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峙败光55万国军,沦落至印尼教书,老蒋得知大怒:别再丢人了

史晓生追寻历史 2024-08-01 23:40:12

1952年,在印尼茂物市的一座华侨小学里,学生们正聚精会神的听台上的一个秃顶老师讲课,而这个老师当时所讲的内容,正是淮海战役。

只不过,当这位老师讲到国军以80万对60万的优势兵力下依旧还是失败时,脸上露出了一种莫名的尴尬,久久不再言语。

而学生们正听到关键处,看老师半天不说话,不由得连声催促:“老师,杜聿明失败后去了哪里?还有,那个剿总司令刘峙到底死了没有,您倒是说啊”。

学生们的提问,纯粹是出于好奇,但他们不知道的是,站在讲台上,为他们讲课的那位其貌不扬的老师,正是当初在淮海战役中的国军剿总司令刘峙。

堂堂国军高级军官,咋会在印尼的小学里教书呢?这话要说起来,还得从当初淮海战役结束时说起。

一、

刘峙的军事能力,公平来说在国军一众将领中并不高,李宗仁曾评价说,刘峙最多也就是个师长的水平,“过则非其所能任”。

但问题就在于,蒋介石十分看好刘峙。

之所以如此,源于两场战役,第一场是在北伐战争时期,刘峙率部在淡水、棉湖激战中,战果显著,就得到了蒋介石的看重。

之后,也是在北伐战争期间,刘峙本已率部队返回杭州休整,但孙传芳在镇江发起突袭,关键时刻,刘峙果断率部急行军顶住了孙传芳,并在火车遭遇重大车祸,且刘峙本人也受伤的I情况下,依旧指挥作战,为最终援军到来争取到了时间。

这两次表现,使得蒋介石对刘峙更为看好,之后中原大战期间,刘峙又多次在形势不利的局势下,硬是反败为胜,加上他长了一张喜气洋洋的圆脸,因此,蒋介石就称刘峙为“副将”。

所以,刘峙的官职如坐火箭一般飞速提升,至1935年时,刘峙已是陆军二级上将,同时还兼任河南政府主席。

而这一年,刘峙才四十三岁。

身负要职,又年富力强,此外还深得老蒋信任,刘峙在当时可谓是风头无两,而有人就把他和同为陆军二级上将的陈诚、卫立煌、顾祝同、蒋鼎文这几个人放在一起,称之为“国军五虎”,为首者便是刘峙。

到了解放战争初期,刘峙曾短暂的失势过,原因是因为他所率的部队被刘邓大军全歼,加上他在重庆时敛财的丑闻被揭发,故而导致他被蒋介石剥夺了军职。

但在1948年的淮海战役开打前,刘峙再获蒋介石重用,这一次,他摇身一变,成为了徐州剿总司令。

至于这次为何能复出,原因就在于当时蒋介石也是无人可用,在淮海战役开打前,蒋介石本意是让白崇禧华中剿总司令,负责统一指挥徐州与华中的所有国军部队,而白崇禧最开始也是同意的。

但在看了蒋介石的部署后,白崇禧意识到此战国军怕是取胜概率不大,因此就联想到这有可能是蒋介石挖坑好要他背黑锅的一个陷阱,最终,白崇禧坚决不愿意接受此任命。

无奈之下,蒋介石接受了何应钦的建议,只得任命刘峙为徐州剿总司令。

这次能复出并得到重用,让刘峙感激涕零,当时他在就职大会上就说,“要我做官,不能奉命;要我拼命,义不容辞!”

