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西路军女红军在甘肃的寒冬中生下一个男孩,托付给了一人家

源玮聊过去 2023-12-14 15:55:09

西路军女红军吴仲廉

西路军军政委员会成员

以凶残而著称的马家军

影视剧照

图源网络

吴仲廉收到了丈夫曾日三牺牲的消息

吴仲廉与王学文

南京晓庄的“首都反省院”(国民党中央军人监狱)。

吴仲廉和她的四个儿子

吴仲廉与江华

吴仲廉、江华夫妇和四个儿子

吴仲廉和她的四个儿子

1937年1月随着西路军转战至甘肃临泽的吴仲廉,在寒冬中生下了一个男孩。孩子发出的第一声啼哭,给这个前进好几日都不曾休息的军队带去了一丝活力。紧迫的局势没有留给他们可以休息的机会,吴仲廉只好抱着刚没出生几天的儿子上马行军。可带着孩子打仗不是一件容易事,在和丈夫商讨之后夫妻二人一致决定要将孩子送到甘肃一地主家中。

害怕惹事的地主,为什么会答应这位女红军的请求?

一、可靠的人选

已经有8个月身孕的吴仲廉除了身形与其他人不同之外,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骑马、烧火、煮饭、打仗她样样精通,队伍里的人常常忘记眼前这个手脚灵活、精力充沛的女同志还是一个孕妇。曾日三忙于战事根本无暇顾及每天跟着队伍行军几十里路的妻子,对于即将出生的孩子两人有着相同的担心。在这接连不断地战争中他们究竟该怎么保护好自己的孩子,他们能放心把孩子交给一个完全陌生的人来养吗?

1937年1月在西北凌冽的寒风中,吴仲廉因为生产的剧痛感身上不停冒出热汗。还是在沙河堡花园村乡亲的帮助下,她成功生下了一个还没来得及取名的男孩昏睡了过去。因为物资紧缺,西路军的士兵们身上只穿着一两件单薄的衣衫。而当时正值三九寒冬、寒气逼骨,大人都很难挺过这么寒冷的天气更不要说一个刚刚降生的婴儿了。因此吴仲廉只好带着儿子上马行军观察情况,但孩子无定时地哭泣声就像一个定时炸弹一样稍不注意就会引起不远处敌人的注意。

西路军面对的敌人是以凶残而著称的马家军,马步芳父子的手上更是沾满鲜血、罪行累累。1925年马家军纵兵烧杀抢掠,超30座寺院被烧毁超7000名藏民被无故杀害。在蒋介石的支持下马步芳带着马家军参加了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在西北地区疯狂围剿“西进”的西路军残杀红军被俘人员。在如此险峻的情况下,要带着孩子上阵杀敌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为了大局着想,吴仲廉只好找到花园村的一位苏维埃委员向他表明了自己的想法计划给孩子找一个可靠的人家。可在马家军的地盘上他们怎么可能允许有人抚养红军的孩子,所以要找到这么一个可靠的人家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就算有这样一位符合的人选,别人也未必想惹上这个麻烦。被凶残的马家军盯上了,可就不是一件小事了。

苏维埃委员在百般考虑之后,确定了本地的一个名叫王学文的保长。对方虽然是一个地主,但为人善良还常常救济当地吃不上饭的穷人。苏维埃委员主动找上门向王学文说明了情况,可这却让王学文犯了难。要是被马家军的人抓住,那他刚出生不到3个月的孩子该怎么办?王学文半掩着家门,对穿着便装的苏维埃委员说道:“让我再考虑考虑吧!最近的情况你们也是知道的。”

生产完后因为没有及时补充营养再加上担忧孩子日后的生活环境,吴仲廉的身体大不如前。队伍已经开始准备收拾行李出发了,吴仲廉必须要给孩子找到一个可靠的人家而这个人家除了王学文就没别人了。为了避免被马家军的眼梢盯上吴仲廉在深夜抱着孩子悄悄来到了王学文家,但由于体力不支最终晕倒在了王家门口。

善良的王家夫妇便将吴仲廉领进了门,吴仲廉哭着请求王学文希望他能帮助自己照顾孩子。在投身进入革命后,吴仲廉就不再爱哭宁愿流血她也不愿流泪。可这个孩子是从她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成了她的软肋。和大部分母亲一样吴仲廉无法忍受自己的孩子会受到伤害,同为人母的秦莲从吴仲廉的怀中接过了正在熟睡的婴儿。她笑着对丈夫说:“留下他吧就当我们生了一对双胞胎。”

看着可爱的婴儿,王学文点头同意了妻子的意见。自从红军驻扎进村里后,村里的生活便一直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吃不上饭的穷人有红军接济,好多人都有了自己的土地可以自力更生种粮食吃了。王学文将红军做的一切,都看在眼中、记在心里。红军要上战场为百姓而战,那么自己也应有义务帮红军照顾他们的后代这才是王学文同意收养这个孩子的重要原因。

第二天一早从前线赶回妻儿身边的曾日三,同样风尘仆仆的走进了王家大门。夫妻二人抱着正在咯咯笑的儿子都流出了不舍的泪水,没有人知道这一别他们是否还会再见面。战场上生死皆是未知,能活下来就是一件极为幸运的事情了。在离别之前吴仲廉抱着儿子是亲了又亲含着泪走出王家的大门,而曾日三一直陪伴在妻子的身旁。

“村里人都说王学文是个好人孩子跟着他一定能好好长大的,我们总会再见面的。”

二、光阴似箭

为了避免引起马家军的注意,王学文对外声称妻子生了一对双胞胎。还给这个孩子取名叫“王继曾”,以纪念他还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父母。

