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政坛龙虎榜——北洋总理王正廷外传

凡旋聊历史 2024-08-08 16:11:20

浙江奉化——武岭

王正廷(1882—1961年),原名正庭,字儒堂,号子白,浙江奉化人。早年留学美国,在耶鲁大学攻读国际法。回国后长期活跃于民国时期的外交界,是南方政府的著名外交代表,堪称民国职业外交家群体的重镇人物。他与当时杰出的外交家顾维钧积怨颇深,矛盾较大,是民国外交史上褒贬不一、争议较多的人物之一。但这不影响他们之间为了国家的整体利益,而“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同仇敌忾。他们都是爱国者,都曾经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王正廷像

一、留学美国,拥护革命

1882年,王正廷出生在浙江奉化金溪乡税务场村(今属白杜乡)一个具有基督教背景的家庭,其父王有光为圣公会牧师。年少时,王正廷在英国圣公会所办的宁波三一书院读书,在同龄学子中较早接受西式教育。十岁往上海入英国传教士所办的中英学校习英文。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考入天津北洋西学堂二等(预科),后升入头等(本科),攻读铁路专业。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攻陷天津、北京,北洋西学堂被德国侵略军占据,学堂停办,王正廷辍学返回上海,曾一度进入海关任职。不久再去天津,随原在北洋西学堂任教之坎特研习法律。其后到中美书院任英文科主任。光绪三十年(1904年),去湖南长沙中学堂担任英文科主任。

天津北洋大学堂旧址——南楼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王正廷应中华基督教青年会总干事白乐门邀请前往日本,在中国留日学生中筹设中华基督教青年协会分会,并担任总干事。同年,他在东京加入了中国同盟会。1907年,王正廷赴美国留学,开始研习外事。先入密歇根大学学习法律,毕业后入耶鲁大学文科硕士研究生班攻读国际法,与后来供职于民国外交界的名人王宠惠、王景春合称"耶鲁三王"。其间,王正廷是非常活跃的学生领袖。宣统二年(1910年)夏,因健康原因,王正廷被迫休学,旋即因父丧归国。不久,国际奥委会菲律宾籍委员瓦加斯来华考察体育。他之前与王正廷相识,随后一起联络东亚各国,发起组织远东体育协会,每两年一次轮流在东亚各国城市举办远东运动会,被后人视为“亚运会”的前身。王正廷也自然成为了现代亚运会的创始者之一,载入史册。

耶鲁大学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王正廷任黎元洪都督府外交司司长。1912年1月,作为立法机构的临时参议院在南京成立,王正廷以浙江代表任参议员,后被推举为副议长。此时,孙中山提议将《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修改为具有宪法效力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王正廷为第一执笔人,与宋教仁、王宠惠、马君武等人合作,仅用1个月时间完成了临时约法的起草,以立法的形式创构资产阶级共和国政体的基本框架,成为中华民国的立国文献。1912年2月15日,南北议和,清帝退位,南京参议院正式选举袁世凯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唐绍仪为第一任内阁总理。王正廷任唐绍仪内阁工商部次长兼代总长。7月,他辞职回上海任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总干事。

黎元洪

1913年2月,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国会选举结果出炉,国民党大获全胜。王正廷当选为参议院议员及副议长,一度代理议长。宋教仁被刺、二次革命被镇压后,袁世凯下令解散中国国民党,并收缴国民党议员证书,王正廷等国民党议员被逐出北京。1916年袁世凯称帝失败后去世,黎元洪继任大总统,恢复国会和《临时约法》,王正廷继任参议院副议长。历经府院相争、张勋复辟后,段祺瑞控制的北洋政府拒绝恢复被张勋以武力胁迫解散的国会,以达到取消国民党议员占优势的旧国会和废除《临时约法》的目的。1917年7月,吴景濂、王正廷等响应孙中山护法号召,率领130多名议员南下广州,参加护法运动。8月25日,在广州召开召开国民非常会议,选举孙中山为军政府大元帅,王正廷为外交总长,成为了北洋时期南方革命党人的外交代表。

