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爆出一则新闻,国产的运9 E已经首次出口,并且于上个月交付纳米比亚。虽然这单只有两架运9 E,金额也不过一亿美元出头,但所有人都很高兴,因为这还只是一个开始,未来的发展空间很大。
现代的运输机类似于海军的全通甲板舰艇,因为其凭借“可使用空间大”而具有多种用途。乌克兰的安-225曾经是独一档,实打实地全球第一,但后来被战争摧毁了。所以,目前的顶流还是美制的C-5A以及俄制的安-124。
它们的最大载重都在100吨以上,被称为洲际运输机。唯一不同的是,美国空军对C-5A看的很紧,一些安-124就派出去在国际市场上“揽活”,直到2022年,大尺寸特种商品的空运业务,基本都被安-124给垄断了。
其次再往下就是C-17A、伊尔76和运20,这三种型号都是最常见的,最大载重在50-80吨之间,足以满足大部分的军事需要。
稍微有实力一点的国家,都会想尽办法购买这种级别的运输机,哪怕数量偏少,不能胜任大规模的军事任务,用来民间救灾和转运特种部队也是很不错的。
但即使是最便宜的伊尔-76,采购、使用成本也不低,所以各大国家都会选成本更低的中型运输机辅助,而一些小国就直接用中运当主力。美制C-130是这一领域的佼佼者,它诞生于六十多年前,经历了无数次的改良,直到现在,它的产量已经超过了两千五百架,其中最新型的C-130J就超过了五百架。
运9是从运8衍生而来,而运8是模仿苏联的安12而来,这也是当年安东诺夫设计局拿来对抗C-130的。但苏联军队对用中运的想法和一般人不太一样,安12很快就停产了,而原本计划取代其位置的安70,也没有在苏联解体之前投入生产,几次试图复生都以失败而告终。
没有了俄罗斯的产品制衡,C-130在市场上占据了很大的优势,甚至印度还花费了21亿美元,分两次引入了12架C-130。巴西的C-390一直想要进来搅局,这几年也拿下过一些订单,但都无法和C-130抗衡,而运9,现在终于踏进来了一只脚。
其实在早期,运8的使用口碑并不太好,而运9却在短短的数年时间里,就推出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改进机型,可见其性能之出色。从技术角度讲,运8到运9的升级思路,也符合美国C-130J搭载新航电,大量采用复合材料的设计思想。所以,即使运20 A取代了伊尔-76的地位后,运9依然能在空军运输机中享有一席之地。
也是因为前些年国内的需求量太大,运9的出口迟迟没有着落,如今海空军稍稍满足,运9 E就有了大显身手的余地。
运9E虽然在很多方面都要稍逊色于C-130J,但它的单价预计只有6000万美元左右。在性能已经得到中国海军空军的验证,同时也得到了其它国家承认的情况下,它的发展潜力还是相当广阔的,这是战略型号运20无法相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