言外之意,是一定会报答蒋介石对他的知遇之恩。

相比于刘峙的信心满满,国军的其他高级将领在听说刘峙出任了徐州剿总司令后,一个个都哀叹不已,均称“徐州危矣”。

果不其然,在刘峙上任的第九天,开封便被粟裕攻破,而仅仅两个月后,我军便发起了总攻,最终,取得了淮海战役的胜利。

随着淮海战役的胜利,国军的一干高官也迎来了不同的结局,其中杜聿明被俘,而第七兵团司令黄百韬自尽于碾庄,剩余的大部分被俘,而逃出去的只有少数几个。

至于刘峙本人,他倒是没有被俘,但却因为此战的失败,导致蒋介石大为光火,最终一怒之下,蒋介石免去了刘峙的军职。

被免职之后,刘峙辗转去了香港,在这里,他本想躲一段时间,等待蒋介石召唤,但左等右等也没等到,不仅如此,反而又等来了不小的祸事。

二、

1953年3月,蒋介石在台湾就任“总统”,刘峙从报纸上得此消息后,当即发了一封电报祝贺,结果电报传到蒋介石手里,当场就让蒋介石发了好一通火、

之所以发火,就是因为蒋介石想到了当初正是这个无能的刘峙,把自己的数十万大军败光,甚至杜聿明也俘虏,所以在蒋介石看来,这一切的责任根源都在刘峙身上。

如今自己还没有治他的罪,他居然敢大模大样的发贺电,真是岂有此理。

盛怒之下,蒋介石下令,以“滞港不归”为由,撤去了刘峙的一切职务,至此,刘峙便成了一个白身。

如果单是被彻底免职,那无非是仕途上有损,倒不影响刘峙奢华的生活,毕竟当初他去香港时,就带了自己搜刮多年的海量财富,这些钱完全是够他舒舒服服过完余生的。

但在他被彻底免职的消息传开后,人们都知道,他刘峙是真正失了势,所以,一些不怀好意的人,便开始琢磨着如何落井下石,顺便再敲一敲竹杠了。

毕竟,当时的刘峙只是一个平民,没有了职务,他又能怎么样?

就这样,有不少对刘峙熟悉的旧部开始找上门,直言不讳的要钱,看到刘峙不肯给,这些人干脆来了个硬抢。

对此,刘峙自然是不愿意,但他又不能找蒋介石告状,只能是报告当地警方,说自己是遭到了抢劫,可警方是知道背后是啥情况,所以也就压根儿不想管这些国军流亡军官之间的破事。

既然没人愿意管,刘峙只能是吃了一个闷亏,损失了不少钱财。

之后,刘峙左思右想,认为自己要是在香港继续待下去,那早晚会被别人抢光,甚至自己的性命都难保,必须得换个地方。

可又能去哪里呢?台湾肯定是不可能了,蒋介石看到他就恨得牙根痒,要是去了那就是自找倒霉。

最终,原本以为自己已经走投无路的刘峙,意外的得到了一个印尼华侨的帮助,踏上了前往印尼的旅程。

当时刘峙就觉得,只要去了印尼,那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但之后的遭遇,却狠狠打了他的脸。

刘峙是在1950年时抵达的印尼,而当时印尼整个治安状况并不是太好,刘峙刚下飞机,就先深深的感受了一番。

他的钱包,居然被人偷了。

没有了钱包,就意味着刘峙又损失了一大笔钱,这就令他本就捉襟见肘的经济状况更加雪上加霜。

这还不算完,刘峙在之后又遭遇了被勒索、被抢劫的事情,最终,百万积蓄几乎见底。

俗话说屋漏偏逢连阴雨,由于经济窘迫,刘峙就变卖了家里的金银首饰,准备做点生意翻身,但他哪里是做生意的料,一番折腾,赔了个精光。

闹到最后,刘峙已经到了无法在物价昂贵的城市生活的状况,不得不带着家人搬到了相对偏僻的茂物市,在这里艰难生活。

曾几何时,刘峙说什么都不会想到自己有天会因为钱发愁,当初的他,各种敛财手段炉火纯青,什么报空饷、趁着战事激烈发死人财等等,都让他聚敛了不少财富。

但如今,自己却会为吃饭而发愁,这说起来真是一个巨大的讽刺。

好在到了后来,刘峙的妻子黄桂芬在当地一座学校里找到了一份老师的工作,这才让全家人有了些许收入,勉强能糊口。

但在1952年,黄桂芬因为有急事要回香港,而她一走,很有可能会被学校辞退,毕竟她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啥时候会回来。

看到自己的家庭极有可能会再次衣食无着,刘峙硬着头皮向学校校长提出,可不可以自己代替妻子上课一段时间,将来妻子回来了,继续让妻子教书呢?

那么,刘峙真的有教书的能力吗?还别说,他确实是有一定文化底子的。

刘峙在童年时期,曾读过私塾,还曾在湖南著名的观澜书院里读过书,长大后,又分别在湖南陆军小学、武昌陆军中学以及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接受教育,并在毕业后不久,由何应钦介绍到黄埔担任了战术教官。

从这份经历中就能看出,刘峙还是具备一定文化基础的,并且资料记载他的“口才颇佳”,另外他又担任过高级军官,见过大世面,所以,应付一个小学的课程还是绰绰有余的。

因此,在经过几堂课的考评后,刘峙顺利的成为当地小学的代课老师,主要教授历史和汉语,而他由于有较为深厚的文化底子,加上阅历多、口才好,因此在课堂上侃侃而谈,讲的生动有趣,学生们逐渐对这个圆脸、胖乎乎的老师充满了喜爱。

