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瞧过《鹿鼎记》的伙伴们,想必都对韦小宝那招冒充太监,溜进皇宫,跟建宁公主,还有他那另外六位娘子搅和在一起的事儿印象深刻。
大家都知道,清朝的太监得经过那个特殊的处理,就是去掉男性的某些部分。要是处理得不彻底,万一闹出像韦小宝那样的乱子,后宫可就乱套了,这种事清朝的皇上肯定是无法容忍的。
不过,紫禁城里太监那么多,他们真的都挨过那一刀,弄得干干净净的吗?这也是挺多人心里头的疑惑。
【宫女的口述】
她13岁那年就进了皇宫,跟在慈禧太后身旁足足有8年光景。后来,她又被安排嫁给了一个刘姓太监,所以说,她对太监的日子那是相当清楚。
她在书里写到,虽说有不少太监挺狡猾,想在净身这事儿上动歪脑筋,但主子们其实比他们还要老谋深算。
他们心里清楚,太监离他们的生活太近,知道他们太多私事。要是不把太监管得死死的,那后果可就严重了。所以在做净身这事儿上,他们绝不会让太监有任何猫腻。
在书里头的《太监那些小事儿》章节里,提到了京城里有俩特别出名的太监家族,他们每年得给内务府送上四十多个太监,个个都是精挑细选的,质量上乘,外面口碑也挺好。
这两户人家特地准备了一套制作得非常讲究的净身工具,就是为了让这些太监进了皇宫能利利索索、清清爽爽的。
他们能在北京这个大都市里站稳脚跟,变得无人能及,全靠口碑极佳,打扫得彻底,而且教起来既机灵又顺从。
书上写着,这两户人家管太监的头头,官职比县老爷还要高上一级,是个六品顶戴的大官,地位高,权力也大。
他们都是所谓的特权机构,在北京嚣张跋扈了好一阵子。不过,到了八国联军打进北京那会儿,这些特权就被废除了。
鲁迅先生曾讲过,咱们国家的三大特色就是太监、小老婆、鸦片。
这儿说的“国粹”,其实带点讽刺意味。但话说回来,这也反映出太监这个角色,在我国历史文化里的影响确实挺深远、挺持久的。
说白了,太监这种不寻常的角色,在历史上居然存在了整整两千年,跟咱们国家的政治起起伏伏也是紧密相连的。
明朝后来为啥不行了?宦官掌权可是个大问题。在明朝的历史进程中,宦官逐渐掌控大权,这事儿对明朝的衰落有着不小的影响。宦官专政,搞得朝政混乱,这也是明朝后来逐渐走向衰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明朝的第十六个皇上,崇祯皇帝朱由检,他曾讲过,自己并非是把国家搞丢的君王,但手下的大臣们,那才是真正的亡国之人。这里面,他特别对太监们把国家搞乱有很多不满。
说起来挺有意思,明朝那会儿,皇宫里的太监数量已经达到了好几万,差不多七八万的样子。
能让这么多人成功进宫,说明那时候的阉割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就像是有了专业分工和一套标准流程。
清代时候,太监数量大大减少了。他们大多不再来自像福建西部、陕西北部那些偏远地方,而是主要来自离北京较近的山东、河北这些区域。
太监的来源变得更为可靠,素质和能力也就提高了,这样一来,他们就更能为掌权者效力了。
【净身的门道】
太监进行阉割手术有他们的一套规定,这事得找专门的阉割师傅来干。
净身这行当是靠父子一代代传下来的老手艺,老爸做这行,儿子也跟着做。所以,每家每户都琢磨出了自己的一套独特手法,这也就是他们的独门秘诀了。
净身师傅在太监中地位很高,就像是他们的领路人,一旦跟了这位师傅,那就是一辈子的事儿了。
在动手之前,小太监得给净身师傅跪下磕头,认他们做师父,这样整个流程才算是拉开了序幕。
拜完师傅后,那些太监会给师傅献上些礼物,像猪脑袋、鸡,还有白酒啥的。
也有人直接送钱的,但具体数目就不好讲了,有钱的大户人家出手会阔绰点,穷苦人家嘛,就只能盼着孩子将来能有出息,自己翻身了。
净身这事儿挺危险的,弄不好会出人命,所以净身师傅在动手前,得跟那户人家把合同签了,还得找上三四个见证人在旁边盯着,以防万一。
