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临近端午节,我们家都会摆上几盘绿豆糕。
妈妈说这是一个老传统,但每次吃我都琢磨,为什么绿豆糕这么受端午节待见呢?
小时候老师讲过一些端午习俗,挂菖蒲,戴香囊,可是讲到绿豆糕的时候,似乎没有太多的解释。
看到香甜的绿豆糕,咬一口心头的燥热一下子舒缓了不少,这里面是不是有什么讲究?
端午节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除了大家熟悉的划龙舟和吃粽子,其实还有很多讲究,比如挂菖蒲和艾叶,人们相信这两种植物可以驱邪避灾。
和这些活动相比,吃绿豆糕也有它独特的地方。
端午节的每一个习俗都有其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这些都是老一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绿豆糕,在端午节里有着特别的位置。
“糕”和“高”同音,早在古代,学子们在这一天吃上一块绿豆糕,寓意着步步高升、一举高中。
这一习俗传承至今,每年端午节前后正值高考,这个时候吃上一块绿豆糕,也算是代代相传的美好祝愿。
绿豆糕的寓意和好处其实,绿豆糕不仅仅是寓意好,还有实打实的好处。
一般来说,端午节位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气温开始回升。
随着温度一高,人容易烦躁、上火。
这个时候,绿豆这种清热解暑的食物就相当受欢迎了。
可能小时候不懂得,一碗绿豆汤、一块绿豆糕,竟然能带来那么大的凉爽和舒适。
你可能会奇怪,绿豆明明是绿色的,为什么做出来的绿豆糕是黄色的?
其实,这与绿豆的皮有关。
去皮之后的绿豆是黄色的,用它做绿豆糕,更细腻,口感也更好。
同时,绿豆清热解毒的功效在炎热的夏季尤为受用。
记得有一次,我因为中暑,奶奶给我弄了一碗绿豆汤,喝完后舒服了许多。
这些传统的智慧总是在不经意间发挥作用,让人佩服。
模具版绿豆糕的详细做法说起绿豆糕的做法,其实也没什么难。
下面就分享一种基础的模具版绿豆糕做法,简单易学,没试过的朋友可以在家试试。
准备好材料:500克去皮绿豆、80克黄油、50克白糖、50克蜂蜜、50克麦芽糖和100克牛奶。
绿豆提前一晚上泡好,用清水浸泡后放入电饭锅煮熟。
煮好后加入牛奶一起打成绿豆泥。
绿豆泥打好之后,热锅放入黄油,黄油融化后倒入绿豆泥,慢慢翻炒。
这一步有点费时,一定要有耐心。
等绿豆泥的水分减少,加入白糖、蜂蜜和麦芽糖,继续翻炒至不粘锅铲。
翻炒好的绿豆泥可以根据喜好加一些桂花或其他干果,增添风味。
绿豆泥凉了后,取出适量放入模具按压成型。
做好的绿豆糕可以放入冰箱冷藏保存,吃的时候拿出来就是一块清爽的零食。
软皮绿豆糕的家庭版做法另一种绿豆糕是老式的软皮绿豆糕,做法也非常简单,不需要烤箱,只用平底锅也能做出来。
准备500克去皮绿豆,提前泡好,上锅蒸熟。
做软皮需要400克面粉、50克糖、1克盐、4克泡打粉、4克酵母、70克玉米油和190克清水。
把所有材料混合后揉成光滑的面团,冷藏松弛15分钟。
蒸熟的绿豆压成泥,加80克白糖、40克奶油和40克奶粉,搅拌均匀。
面团分成小剂子,包上绿豆馅压扁。
平底锅小火慢煎,每面大约8分钟,直到饼皮金黄微焦即可。
这种软皮绿豆糕,外皮松软,馅料香甜。
糖分适中,低油少糖的配方,既健康又美味。
总结下来,绿豆糕不仅仅是端午的一道美食,更是一份文化传承的象征。
它既包含了古人的智慧,又能在现代的生活中继续发扬光大。
端午节,通过美味的绿豆糕,我们感受到了历史和现代的交融。
下一次,当你品尝一块绿豆糕时,也许会想起这些小故事和小诀窍。
它不仅是一种味觉的享受,更是一种心灵的慰藉。
绿豆糕虽然小巧,但它承载的意义却不小。
它教会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生活中,不要忘记那些朴实无华的传统,去体验美食背后的故事和情感。
端午节,一个小小的绿豆糕,让我们细细品味这些传统里的温度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