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1分高考生的“冷门”抉择:殡葬专业缘何受青睐?

星洲和趣事 2024-12-24 12:02:50

今年高考放榜后,一则消息如石子投入平静湖面,激起千层浪。在民政职业大学 2024 级新生中,来自浙江金华的陈雪彤以 601 分的高考成绩位居榜首,而她毅然选择了该校今年刚升格为职业本科高校的殡葬专业,这也是我国殡葬行业首个职业本科专业。这一选择,瞬间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焦点,不少人发出疑问:考了这么高的分数,明明有众多所谓的 “热门专业” 可供挑选,为何偏偏钟情于殡葬专业呢?

一、传统认知下的殡葬专业

在大多数人的观念里,谈及殡葬,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昏暗的殡仪馆、冰冷的停尸间,还有那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的哀乐。长久以来,死亡是人们忌讳莫深的话题,与之相关的殡葬专业,自然也被视为 “不吉利” 的象征。受传统文化、民间迷信思想的影响,不少人认为接触殡葬事宜会沾染晦气,甚至会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厄运。这种根深蒂固的偏见,使得殡葬专业成为高校专业里的 “冷门中的冷门”,报考者寥寥无几,家长们更是谈之色变,极力劝阻孩子涉足。

二、背后的现实考量

在种种偏见与误解的背后,陈雪彤们做出这样的选择,绝非一时冲动,实则有着诸多现实因素的支撑。

(一)就业 “香饽饽”

殡葬专业看似冷门的专业,实则是就业市场上的一颗 “遗珠”。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殡葬服务的要求日益提高,专业的殡葬人才愈发供不应求。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殡葬行业人才缺口巨大,仅殡仪馆每年的人才缺口就高达上万人,而目前全国开设殡葬专业的院校不过寥寥数所,每年培养的毕业生仅有千余人,远远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这就使得殡葬专业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极具竞争力,几乎是 “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像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等院校的殡葬专业,历年就业率都接近甚至达到 100%,不少学生还在毕业前就已被各大殡葬单位 “预订” 一空。陈雪彤选择殡葬专业,无疑是为自己的未来职业发展铺就了一条相对顺畅的道路,毕业即就业,轻松避开 “毕业即失业” 的就业困境。

(二)薪资待遇佳

除了超高的就业率,殡葬行业的薪资待遇也颇为可观。由于殡葬工作的特殊性,需要从业者具备专业技能和强大的心理素质,愿意从事该行业的人相对较少,物以稀为贵,这使得殡葬行业的薪资起点普遍较高。据了解,殡葬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在一线城市的殡仪馆或殡葬服务公司工作,月薪大多能达到 8000 - 15000 元左右,而一些经验丰富的资深殡葬从业者,如资深入殓师、火化师,月薪更是能突破 2 万元,甚至更高。即便是在二三线城市,殡葬行业的平均薪资也远超当地平均工资水平。而且,殡葬行业的薪资涨幅也较为可观,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专业技能的提升,薪资往往能实现稳步增长。

对于陈雪彤而言,选择殡葬专业,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她能够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一份丰厚的经济回报,减轻家庭负担,实现经济独立。

(三)稳定有保障

在当下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职业的稳定性成为众多求职者考量的重要因素,而殡葬行业恰恰能满足这一需求。殡葬行业作为民生刚需行业,受经济周期波动、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极小。无论经济形势如何,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不会改变,人们对殡葬服务的需求始终存在,这就为殡葬从业者提供了稳定的就业保障。与一些新兴行业或受市场冲击较大的行业不同,殡葬行业不会出现大规模裁员、倒闭的现象。像殡仪馆、公墓等殡葬服务单位,大多属于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工作环境相对稳定,福利待遇优厚,部分岗位还提供编制,一旦入职,只要踏实工作,基本可以安稳干到退休。陈雪彤选择殡葬专业,无疑是为自己的未来谋求了一份长久的安稳。

三、个人追求与成长

如今,信息传播的便捷与多元,让像陈雪彤这样的年轻一代有更多机会接触到不同的行业资讯和人物故事,逐渐摒弃了传统的偏见。社交媒体上,不少殡葬行业从业者分享自己的工作日常,让大众看到他们如何用专业与温情,给予逝者最后的体面,慰藉生者的悲痛。电影《入殓师》中,男主从最初对殡葬工作的抗拒,到后来深刻领悟其意义,那份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打动了无数观众;还有一些关于殡葬师的纪录片,展现他们在幕后默默付出,精心修复逝者遗容,只为让家属见到亲人最后一面时能稍感慰藉。这些影像资料,让陈雪彤认识到,殡葬工作绝非仅仅是处理尸体那般冰冷机械,而是饱含着对逝者的尊重、对家属的关怀,是一份有温度、有意义的职业。

