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历史上,曾经有一项堪称至高荣耀的事情,什么呢?很简单,就是“泰山封禅”。
所谓“泰山封禅”,就是在泰山上“筑土为坛”后祭拜,此为“封”,另在泰山下之小山再设祭坛祭拜,此为“禅”,合起来便是“封禅”。
此举的主要目的之一,便是古代帝王以此来“告太平于天地也”,同时,也在表明自己的帝王之位,是“受命于天”的。
而第一位真正意义上举行“泰山封禅”的,便是一统六国的秦始皇,正因为他“横扫六合、一统天下”以及“千古一帝”等诸多标签,因此“泰山封禅”就成了古代帝王最向往的事情。
不过令人奇怪的是,虽说古人几乎都知道“泰山封禅”的意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荣耀反而越发的不招人稀罕,甚至到了后来,已经到了“以此为耻”的地步。
这又是为什么呢?
一、泰山封禅的由来众所周知,第一个在泰山上举行封禅大典的,是一统六国的秦始皇嬴政。
公元前219年(始皇帝二十八年),这一年,嬴政派兵平定了南方百越,而这就标志着,秦始皇真正意义上完成了天下一统。
早在两年前,六国中的最后一个国家齐国就已经在大秦的铁蹄下灰飞烟灭,齐国灭亡后,嬴政认为自己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故而取“三皇五帝”中的“皇帝”二字,自称为“始皇帝”。
至此,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皇帝这个称呼。
而如今,南方的百越也已经平定,天下已无战事,因此,秦始皇便开始了他的东巡之旅,正是在这期间,他在泰山举行了封禅大典。
为什么会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呢?这里面有个很重要的原因。
根据古籍中的记载,在秦代之前,一直追溯到上谷时期,就有举行封禅的习俗,古语有云,“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
也就是说,曾经在很长时间里,只要有新的王朝出现,那么新王在登基的同时,都会前往泰山举行“升封”。
而这个所谓的“升封”,大致就可以理解为封禅,当然,具体的仪式要复杂的多,但总结下来的意思,就是新王必须得去泰山一趟,举行个仪式,以告天地。
那么在秦始皇之前,都有谁去过呢?根据《管子》一书中的记载,还真有不少人帝王和君主去过。
昔无怀氏封泰山;虙羲封泰山;神农封泰山;炎帝封泰山;黄帝封泰山;颛顼封泰山;帝喾封泰山;尧封泰山,舜封泰山;禹封泰山;汤封泰山;周成王封泰山。
仅这份列表,就包括了三皇五帝以及商、周等多个历史时期,这么一来,此举就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让后世的帝王在潜意识中就认为,只要自己登基并取得一定的成绩后,就应当去趟泰山。
比如春秋五霸之一的齐国,在齐桓公成为中原第一霸主之后,就曾召集诸侯,商量着去泰山封禅一事,只不过后来被人劝住了这才没去成。
而到了秦始皇时代,他有着一统六国的功绩,这确实是前无古人的成就,所以,他自然也就有了封禅于泰山想法。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秦始皇最初在提出要封禅于泰山时,下面不少儒生议论纷纷,这个说去了不合适,那个说不知道该用什么标准的礼节,说来说去,始终没能商量出一个具体的办法出来。
到了最后,秦始皇实在是忍不了了,干脆亲自下令,自己给自己制定了一套礼制。
随后,他便派人修缮山道,选了一个吉日,自泰山之阳登顶行登封礼,完事儿后又从泰山之阴下山行降禅礼,由此,一整套封禅大礼才算完成。
这便是泰山封禅的由来,而在秦始皇的光环之下,最开始,去泰山封禅的帝王,无一不是取得过瞩目成就的。
二、“罪魁祸首”宋真宗秦始皇之后,最先上泰山封禅的,是汉朝的汉武帝刘彻。
刘彻很多人都很熟悉,他最大的功绩莫过于在军事上击溃了匈奴,单凭这一点,虽说不能比肩秦始皇,但也确实有资格封禅。
而刘彻之后,再上泰山封禅的则是汉光武帝刘秀,他的功绩整体来看也能说的过去,起码是给汉朝续了命,因此他也具备上泰山封禅的资格。
再往后就是唐朝的两位皇帝,一个是唐高宗李治,另一个则是唐玄宗李隆基。
有人会说,为啥汉朝之后到唐朝之前,没有皇帝去泰山封禅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东汉灭亡后就进入三国,紧接着就是晋朝,最终演变为持续百余年的乱世,这其中倒是有不少皇帝,但这些人不管是在成就上还是其他方面,都不具备上泰山封禅的资格。
当然,若是某个皇帝非要去也不是不可以,但前提是能顶的住被人骂,毕竟这期间的皇帝没有一个人在成就上能比肩秦皇汉武或者是光武帝的。
而唐朝的那两位皇帝,虽说较之秦皇汉武以及光武帝也有所逊色,但好歹在历史上也算数的着的人物,其中像高宗李治,史书上评价他执政期间“贞观之遗风”,而玄宗李隆基,则开创了“开元盛世”。
所以,他们二位勉勉强强也是有上泰山封禅资格的。
但在唐朝之后,准确的说是宋朝之后,再也没有一个皇帝去泰山封禅,顶多是在那里祭祀一下,这又是为啥呢?难道这里出了什么问题吗?