文件上会写得明明白白,这次阉割是本人自愿的,无论孩子生死,阉割师傅都不用担责惹上官司。
阉割后没法穿裤子,而且得挑个合适的时候,最好是温度适中的日子,这样不容易发炎,通常选在春末夏初,那会儿苍蝇蚊子也少,不会去叮下面。
在正式开始之前,还得先搞定四个准备步骤。
有一个是30斤重的小米,够吃一个月的;接着是几大筐玉米芯,能当柴火烧炕;还有就是芝麻杆和窗户纸了,芝麻杆用来处理完事后的脏东西,窗户纸呢,则是用来把窗户糊上,保护隐私。
动净身手术时,其实就两个步骤,先切掉睾丸,然后再把整个那部分给割掉。
净身师傅做完手术后,会把割下来的东西收起来,不会还给太监,而是像珍藏宝贝一样留着。
他这是在瞅准机会,盼着哪天太监能翻身得势,好把之前抵押的宝贝给赎回去。到时候,他就能趁机狠狠敲上一笔了。
净身师傅们大多都希望经他们手的太监以后能飞黄腾达,这样一来,对他们自己也是件有利的事。
一方面,是为了以后能花大钱买下他手里的那些宝贝;另一方面,大家都是老朋友了,要是这太监哪天发达了,也能顺手拉自己一把,提个醒儿啥的。
所以,净身师傅给太监做完手术后,会拿红布把割下来的东西包起来,搁在盆里,再挂到高处。这么做有个讲究,就是“红布挂高,步步高升”的意思。
或许有人会好奇,太监都已经被净身了,那他们为啥还要费心把那东西再买回来呢,有啥用呢?
说到底,就是因为古代“身体发肤都是父母给的”这种想法太深,太监们觉得临终时得给自己留个完整的身子,好端端地去见爹娘。不然的话,到了祖宗坟头,那模样也太说不过去了。
还有种说法是,太监若是不把自己的那玩意儿赎回去,说不定会变成无家可归的鬼魂。阎王爷瞧见他那半男不女的模样,估计都得犯难,不知道该咋安顿他。
太监购买珍贵物品的那个特定仪式,有个专门的叫法,叫做“买兰仪式”。
现在,这帮人都已经爬到了高位,年纪嘛,都差不多奔五了。他们不怎么亲自出面了,通常都是带上自己的干儿子,把干儿子当亲儿子一样使唤。
义子到净身师家时,净身师那边已经全都准备利索了。
他会先在香桌上盖上一块大红绸布,接着把装满宝贝的篮子搁在上头。到了门口,还会放鞭炮、敲大锣、打小鼓,整个场面热闹非凡。
义子拿回宝贝后,就会坐上轿子,直奔家族的坟地而去。
这时候,那太监早就在那儿等半天了,他总算是拿回了自己的心头好,也成功地重新得到了家族的认可,成了家里的一份子。
古往今来,不少原本家境贫穷的太监,最终却也一路攀升到了权力的顶峰。
比如说,秦朝有个赵高,唐朝有个高力士,明朝还有个魏忠贤,他们都混到了仅次于皇帝,手握大权的地步。
读过武侠小说的人,想必对明朝的东厂和西厂都不陌生,这两个地方都是太监搞出来的。
现在,他们虽然还是得听皇帝的,但早就不再是以前那个被人随便使唤,只能做些琐碎小事的小角色了。
他们做事手段相当狠毒,不少皇帝想要摆平的权贵,最终都栽在了他们手上。
那时候,老百姓们听说当太监能谋个好前程,都抢着把自家孩子送进去,结果东厂西厂人满为患,他们的权力也越来越大。
清朝那会儿,为了管住太监的权势,特别搞了个十三衙门,专门盯着太监们干活儿,监督他们。
顺治年间,皇帝特别看重吴良辅,让他当了个很有分量的太监头头。
十三衙门没了之后,太监们就归内务府和警事房管了。那时候,太监被看得死死的,不准插手朝廷大事。要是谁犯了法,内务府能先抓了,然后再跟上面说。
顺治时期有规定,要是太监干了啥违法的勾当,严重的可是要被千刀万剐的。
太监没法生孩子,所以到了晚年,日子过得挺惨的。他们没法享受天伦之乐,身边也没啥亲人陪伴。想想都让人觉得挺可怜的。
要是被皇宫赶出门,没了去处,只能流落到大街上,身边又没个儿女照应,那就得过上没人帮忙、自给自足的日子了。
在《宫女聊旧事》这本书里,那个宫女说了她被安排嫁给一个太监后的日子。她对此特别不满意,心里头憋得慌。