1937年4月正在转移的红九军在安西一带突然遭遇到敌人的袭击,身为军政委的曾日三率兵打头阵掩护伤员和妇女突围撤退。但由于寡不敌众队伍迟迟不能突破重围,在还剩最后一颗手榴弹之际曾日三拿着那个仅存的手榴弹从容地向敌人阵地走去。吴仲廉在收到丈夫牺牲的消息后,攥紧了手中的纸擦了擦脸上的泪说“我没事。”但吴仲廉在一次任务中被马步芳的军队俘虏,被敌人从张掖押解到了西宁在一家医院里干着苦力工作。

身在花园村的王学文夫妇也一直在关注着吴仲廉,当他们获知吴仲廉被敌人俘虏后十分焦急地找到留在当地的苏维埃委员打探情况。在得知吴仲廉已经被押解到西宁的一家医院之后,王学文便伪装成看病的病人赶到了中山医院。吴仲廉一眼认出了这个沧桑的老汉,她下意识地往王学文身后看去但却没有看见自己的儿子。王学文从吴仲廉身旁经过,以假意掉了东西同吴仲廉说明了自己的来意在悄悄给吴仲廉塞了银钱后便离开了。

从王学文的话中吴仲廉得知了儿子刚刚学会走路还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那份一直萦绕在心中的焦虑才消减了不少。在中山医院的那一段时间里,吴仲廉一直在想办法与组织取得联系。但在敌人的监视下,她根本无法传递任何消息。好在敌军的军医罗承训认出了她,曾被红九军俘获的他曾和吴仲廉相处过一段时间。身为俘虏的他从没有在红九军中遭受过任何非人的待遇,吴仲廉反而将他当作兄弟一样相处耐心地向他讲解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红军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吴仲廉知道罗承训会一些医术便主动带着他去了伤员所在的营地,每一个受伤的士兵吴仲廉都能叫出名字。在吴仲廉的引导下罗承训才渐渐认识到红军并非自己想象的那样,内心也十分崇敬这位温柔、耐心、能写一手好字的姑娘。所以罗承训在被释放后,始终挂念着这位女同志。他也没想到自己会在中山医院遇见吴仲廉,原本答应了红军回家的他为了供养贫穷的家庭不得不违背与吴仲廉的约定回到原本的队伍中去。罗承训有些不好意思但吴仲廉并没有说什么,反而像许久没见的老友一样同他亲切地交流起来。

在交谈中罗承训了解了吴仲廉的情况,下定决心要将她救出去。经过罗承训的四处奔走,吴仲廉总算逃出了中山医院暂住进了罗承训的家。罗承训拜托了一位信得过的人将吴仲廉送出了青海,但这个人却背信弃义将吴仲廉交给了国民党士兵将她送进了南京晓庄的“首都反省院”。

自从吴仲廉离开中山医院后,王学文便与吴仲廉断了通讯联系。看着一天天长大的王继曾和毫无音讯的吴仲廉,不安的感觉便一直萦绕在他们心中。为了让王继曾记住自己是红军的后代,王家夫妻二人带着他拜访了曾经找上门的苏维埃委员。通过苏维埃委员的讲述,王继曾才知道自己的生母原来是一名当之无愧的巾帼英雄。光阴似箭,母子二人这一别就是整整15年。

三、是巾帼英雄也是母亲

1927年19岁的吴仲廉在同学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之后的岁月里她便一直冲在革命前线。从随着朱德领导的湘南起义军走上井冈山再到二万五千里长征,她从没有退缩过。长征路上红军队伍刚出发不久,吴仲廉就患上了疟疾。因此经常掉队,但她总会背着干粮和文件袋慢慢地追赶前面的队伍。等她到达队伍后在其他队友正在休息时,她便坐在火把旁抄写各纵队的命令、通知并将这些一一送给各个部队。

除此之外吴仲廉在政治工作方面做得十分优秀,因此深得各红军指战员的敬佩被尊称为“大姐”。在外人眼中,吴仲廉是无坚不摧的“大英雄”。但在江华眼中,吴仲廉不仅是一个英雄更是一个内心十分柔软的母亲。自从曾日三牺牲后,江华便一直陪伴在吴仲廉的身边。知道吴仲廉思子心切,江华安慰她道:“革命胜利之后,我一定会把孩子接回来我们一起抚养他!”

1945年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江华和吴仲廉夫妇作为代表出席了这次的大会为党的事业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意见。那时她和江华已经有了自己的孩子,名叫虞大江。为巩固根据地动员更多的群众投入战斗,她将自己的孩子寄养在了一户拥护抗日的开明绅士家直到七大召开后她才将儿子重新接回了身边。

全国解放后,在杭州安顿下来的吴仲廉终于空出时间去寻找一直留在河西走廊的大儿子王继曾。1952年时任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的吴仲廉重新回到了甘肃,找到了那户帮助自己的王家人。王学文一眼就认出了吴仲廉,他叫来自己的儿子说“去山后面把你弟弟叫回来。”

王继曾满头大汗地跑回了家,操着一口甘肃口音向王学文询问道眼前的人是谁。把15岁的王继曾接回身边后,担心儿子不能很好和弟弟们相处的吴仲廉带着王继曾单独在外面居住了一段时间重点培养感情补偿儿子这15年缺失的母爱。

在吴仲廉的陪伴下,王继曾渐渐适应了城市生活。并在很短时间内补上了小学和初中的文化课,成功考上了浙江大学。留在城市工作后,王继曾也没有忘记远在河西走廊的养父母。常常回去探望他们,有时还会将他们接到浙江来。

在4个孩子的眼中,母亲吴仲廉是当之无愧的榜样。母亲在反“围剿”的斗争中从没有说过一次放弃,从容地解决一件又一件棘手的事。

如您喜欢本文章,点个关注不迷路。点了“关注”,您就能经常收到此类文章的推送

0 阅读:3

源玮聊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