答案是当然没有,至于为何皇帝们不愿意去了,主要的原因,就在最后一个封禅泰山的皇帝身上。
此人是谁呢?正是宋真宗赵恒。
公元1008年(大中祥符元年),宋真宗携百官封禅于泰山,随行之人达“千骑万乘”,而这一趟的花费极为庞大,史载有八百万贯之多。
当然,花费甚多并不是问题所在,包括前面几位帝王,在封禅泰山时也没少花钱,比如唐高宗时,随行之人以及随行车辆,就“连绵数百里”,另外汉光武帝刘秀去封禅时,仅用来修缮山道、祭坛的工人,就多达五千余人。
因此,耗费大并不是太严重的问题,真正的问题,是出在宋真宗这个人身上。
宋真宗是宋太宗赵光义的第三子,而在他继位前期,整体上来说还算是比较不错的,其本人较为勤政,加上任用贤良,所以也开创了“咸平之治”这样的局面。
此外,他还曾御驾亲征辽国,展现出了不示弱的对抗姿态,而在他的鼓励之下,前线将士士气大作,取得了诸如莫州之战这样的胜利。
但成绩归成绩,宋真宗执政期间,却存在有不少令后人诟病之处。
比如他晚年的怠政,以及任由诸如王钦若、丁谓这样的人参与朝政,都是他为后世所诟病的地方,而这还是其次,最重要的,是经他之手,签下了澶渊之盟。
一直以来,对于澶渊之盟的说法有很多,比如有种说法是说为北宋换来了百年的边境和平,但不管怎么讲,都掩盖不了其中“花钱买平安”的性质。
并且,由于该盟约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北宋“武备皆废”,而这也为后来的北宋灭亡埋下了隐患。
当然,从某种角度来讲,你也可以说这是北宋当时的权宜之计,但问题就在于,不管出于什么目的,既然你宋真宗都做了,那就不要再想着去泰山封禅这种事了,毕竟,之前封禅的几位,可没干过签署城下之盟这样的事情。
但是,宋真宗偏不。
史料记载,在澶渊之盟签订后不久,宋真宗在王钦若等人的怂恿下,就动了封禅的心思,以便能让自己“镇服四海”,而在经过多番内心挣扎、犹豫之后,宋真宗没能忍住这个诱惑,最终还是踏上了前往泰山封禅之路。
帝犹尤豫,莫与筹之者。.....帝由此意决---《宋史》
而宋真宗这么一去,他本人倒是心满意足了,但随之而来的,就是泰山封禅这件事,完全被换了一个性质。
怎么形容呢?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原本神圣无比的事情,被玷污了。
毕竟史书大家都能看得见,而宋真宗签了城下之盟的事儿也是人人皆知,因此,但凡是有自知之明的皇帝,就不愿自己也背负上这样的恶名。
所以,后来的皇帝干脆就不去泰山封禅了,不是不想去,实在是丢不起这人。
三、类似的例子像“封禅泰山”这种原本是无上荣耀,但却因一个人的原因,导致后世不再“稀罕”此荣誉的例子,在古代还有不少。
其中,知名度仅次于“封禅泰山”的,莫过于“冠军侯”这个称呼。
所谓冠军侯,实际上代指的就是一个人,谁呢?正是汉朝名将,那位在22岁便封狼居胥的霍去病。
关于霍去病的事迹,在这里就不过多做赘述了,毕竟他的事迹几乎到了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地步,甚至可以说,他的人生成就,就连小说都不敢这么写。
但遗憾的是,霍去病在风华正茂的年纪却病逝,也许正如后世所说的那样,他是上天派给汉武帝的“限时外挂”,时间一到就要收回去了。
正因为他的成就非凡,所以关于他的一切,都被后人所铭记。
其中,他在首战之后获封的“冠军侯”爵位,也在一段时间里成为了武将们向往的目标,几乎所有的武将都梦想着自己也能“勇冠三军,封冠军侯”。
但很快,没有人再怀揣此梦想,为啥?因为一个人玷污了这个称呼。