她感慨地说,这次赐婚其实主要是李莲英的主意。她很感谢李莲英,谢谢他在宫里那七八年里,一直挺照顾自己。
不过,李莲英做主,硬是将她许配给了刘太监,这让她觉得自己在这世上活得既不像人也不像鬼。
【太监的活计】
清朝时候,太监一进宫,那日子可就不太好过了。
他们大多数家庭都挺穷的,所以就把孩子送进宫里,目的就是让孩子能吃上一顿像样的饱饭。
好多太监都是在年纪超小的时候就被阉割了,有的连十岁都挨不上边。举个例子,慈禧太后身边的那个太监李莲英,他八岁就挨了那一刀,九岁就进了皇宫里头。
民国时期,溥仪身边有个小太监,他叫马德清,那时候也才13岁。
太监在皇宫里的活儿,不光是伺候皇帝、太后,更得照顾好那一大堆的妃嫔们。所以啊,他们得净身,要不一不小心就可能给皇帝整出点“意外惊喜”,就像以前说的,把后宫给搅和乱了。
孙耀庭是中国最后一个太监,他给婉容皇后当过差,了解不少和皇后相处的细节。他回忆道,在宫里伺候婉容皇后时,连她洗澡的活儿都得自己干。
在屋里头,他虽然洗完澡挺清爽的,但还得老老实实把眼闭上,要不然,肯定得挨顿骂,说不定还得挨揍。
总的讲,清朝的那些太监啊,主要就是负责紫禁城里头的那些杂七杂八的事儿。不过呢,像李莲英这种特别牛的太监,他的影响力啊,可就不止紫禁城这么点儿地方了,能伸到更远的地界去。
那时候,慈禧太后觉得李莲英这人挺会来事,做事也稳妥,因此有啥重要差事都爱指派他去干。慈禧的日常吃穿用度,也都是李莲英一手打理的。
刘兴桥这个太监,他在一本书叫《晚清宫廷那些事儿》里头,聊起了他之前见过的那两个人的相处。
他讲,他俩每天从早到晚,吃饭睡觉,都会让太监去给对方问个好,而且也经常碰面,互相打个招呼。
慈禧住在颐和园和西苑那会儿,老往李莲英那儿跑,就爱找他唠嗑,一块儿散散步啥的。
到了晚上,她会叫李莲英到她睡觉的地方,说要跟他聊聊黄帝老子的长生不老法门,两人能一直说到大半夜。
一个是手握大权的人,另一个则是他身边的得力助手,两人就这样紧密相连,成了对方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李莲英对慈禧那叫一个尽心尽力,真的是费尽了心思。
有次慈禧过寿,跑颐和园去乐呵乐呵,李莲英为了让她高兴,专门琢磨了个小玩意儿给她。
他一开始打算把鱼和鸟放生,打开鱼篓、鸟笼,让它们自由飞去。然后,他叫慈禧那些人等在旁边,别出声。没过多久,那些鱼和鸟竟然又都飞了回来。
他看到情况后,就跟慈禧讲,这是个好兆头。因为老佛爷您福气大得很,这些小家伙才都不愿意离开呢。
慈禧听完李莲英的汇报,心里头挺乐呵的,但她也琢磨着这事儿没那么简单,肯定有内情,于是就让李莲英一五一十地把事情的前因后果给讲讲清楚。
李莲英见瞒不过去了,就缓缓开口说:“太后,这事儿吧,是我特意为您过寿准备的。我训练了这些小家伙。之前饿着它们是为了让它们听话,等它们表演完,我又在它们住的地方放了吃的,它们就自己回去了。”
慈禧在后宫的日子过得挺无聊的,但多亏了李莲英,他总是能想出各种新奇的点子,让她的生活变得有意思多了。
另一边,李莲英之所以能这么快升官,全靠慈禧太后的看重。
通常来说,想要混到大太监这个位子,一般人得熬上个三十年,但李莲英这家伙,只用了短短十七年就爬上了这个位置。
最终,他升到了二品大官,戴上了花翎,这在太监里头可是头一遭,前所未有的风光。
这么说吧,太监想在宫里混得风生水起,最关键的是得学会琢磨上面那些人的想法和命令,这成了他们在宫里的头等大事。
得想尽各种办法让主子高兴,同时呢,自己分内的事儿也得漂漂亮亮地完成,时刻都得提着点儿神,不敢出半点差错。只有这样,日子才能安稳地过下去,也才有可能成为主子跟前儿得力的人。
说到底,慈禧跟李莲英关系那么好,很大原因是李莲英被净身得彻底。要不然,他俩要是传出啥男女之间的闲话,那可就麻烦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