广州军政府大元帅府旧址

二、拒签和约,任职北京

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作为一战的战胜国之一,国人期望通过即将召开的巴黎和会收回战败国德国在山东享有的特权。当时中国,北洋政府与广州军政府正在举行南北和谈。北洋政府外交部提出组建一个参加巴黎和会的五人代表团方案:时任北洋政府外交总长陆徵祥为第一代表,广州军政府代表王正廷为第二代表,驻英公使施肇基为第三代表,驻美公使顾维钧为第四代表,驻比利时公使魏宸祖为第五代表。时任大总统的徐世昌否定了该方案,改为陆徵祥、顾维钧、王正廷、施肇基、魏宸祖。顾维钧取代王正廷排第二位。北洋政府考虑的是陆氏体弱多病,如果出现因病不能参会的情况,万万不能由广州军政府代表王正廷掌管大局。这引起了王正廷的强烈不满,埋下了与顾维钧终身不和的种子。

陆徵祥

在巴黎代表团召开的第一次会议上,第一个到会场的顾维钧惊奇地发现,通常属于会议主席的位置,却放了两把椅子。王正廷的秘书说,既然王代表是广州政府,地位和代表北方的陆徵祥一样,应该像联合主席一样并排就座。陆徵祥对这样的安排皱了皱眉头,但是他在左侧的那个椅子上平静地坐下了,这时王正廷进场,神态庄严地坐到了右侧的椅子上,毫无顾忌地宣布开会,并且要求听取汇报。会议进行中,王正廷不断用肘部向陆徵祥那侧挤去,陆徵祥不得不一点点挪开,最后索性离开了桌子,坐到一边去了。1月27日上午,日本代表在巴黎和会上提出日本要继承一战战败国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露出了凶残的獠牙,中日之间的外交遭遇战正式打响!

巴黎圣母院

1月27日的下午,由中国代表团陈述意见。陆征祥撂了担子,让代表团自己决定谁出席发言会。施肇基当场拒绝出席,王正廷说我出席可以,但不会发言。最终五人小组议定由王正廷和顾维钧出席,顾维钧全程主导发言。在当天的辩论会中,日本代表团成员牧野口沫横飞,向英美法陈词:你们知道我们大日本为了中日亲善和大东亚共荣做出了多么大的牺牲嘛,在胶济铁路、胶州湾租借地对德采取的军事行动花费了几千万日元,死伤四千余名,为协约国做出了贡献。顾维钧慷慨陈词,逐一反驳,王正廷"不断向顾维钧提供意见"。可以说是“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然而,几个大国为了自己的利益,最终决定牺牲中国的合法权益,先后向日本妥协,并强迫中国无条件接受。

顾维钧像

陆征祥悲愤地说出一句名言“弱国无外交”。面对巴黎和会的最终决议,王正廷明确表态:"中国从前外交皆主逊让,遂损失种种权利。今则让无可让,不得不改变方针!各国屡欺中国,不可再受其欺"!6月2日,陆征祥接到北京让他签字的命令。6月9日,他请辞外交总长,交出签字的决定权。王正廷及时向广州军政府通电,揭露北洋政府的训令内容,激起国内舆论激烈反响,点燃了"五四运动"的熊熊烈火。挑起重担的顾维钧决定拒绝签字,以表明中国的坚定立场。1919年6月28日,当《协约及参战各国对德国和约》签约仪式在凡尔赛宫举行时,人们惊奇地发现,为中国全权代表准备的两个座位上空无一人。9月10日,王正廷和陆征祥一起代表中国签署了《协约及参战各国对奥地利和约》,开辟了中国加入国联的途径。