谁呢?得从霍去病之后的历任冠军侯说起,在霍去病之后,冠军侯这个爵位空置了很长时间,一直到西汉结束都没有人再获封此爵位。
至于原因,很简单,都知道霍去病是何等人物,而任谁也不会自信到认为自己能与他比肩,况且皇帝也不找不出能与霍去病一样的人才,因此,在西汉灭亡之前,确实没有人被获封此爵位。
而到了东汉初年,第二任冠军侯出现了。
第二任冠军侯名为贾复,他不仅是东汉的开国元勋之一,同时,还名列东汉云台二十八将的第三位。
而这个云台二十八将,其性质与唐朝时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一模一样。
所以从这里就能看出,贾复被封为冠军侯,基本上也是名副其实的,毕竟在史料中他是有实实在在战绩的。
但就是这样,在贾复被封冠军侯后不久,包括他本人以及授封他冠军侯爵位的光武帝刘秀,都认为有些不合适,最终改封为胶东侯。
不合适在哪里呢?大致的意思,就是觉得担不起冠军侯这样的名誉。
贾复之后,第三位冠军侯同样也是东汉的人物,此人为汉和帝时期的窦宪,他最大的功绩,就是曾率汉军大破北匈奴于稽落山,此外,他还率兵深入沙漠三千余里,再次大败北匈奴于稽洛山。
不仅如此,他还曾兵临达和渠北醍海(屠申海),杀敌万余俘虏无数。
而最值得骄傲的,是他登上燕然山刻石记功,后世称之为燕然勒石,此战之后仅数年,他又再次率兵出击北匈奴,而这一次,直接打到了金微山(今阿尔泰山),不仅斩敌无数,还把北单于的皇太后都被俘虏了。
从战绩上去看,窦宪是绝对能担得起冠军侯这个称号的,当然,窦宪最终的结局确实不太好,但不可否认的是,他是继霍去病之后,在对外战争中唯一一个取得辉煌成就的武将。
不管是贾复也好,还是窦宪也罢,起码这二位还是有实实在在的战绩的,因此他们封冠军侯也是理所应当,但到了第四任冠军侯时,情况却大不一样。
第四任冠军侯,名字叫做王甫。
王甫是干嘛的呢?他的身份,是东汉后期的一名宦官,也就是太监,而他这名太监又是怎么获封冠军侯爵位的呢?原因是靠着诬告。
汉桓帝驾崩后,因其无子,手握大权的大将军窦武与御史、太傅等合议后,拥立刘宏为帝,是为汉灵帝。
而当时东汉宦官已然成为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加之他们常在皇帝左右,因此往往能左右朝政。
正是因为如此,窦武就多次上书皇帝要诛除宦官,而这么一来,就惹恼了王甫这样的人。
在他们的游说之下,汉灵帝就觉得窦武影响到了自己皇位的稳定,故而密令宦官们想办法将其除掉。
最终,在王甫等几个宦官的合谋之下,窦武被杀后枭首示众,而他的族人也大多被杀害。
正是靠着这份功劳,事后王甫被封为了冠军侯,并从此开始彻底把持朝政,其父兄子弟,皆鸡犬升天,不是位列公卿就是在地方上担任要职,总之就是当时东汉都快成了他王甫的天下。
而王甫这样的人被封了冠军侯之后,后世再也没有一个武将愿意担此称呼,不为别的,就因为一旦如此,那意味着自己和王甫就是一个档次的人了。
就不说别人笑话不笑话,单说自己想一想,都觉得丢人。
最后:
其实还有一个更为恰当的例子,那就是洛水之誓,曾几何时,对着洛水发下誓言,是一件何其严肃和庄重的事情,基本上没有人敢不信的,更没有人敢违约的。
因此,洛水之誓,在很长时间里,都是人们心中极为神圣和庄重的事情,没有人敢去亵渎和玷污。
但就因为出了一个司马懿,他这边对着洛水发誓,那边转头就灭了曹爽,如此一来,就让这件原本神圣的事情彻底变了味儿。
不信你看在司马懿之后,谁还会指着洛水发誓?而这就与宋真宗之后,再也没有皇帝封禅泰山是一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