到了后来,黄桂芬从香港回来时,由于学校的校长十分欣赏刘峙,干脆就让夫妻二人都在学校任职,这么一来,家里就有了两份收入,日子自然就过的稍好一些。

随着收入的增加,刘峙的生活也开始慢慢稳定下来,原本,他想的是就此教书育人度过余生,目前的生活虽不如他当军官时过的舒坦,但胜在稳定,所以刘峙是打算就这么隐姓埋名的过下去的。

但在1953年,一个小小的意外,让刘峙不得不现身,也正因为他主动现身,这才让蒋介石知道了他昔日的“剿总司令”,如今居然沦落到了当小学老师糊口度日。

三、

事情的缘由,是因为一份报道。

这份报道,内容主要是对台湾时局的评价,并且还提到了蒋介石,言辞之中,颇有对蒋介石不满的意思。

当然,这种报道当时并不稀罕,因此正常来说是不会引起刘峙注意的,而这次之所以会注意,是因为该报道的署名不是别人,正是他刘峙。

刘峙本人自然是没有写这份报道,所以这就意味着,有人冒充了刘峙。

至于是谁倒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报道要是被蒋介石误以为真的是刘峙所写,那必定会更恼恨于他。

因此,刘峙为了不让自己的形象在蒋介石心中再度恶化,只得主动登报,说自己才是正牌,那个写报道的,是冒充的。

而这件事,最终还是被蒋介石得知,至此他也才知道了刘峙居然落魄至此。

念及刘峙当初对自己确实忠心耿耿,加上当时的局势已定,蒋介石也就没有了数年前那么恼火,加上何应钦的劝说,最终,蒋介石决定,把刘峙召回台湾。

实际上,蒋介石这么做,说白了就是因为刘峙好歹曾经乃国军“五虎”之首,还是有一定影响力的,若是让其继续失意落魄,说出去也不好听,再者说,假如刘峙哪天说点不该说的,也会破坏蒋介石的形象。

所以,蒋介石就认为,刘峙在印尼教书真的是丢人现眼,与其这样,还是别再外面给自己丢人了。

就这样,刘峙终于有机会能去台湾,在接到蒋介石的书信后,刘峙激动的不能自已。

1953年年底,刘峙带着一家人辗转来到台湾,而蒋介石在见到他后,不出意外的对他臭骂了一顿,先是骂他在外面给自己丢人,之后又骂他早就应该来台湾谢罪。

骂完之后,蒋介石气也消了,最终,给刘峙安排了一个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的职务。

这个职务,说白了就是一个闲职,刘峙的能力蒋介石是体验过了,并且由于他在淮海战役中大败,导致有不少国军军官忌恨于他,所以,若是给他安排个重要职位,怕是很多人都不服气。

因此,只能是安排一个闲职了。

就这样,刘峙开始了他的台湾生活,对于被安排了一个闲职,他本人倒是想的很明白,能这样已经是万幸了,哪里还会奢求其他什么。

所以,刘峙在台湾的生活,一直是极其平淡与低调,平日里几乎不怎么出门,每天干的最多的事情,就是读读书写写字,兴致来了的话,就写点回忆录,日积月累,居然还写出了一本厚厚的《我的回忆》。

不过,平静的生活最终还是被打破,1965年,那个与她流亡海外、患难与共的妻子黄桂芬病逝,妻子去世一事,对刘峙的打击极大。

黄佩芬是刘峙的第三任妻子,原本她是刘峙家中的家庭教师,由于她年轻靓丽,又有文艺才华,在来刘家任教不久,便被刘峙看上,最终发展为秘密情人关系。

但有道是纸包不住火,两人暗通款曲的事情还是被刘峙的原配杨庄丽发现,而杨庄丽虽使尽手段,但奈何刘峙是铁了心要护着黄佩芬,最终无奈之下,杨庄丽这个原配,也只能默认了黄佩芬的存在。

自此,黄佩芬便跟随在刘峙身旁,包括在印尼期间也是她和刘峙相依为命,共同度过了那一段艰难的日子。

正因为如此,黄佩芬的去世,让刘峙在精神上深受打击,因此,在黄佩芬去世之后,刘峙郁郁寡欢,以至于身体也开始出现状况。

最终在1971年,刘峙在孤单中黯然离世,年79岁。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