巴黎凡尔赛宫

1920年初,滇桂军阀因争夺驻粤滇军的统率权而关系破裂,国民党系的国会议员与军政府间的矛盾加剧。4月21日,林森、王正廷、吴景濂、褚辅成通电宣布:自3月29日起,广东军政府会议已不足法定人数,一切决议概属违法。王正廷及部分议员离粤赴沪。当年9月,王正廷被聘任为北京外交部和约研究会会长。同时,就任中国大学校长和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第一任华人总干事,还暗中担任中国国民党驻京代表。次年5月成为中国出任海牙常设公断法院第一位公断员。王正廷是同盟会早期会员,与南方革命党人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在维护国家大局利益的前提下,因政治身份的认同,使其任职北京外交部后有时仍然会表现出倾向南方革命党人利益与诉求的行为。

国民党元老——林森像

三、具结鲁案,折翅俄约

巴黎和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给了日本。虽然顾维钧拒绝签字,北洋政府也不承认,但国联承认其内容,北洋政府只能被迫执行残缺的《凡尔赛和约》。为了收回山东主权,在1921年11月12日于美国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上,中日两国代表在美、英的调停下,开始了山东问题的谈判。经历了三十六次会谈后,1922年2月4日,中日两国代表在《山东悬案条约》上签字,北洋政府成功地收回了青岛和胶济铁路等权益。1922年3月,时势再次将王正廷推向外交斗争的前线,他被北京政府任命鲁案善后督办,主持接收山东权益。由于日方在谈判中蓄意曲解条文,企图攫取更多的权益,致使谈判波折横生。双方唇枪舌战,开会71次,历时五个月之久,终于达成协议。黎元洪总统为表彰王正廷交涉收回山东权益的贡献,曾颁令授予其一级大绶宝功勋章一枚。

始建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青岛栈桥

1922年11月29日,时任内阁总理王宠惠因遭到控制北洋政府的直系军阀曹锟的反对而辞职,黎元洪任命汪大燮署理国务总理,王正廷署外交总长。内阁名单一出台就招来曹锟等直系大佬的反对。慑于淫威,内阁阁员纷纷托辞不肯赴任。汪大燮召集内阁会议只有两名阁员出席,其它各部均由次长代理。当天晚上,汪大燮愤而辞职。黎元洪无奈,只好挽留汪大燮留任10天,并提出将由与曹锟关系密切的张绍曾组织新内阁。原来,中日之间即将签署《解决山东悬案细目协定》及附件,并将举行收回青岛主权大典。12月10日,外长王正廷主持了中国政府收回青岛主权大典。正午12点,观象台上鸣放了十二响午炮。典礼正式开始,降下日本太阳旗,中国士兵接管政府大楼。在德日统治青岛24年后,青岛终于回到了祖国怀抱。

佩戴一级大绶宝功勋章的王正廷

12月11日,汪大燮依约辞去国务总理。在新内阁未通过以前,黎元洪请王正廷暂行代理总理。1923年1月4日,国会批准张绍曾内阁,王正廷为司法总长。鉴于新生的苏维埃俄国多次发表亲华的宣言,1923年3月26日,北洋政府任王正廷为中俄交涉督办。苏俄特派代理外交人民委员加拉罕使华,谈判中苏建交事宜。北洋政府的谈判方案是先谈判解决中苏间悬案,然后承认苏俄政府。苏方却主张先建立外交关系,后谈其他问题。双方在顺序问题上,长期不能统一。中俄之间争执的主要问题是外蒙古问题、中东铁路问题以及松花江黑龙江航行问题等。此时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已确立"联俄"方针,王正廷心领神会。为打破了谈判僵局,他提出双方先拟定一个解决中俄悬案大纲的协定,然后互相承认建立外交关系,再举行双边会议解决具体问题,得到苏方同意。

