研究秦代的政治、经济、军事,都有极大的价值。
这是秦始皇陵兵马俑第一次见诸于文字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一阵波澜,迎来的是中国考古历史的新篇章。
▲2015年5月,印度总理莫迪来到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参观了一号坑、三号坑和修复中心,还参观了珍贵出土文物铜车马。(中新社资料图片)
对外交流的“金名片”
秦兵马俑的发现很快引起世界关注,美国总统、英国女王、日本首相、法国总理纷纷前来参观。第一位前来参观的外国领导人是时任新加坡总理李光耀。
1976年初,李光耀来西安访问,得知秦俑出土的消息,听说是与真人一般大小,感到难以置信,因此要来看一看。1976年5月15日,李光耀来到了秦俑坑发掘工地。他下到俑坑里,兴致勃勃地仔细观看,还站在一个陶俑跟前,比了比个儿。李光耀身材魁伟高大,但秦俑比他更高一点。看到这陶俑、陶马,李光耀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是世界的奇迹!这是民族的骄傲!我是华人,也有我的一份。”
1978年9月1日,时任巴黎市长、后来任法国总统的希拉克参观兵马俑后说:“世界上有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八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兵马俑被称为“世界第八奇迹”由此而来,它的发现被公认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
1991年11月8日,希拉克再次前来参观。这次他不仅仔细参观了秦俑一号坑,还参观了三号坑和秦陵铜车马。参观完后,他在留言簿上写道:“这次参观兵马俑,再次证实了世界文化遗产第八奇迹。西安通过它悠久的历史文化及实力,完全可以与雅典、罗马、巴比伦相媲美。”
据了解,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先后接待外国元首政要230余位,累计接待海内外观众超过1.6亿人次,成为全球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以及保护研究、活化利用文化遗产的典范。
▲2017年3月,“秦汉文明”特别展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展出。图为展览中的“秦始皇陵铜车马”和“秦跪射俑”。(中新社资料图片)
遍及全球的“秦俑热”
此外,自1976年首次出境在日本展出后,秦陵文物已在49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个城市巡展277个场次,2000万人先后参观展览,所到之处都会掀起一股“秦俑热”。
2013年,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以“不朽”为主题做了一次兵马俑展览。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许杰介绍说:“在‘不朽’这个主题的引领下,观众就懂了为什么秦始皇要制作那么多兵马俑,留下那么多精彩文物,原来他是追求身后世界的永恒。”
今年4月,中国秦兵马俑复制品展在匈牙利塞克什白堡郊外著名的古罗马遗址公园开展。作为中世纪匈牙利王国的首都,塞克什白堡是匈牙利多位国王的登基及下葬之地。
走进秦兵马俑复制品展厅,近50件兵马俑复制品和两件铜车马复制品依次排开,因与实物尺寸相似,显得极为逼真。展厅立有匈牙利语说明展板,介绍兵马俑和中国历史文化知识,并循环播放兵马俑电视宣传片。
▲展出的秦兵马俑复制品。(图片来自中新社)
由于兵马俑深受国外民众欢迎,组织展览的圣伊什特万国王博物馆颇下功夫。在塞克什白堡市中心的旅游咨询处,印有兵马俑的海报就立在门口。
自兵马俑面世以来,专家学者集中研讨秦俑雕塑历史渊源、造型风格、塑造工艺、体量规模,重新认识中国雕塑源流传统和艺术特征。先秦战国时期的墓内出土的陶质俑和木质俑形体都比较小。针对兵马俑在形制体量上的突变,有学者提出了秦俑艺术渊源“外来说”的观点,国内外均有学者推测,身形巨大的兵马俑受到了古希腊文化的影响。
对此,已故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张仃曾指出,兵马俑是中国土生土长的雕塑。专家认为,兵马俑躯干塑造洗练概括,面部刻画细腻传神。这种重视传神、着重人物面部表情刻画是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特点。兵马俑显然继承了这一传统,面部造型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在雕塑技法和技巧方面,从新石器时代开始逐渐形成的传统泥塑、绘塑结合以及烧制陶器的技术,都在兵马俑身上得到了灵活运用。兵马俑是采用中国传统技法堆、塑、贴、捏等制成的艺术作品,在中国雕塑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完)
综合中新社、中新网、新华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