(一)探寻生命意义

在成长的过程中,许多年轻人都会经历对生命意义的深度探寻,陈雪彤也不例外。选择殡葬专业,无疑为她打开了一扇直面生死、思考生命的大门。在这个专业的学习中,她会接触到殡葬文化、临终关怀、悲伤辅导等诸多课程,这些知识不仅能让她掌握专业技能,更能促使她对生命的起止、人生的价值有更深层次的思索。每一次参与殡葬实践,无论是协助举办庄重肃穆的葬礼,还是为逝者整理遗容,都像是一场与生命的对话,让她愈发珍惜当下,懂得生命的珍贵。她深知,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让逝者安详离去,让生者得到慰藉,这种在生命尽头传递温暖与力量的工作,赋予了她强烈的使命感与成就感,成为她个人成长道路上的坚实基石。

四、社会变迁下的行业新貌

(一)老龄化社会的刚需

当今社会,老龄化已然成为不可忽视的趋势。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 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逐年攀升,截至 2023 年底,已超过 2.1 亿人,占比达到 14.9%。随着老年人口的持续增长,死亡人口数量也相应增加,这无疑使得殡葬服务的需求水涨船高。在传统的殡葬模式下,往往只能满足最基本的丧葬需求,而如今,老年人群体对于殡葬服务有了更多样化、个性化的诉求。临终关怀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环,专业的临终关怀团队能够为临终老人及其家属提供心理疏导、疼痛缓解、生活照料等全方位服务,让老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感受到温暖与安宁,家属也能在悲伤中得到慰藉。

此外,个性化的殡葬服务也备受青睐,从定制化的葬礼仪式,融入逝者生前的爱好、成就,到独具创意的骨灰安置方式,如将骨灰制成饰品供亲人留念等,这些都需要专业的殡葬人才来精心策划与执行。陈雪彤选择殡葬专业,正是敏锐洞察到老龄化社会背后这一庞大的刚需市场,希望凭借自己的所学,为老年人的 “最后一程” 增添更多人文关怀。

(二)观念革新的助力

近年来,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与教育水平的提升,人们的观念逐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殡葬行业,这个曾经被视为禁忌的领域,正慢慢褪去神秘、阴森的外衣,以全新的面貌走进大众视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殡葬并非仅仅是处理死亡的冰冷程序,而是对生命的尊重与告别,是承载着情感与文化传承的重要仪式。

一方面,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文化载体发挥了积极作用,像电影《入殓师》细腻地展现了殡葬师的职业操守与人文情怀,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共鸣,让观众重新审视殡葬行业;各类殡葬主题的书籍、纪录片也层出不穷,深入挖掘殡葬背后的历史文化、人性故事,使得大众对殡葬有了更全面、深入的了解。

另一方面,殡葬服务机构自身也在不断努力创新,积极推广现代殡葬理念。绿色殡葬方式如树葬、海葬、花坛葬等逐渐兴起,既环保又富有诗意,契合了当下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科技元素也融入其中,线上祭祀平台让远在他乡的亲人也能随时寄托哀思,虚拟葬礼技术为因特殊原因无法亲临现场的人提供了别样的告别途径。这些创新举措不仅满足了人们日益多元的需求,也吸引了更多像陈雪彤这样富有朝气与创新精神的年轻人投身其中,为殡葬行业注入新鲜血液,推动行业向着更加文明、现代的方向发展。

五、教育赋能与未来展望

殡葬专业教育的发展,为行业的变革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如今,殡葬专业的教育体系日益完善,从专科到本科,再到未来有望拓展的硕士、博士层次教育,为不同需求、不同志向的学子提供了广阔的学习平台。课程设置上,不仅涵盖了殡葬礼仪、遗体处理、防腐整容、火化技术等传统专业课程,还融入了生命文化、临终关怀、殡葬管理、殡葬市场营销等多元内容,旨在培养兼具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在教学方法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校内模拟实训、校外实习基地锻炼,让学生们在真实场景中积累经验,提升实操能力。校企合作也愈发紧密,各大殡葬企业与高校携手,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教材、开展科研项目,实现教育与产业的无缝对接。一批批优秀的殡葬专业毕业生走出校园,他们带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先进的服务理念,投身殡葬行业,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生力军。他们有的致力于创新殡葬服务模式,引入互联网思维,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殡葬服务平台,让殡葬流程更加便捷、透明;有的专注于殡葬文化研究,挖掘传统殡葬文化精髓,结合现代审美与社会需求,设计出更具文化内涵、个性化的殡葬仪式,满足人们对生命告别的精神诉求;还有的投身于殡葬科技创新,研发新型环保殡葬设备,推广绿色殡葬技术,助力行业可持续发展。

尊重每一份热爱与担当

601 分考生选择殡葬专业这一现象,是个人成长、社会变迁与教育发展等诸多因素交织的结果。它打破了我们对传统专业选择的固有认知,让我们看到新时代青年的勇气与担当,看到殡葬行业在时代浪潮中的蜕变与新生,更看到教育为行业赋能所带来的无限可能。

在此,我们呼吁社会各界以更加包容、开放的心态看待殡葬专业以及投身其中的学子们。摒弃偏见,尊重每一个年轻人基于热爱、理想与现实考量所做出的人生抉择;给予支持,为殡葬行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与社会环境,让这个关乎生命终点的行业绽放出更多人性的光辉。

0 阅读:3
评论列表
  • 2024-12-24 14:53

    这个职业需要到本科学历吗

  • 2024-12-24 20:57

    以后不会连死都死不起了吧

星洲和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