克里姆林宫

1924年2月25日,王正廷拟出提案交给俄方,3月1日,加拉罕提出修正案。3月8日,时任国务总理孙宝琦主持国务会议讨论加氏修正案。王正廷强调加氏修正案虽与中国提案有差距,但中国收回的权利已经不少,主张采纳。但内阁各部对其中的诸多问题持有不同意见。鉴此,内阁决定由各部分别对加氏修正案以“签注”形式提出意见,由外交部汇集,再行讨论,并特别强调:“讨论结果仍须王督办偏劳再与磋商”。但王正廷却置之不理,于3月14日擅自与加拉罕在协议上签了字,引起了内阁成员的愤慨。外交总长顾维钧指出王正廷“不按规定程序向外交部汇报谈判情况”,是一种严重“违规的行为”;认为整个谈判过程中王正廷“没有注意到他是在代表一个政府谈判,从而表现出对政府的轻蔑态度”。甚至与王正廷关系密切的且同为外交界达人的颜惠庆和孙宝琦,都未曾为王正廷辩解。

国务总理孙宝琦

3月15日,内阁会议拒绝批准该协议。20日,北京政府发布大总统令,撤销王正廷中俄交涉督办职务,所有后续谈判,责成外交部接手办理。王正廷接到北京政府的训令后极为不满,他将这一切归罪于外交总长顾维钧。不久,顾维钧收到一封警告函,指责他“受政客指使,为法、美拨弄,丧失独立的外交精神”,声称只要“一息尚存,誓必力争,赵家楼故事,可为殷鉴”。不久,顾维钧的北京寓所遭到定时炸弹袭击,两个佣人受了重伤。警方怀疑“炸弹事件”与王正廷及加拉罕有关。案发后,顾维钧一改此前的克制态度,公开批评王正廷,两人矛盾公开化。5月31日,经顾维钧与加拉罕的多次谈判,《中苏协定》正式签约,这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与大国签署的又一平等条约,中苏两国由此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中国的对外关系开始了新的一页。

苏俄代表——加拉罕

四、执掌外交,改订新约

民国十三年(1924年)10月23日,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贿选总统曹锟下台。31日,黄郛任代理国务总理,王正廷任外长兼财政总长。11月24日段祺瑞出任北洋政府“临时执政”,12月王正廷再任外交总长。民国十五年(1926年)3月,他辞职赴上海,任全国道路协会会长。 民国十五年(1926年)9月,冯玉祥在五原誓师就任国民军联军总司令,宣布加入国民党,率师出潼关参加北伐。王正廷应邀参与冯玉祥的军事谋划。民国十六年(1927年)夏,当国民军占领河南后,鉴于陇海铁路有涉外事务,王正廷任陇海铁路督办。民国十七年(1928年),王正廷被任命为国民政府外交委员会委员。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王正廷建议首都为中外观瞻所系,应建国府大门。国民政府采纳了他的意见,建成后由善书颜柳体的周钟岳书写了“总统府”。

南京国民政府旧址

1928年5月,日军为阻挠国民革命军北伐,于五月三日以保护侨民为名,派兵侵入中国政府所设的山东交涉署,将交涉署职员全部杀害,并进攻国民革命军驻地,杀死中国军民一万七千余人,受伤者二千余人,制造震惊中外的济南“五三惨案”。南京政府外交部长黄郛对日妥协,不得不引咎辞职。6月,王正廷继任外交部长。他发表了修改不平等条约宣言,宣告将与各国按照平等及相互尊重主权的原则重订新约。一场"改订新约"的运动由此展开。 他首先进行关税自主交涉,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7月,王正廷与美国驻华公使马慕瑞签署《中美关税条约》。之后,又与订有关税条约的主要列强挪威、荷兰、瑞典、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丹麦、葡萄牙、西班牙、日本等国签署了承认中国关税自主权的条约。中国关税自主基本实现,南京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大增加。

汉口江汉关

10月,王正廷按照蒋介石的旨意,与日本谈判解决济南惨案。他仍对日本妥协迁就,引起了南京市民的愤懑,于12月13日举行示威,并捣毁了王正廷在南京的住宅。1930年,王正廷又开始进行撤废领事裁判权交涉。由于各国提出种种阻挠意见,使谈判陷入僵局。1931年5月4日,南京政府颁布《管辖在华外国人实施条例》,规定自1932年1月1日起,所有享有领事裁判权的外国人均应接受中国法院管辖,但仍给外国人以一定的照顾。在收回租界和租借地交涉方面,王正廷没有提出全面的交涉和实施计划,但通过努力,收回了天津比(利时)租界、镇江、厦门英租界、威海卫英租界等。他还主持了改组上海两租界法院的谈判,收回了上海两租界的司法管辖权,建立了租界内的中国法院体制。

