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有一个地方,那里仍然处于生命的初始阶段,庞大的兽群仍然在那里自由奔驰。”电影《非洲大草原》里的这句话仿佛是为肯尼亚量身定制的台词。那里有广阔无垠的草原、有“地球伤痕”东非大裂谷、有“非洲屋脊”乞力马扎罗山、有密布的河流以及数不胜数的野生动物……从肯尼亚回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的思绪时常会回到那里,这也让我不禁感慨,去肯尼亚“后劲儿”真是太大了。
游猎
最近几年,到非洲旅行的风头正盛,肯尼亚是不少人前往非洲的首选之地。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各种充满松弛感和野性的照片总能收获大量点赞。仔细看下面的留言,除了询问价格和拍摄地点,网友关注最多的是当地的治安情况。出发前,我对此也有些担心,毕竟印象中的非洲国家大多贫瘠,安全情况令人担忧。不过这种感觉随着我落地内罗毕开始逐渐消散。
丝滑的入境体验过程,用中文打招呼的当地人,友好的环境氛围让我的心情轻松不少。内罗毕的气质更让人着迷,林立的高楼与辽阔的草原无缝连接,横穿草原的蒙内铁路和自在的动物互不打扰,现代文明与原始野性就那么自然地融为一体,毫无违和感。
肯尼亚是动物王国,每个去旅游的人都想了解非洲野生动物最自然的生存状态,不少游客选择在此体验游猎项目。游猎的英文safari源自非洲斯瓦希里语,曾是欧洲人专属的狩猎之旅。如今,猎枪换成了游客们手中的“长枪短炮”,大家用镜头捕捉野生动物的行踪,每个人都能从这片土地收获满屏的自由与勃勃生机。我也在内罗毕解锁了人生中第一次游猎体验。
一大早,向导Tony就驾驶着游猎专用的越野吉普车接我们前往内罗毕国家公园。作为世界上唯一个位于国家首都的野生动物园,内罗毕国家公园并非封闭的,只是在东西北三面与城市做了简单隔离,南面为开放的边界,也是动物随季节迁徙的通道。
进入公园后,Tony和门口的工作人员简单沟通了几句,哼着小曲儿回到车上。一路上,他轻车熟路,目光敏锐,打架的暴躁水牛、树丛中的葛氏瞪羚、淡定从容的罗氏长颈鹿、草丛中时隐时现的非洲狮……车子一停,我们赶紧站起来,透过车顶镂空的部分观察、拍照,生怕错过每一个精彩瞬间。
在一处水塘边围了几辆车,原来,水中有两条鳄鱼正不断靠近岸边。岸上的野鹅也不示弱,大声发出警告。几番对峙后,鳄鱼转身回到水中,那一刻我听到同伴们轻声发出欢呼。在这里,我们学会尊重大自然的每一个选择。Tony告诉我们,这里没有大象,因为大象的食量和活动范围都太大,会引起其他草食动物的危机,也会对居民造成威胁。但这里有一处与大象息息相关的景点——焚烧象牙纪念碑。1898年,肯尼亚时任总统莫伊为了遏制严重的偷猎和走私象牙情况,亲自在内罗毕国家公园焚烧了缴获的2.5吨象牙,并制定了严厉的措施,打击偷猎走私野生动物及其制成品。如今,来此的游客面对纪念碑无不肃立与深思——人和动物是朋友,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
环湖
纳瓦沙湖是我们此行的重要打卡点,这里是河马和400多种鸟类的栖息地,湖中央的新月岛更是能徒步与动物同行的绝佳目的地。前往纳瓦沙湖的路上,同行的女向导Cynthia因为曾到访过中国北京、广州等城市,和我们格外聊得来。大家从动画片《马达加斯加》中的河马为什么叫Moto Moto聊到《狮子王》取景地的震撼,当我说起一只叫艾尔莎的狮子时,她轻声感叹:“没想到你竟然读过《生而自由》,你知道吗,乔伊·亚当森和丈夫乔治·亚当森夫妇为了纪念艾尔莎,把修建在纳瓦沙湖附近的度假住所命名为‘艾尔莎庄园’。不过我们这次并没有安排去这里。”好吧,我安慰自己,旅途中的错过就是留给下一次的期待。
从湖边的码头乘船前往新月岛时,Cynthia一眼就看到了离岸边不远处隐藏的河马。远远望去,水面上先是沉沉浮浮地冒出两个小小的耳朵,然后是两只眼睛,再然后是棕灰色的半张河马脸和鼻孔露出水面。有人想再走近些看看,Cynthia连连摇头说,“这可不行,别看河马外形憨厚,实际上脾气非常暴躁,如果它感觉地盘受到威胁,攻击性会变得非常强。”船行至湖中央,为了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各种鸟,船工特意带了一桶小鱼。撒鱼的瞬间,水面枯树上水鸟四起,平静的湖面瞬间被水波打破。“Look,鸬鹚、鹈鹕……”船工怕我们听不懂这些鸟类的英文词,熟练地说出了它们的中文名。看来,这里确实来过不少中国游客。
新月岛徒步时间大约4小时,岛上没有大型猛兽,只有斑鬣狗会在晚上出没。这里的各种食草动物闲散自在地吃草、喝水,显然已适应了与游客互不打扰的节奏。身材娇小的犬羚总是出双入对;长颈鹿一家正努力把树干上的树皮啃出与它们同样的花色,为自己打掩护;斑马群中,新的生命正在孕育……这水中月牙形的小岛简直就是一个伊甸园。
恋恋不舍地告别新月岛后,Cynthia神秘地跟我说,要带我去个好地方。当车子抵达艾尔莎庄园门口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很多出现在书中照片的场景在这里被一一还原。亚当森夫妇当年使用的躺椅和木桌、艾尔莎兜风时最喜欢趴的越野车、画家出身的乔伊·亚当森受肯尼亚政府之邀为当地各部落画像的手稿……原来,细心的Cynthia看时间尚可,临时替我们预约了艾尔莎庄园的下午茶体验。在这里,浓缩展示了亚当森夫妇传奇的一生。直到今天,当地人仍感恩于他们在动物和环境保护方面作出的贡献,艾尔莎博物馆通过定期组织植树、清理垃圾、研学等活动,呼吁人们共同保护地球、关心人类和动物的生存环境。
再见
我是20多年前偶然读到的《生而自由》,从那时起就被“种草”了肯尼亚。书中记录了作者乔伊·亚当森和丈夫乔治·亚当森抚养艾尔莎成长并被放归大自然的全过程,字里行间流露着对艾尔莎的喜爱和对非洲、对生命和对自然的敬畏与尊重。这些让我格外着迷,去非洲也成为我“人生必做100件事”之一。这次旅行不仅让我实现了打卡非洲的愿望,还意外走进了艾尔莎的生活,让我不禁想到那句“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在艾尔莎博物馆的一个区域,陈列着各国文字版本的《生而自由》图册,当故居管理员得知我们来自中国后,询问下次再来这里时可否带来该书的中文译本送给他们收藏展示。“当然没问题。”我边回答边想,看嘛,这不就有了与肯尼亚再见的理由。(作者:中国旅游报记者 何宁;编辑:杨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