威海卫英租界英国海军司令别墅——四眼楼

鉴于王正廷在改订新约、废除列强特权方面的突出成绩,他曾获得国民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中央执行委员等高位。九一八事变爆发后,1931年9月28日,南京、上海两千多名学生冒雨向国民党中央党部请愿。当天,南京下起了瓢泼大雨。但学生们却冒雨高喊请愿口号。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戴季陶出面接见。学生要求面见蒋介石,当面向他提请求。但是蒋介石并没有出现,事态越闹越大。愤怒的学生闯进了外交部,见到了一向执行蒋介石对日妥协路线的外交部长王正廷。学生们情绪激动,不由分说,冲上去就把王正廷揍了一顿。王正廷头部受伤,血流不止。随从见状,奋力将其救出,送往医院救治。躺在医院病床上,王正廷仰天长叹,无可奈何,写信请求辞去外交总长一职获准。

国民党元老于右任

五、热衷体育,慈善终身

1932年第十届奥运会在美国洛杉矶举行。日本帝国主义扶持的“伪满洲国”,竟然电告国际奥委会,拟派刘长春、于希渭作为“满洲国”选手参加奥运会。举国一片哗然,刘长春也断然拒绝。少帅张学良获悉后,个人出资8000银元,赞助刘长春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比赛。1932年7月8日上午,黄埔江畔新关码头人头济济,数千人早已挤得水泄不通。奥运代表团欢送仪式暨授旗典礼在码头浮桥上举行。王正廷右手执国旗及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会旗各一面,用静穆庄严之口吻对刘长春训话:“我国此次派君参加世界运动大会,为开国以来第一次,实含有无穷之意义,予今以至诚之心,代表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授旗与君,愿君用其奋斗精神,发扬于洛杉矶市奥林匹克运动场中,使中华民国之国旗,飘舞于世界各国之前,是乃无上光荣也”。

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

1933年,王正廷正式出任中国红十字会会长。于1934年3月1日、1935年8月1日先后发起两次征求会员运动。1936年8月,日本侵略军气焰嚣张,国内已是战云密布。王正廷出任驻美大使。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在美国国务院的安排下,王正廷与日本驻美公使会面,但毫无结果。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9月,国民政府将王正廷调回,改派胡适接替驻美大使,以争取从美国得到新的援助。王正廷经香港转赴重庆,只挂名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和国民政府委员,继续从事中国红十字会工作。1939年2月,正值抗战的紧要时期,中国红十字会在香港举行全体理监事大会。4月,总会总办事处在香港成立,临时救护委员会改组,仍以王正廷会长为主席,在健全组织的基础上继续推进战时救护工作。

中华民国原驻美国大使官邸——双橡园

1941年,中国红十字会提出举办红十字周。在第一届红十字周期间,王正廷发表题为《为什么要举办红十字周》的文章,希望通过举办红十字周,“使全国民众人人做红十字会会员,人人替红十字会服务,人人输财输力来协助红十字事业,造成红十字会的光荣记录”。其后,王正廷即便卸任中国红十字会会长职务,仍对会员征募工作充满热情,并在1944年上海市分会征募大会上提出10万会员运动,“希望国人今后能踊跃加入红十字会,做到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抗战胜利后,王正廷回上海,任上海市参议员、全国体育协进会理事长、中国红十字会会长、交通银行董事等职。1949年初,王正廷去香港,任太平洋保险公司董事长等职。1961年5月21日在香港病逝。著有《王正廷博士演讲集》。

青岛山海关路11号——王正廷故居

3 阅读: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