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评价极难治理的黄土高原,中国死磕改善70年,生态环境如何

观图文读历史 2024-07-09 07:41:15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该篇文章结尾

黄土高原是联合国公认的生态环境最脆弱,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然而黄土高原也是孕育出中华文明的地方。

6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有27万条长约500米的沟壑。联合国评定这里是最不适宜人类存活的地方,可是经过国家70余年的治理,黄土高原至今生活着1.2亿人口。

01

黄土高原的价值

黄土高原厚度在50米至80米之间,部分山地厚度在200米以上。此外黄土高原上土质疏松,没有什么营养物质。

许多植物无法在黄土高原上生存,有时天降暴雨雨水裹挟着泥沙进入黄河,这条华夏母亲河也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在建国前黄土高原生态恶劣,人吃树皮羊啃草,进一步加剧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经常暴雨一冲刷露出一层新的黄土,庄稼地每种出一次粮食就掉一层皮。

黄土高原上的黄土也不是普通黄土,那是地球数百年岁月沉积雨水侵蚀过的土壤。黄土高原上有沙质土、灰钙土等土壤类型综合分布在黄土高原上。

这片土地看似贫瘠,实际上地下埋藏着许多矿产,泌水、大同都有大型的煤矿资源。黄土高原的碳产量占据煤炭总产量的70%,它的矿产种类也非常丰富。

稀土矿、铝矿、盐碱等物资储备均全世界领先,这里的资源储量称得上是块风水宝地。然而长久以来生活在黄土高坡上的百姓都不富裕,他们世代耕种脚下黄土头顶青天。

虽然他们非常勤劳,但是黄土高坡上种出的粮食却很少。倒不是农民伯伯不努力,反而是这片黄土确实不容易带来丰收。

黄土高原上的泥沙颗粒,大多来自狂风携带,随后碰到吕梁山、太行山这两座大山之后。黄沙不得不停下脚步,逐渐堆积扩大成黄土高原。

内陆地区本来降水就稀少,漫天的黄土也很难锁住水分,黄沙混着雨水把黄土高原侵蚀出各种丘陵地形。

黄土高原上的母亲河,被誉为中华大地经济文化发祥地。可是这个地方的生存环境却十分恶劣,老秦人为了抵御匈奴,曾经大量砍伐黄土高原上的树木修建长城。

秦始皇又下令修建阿房宫,进一步加剧了本地的林木砍伐。到了明清时期,百姓们来黄土高原开荒种田,让这里的森林覆盖率下降到10%。

环境的恶化让黄土高原上的人开始外出谋生,渐渐的这片土地变得荒无人烟。特殊的地理位置,没有计划的开荒种田,对森林资源的过度开采。

让曾经美丽的黄土高原,变得贫困而落后陷入了恶性循环中。然而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片荒凉的土地,却拯救了还在长征路上的红军。

02

丰收的土地

爬雪山过草地红军最后的目的地就是黄土高原上的延安,联合国却草率的宣布这块土地无药可治。

他们是没有见过当年毛主席如何在延安开荒种菜,为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毛主席亲自于杨家岭窑洞找出一块空地。

浇水施肥种菜身体力行搞生产,周恩来也坐在纺车前,不知不觉中变成纺纱高手。1943年延安留守兵团开荒种地20万亩,收获粮食465万公斤,圈养牲畜1万多头。

自从359旅开荒南泥湾成功后,部队粮食自给率就已经达到80%,部队又新办了肥皂厂、纺织厂。

发扬毛主席勤俭节约精神,实施劳动分红制度极大提高部队生产积极性,359旅不仅实现自给自足,甚至每年还有余粮可以缴纳。

前线部队也开始效仿延安搞生产,太行山上129师平均每人开垦荒地2.8亩。与此同时领导层组织兴修水利,刘邓大军更是在频繁遭受旱灾的涉县打通一条长10多公里的引水渠。

完全解决了该地区百亩农田的生产灌溉问题,有这样一支又能战斗又能生产的部队,国民党军队自然是无法战胜。

它可是无数知识青年梦想的土地,红军到达这里后开始了新生。打跑了蒋介石之后,我们对这块故土也非常重视。

毛主席在1952年来黄河视察,他没有忘记当年在延安的生活,黄河水患问题一直都是老人家关注的重点。

他跟身边的工作人员交代,必须想办法把黄河治理好。当时黄河每年承载着16亿吨的泥沙,是一条凶险的地上河。

黄土高原土层厚实阻碍了雨水向下渗透,深埋地下的地下水也不可向上传送。这样的情况让黄土高原土层缺水干裂,因此如何巩固沙土锁住水源是能否治理好黄土高坡的关键。

如今的黄土高原上有许多复合型植物,做到了保留住地上水,抓住了松软的土层。提高植被覆盖率是解决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必由之路,当荒芜的黄土逐渐变绿。

原本一无是处的黄土地,也具备了蓄水功能,保留住天上的降水,黄土高原也变成了绿水青山。

植被覆盖率带来更多的降雨量,黄土高原内部降雨带向西移动更接近山脉地区。曾经黄土高原是贫困文化落后的地区,出生在这里的人都不愿意留在黄土高原。

随着治理黄河退耕还林效果显现,黄土高原上又出现了数百年前生机勃勃的样貌。1982年之后黄土高原上也有修建机场拓宽了道路,完善了基础设施建设。

家乡的面貌焕然一新,吸引了一批外出务工的人重返家乡。宁夏甘肃等内地地区,更是获得了国家的帮扶,800多个村落通过道路相连到一起。

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来这里投资办厂,现在的黄土高原不是漫天黄沙的贫瘠土地。联合国也低估了这块风水宝地的实力,百姓们脱离了贫困的帽子,每一天的生活都充满希望。

03

对黄土高原的治理

黄土高原本来就干旱少雨,植被稀疏再加上人们滥砍滥伐,植被覆盖率一直非常低。黄河也因此受到影响,整个河床高出地面16米。

每年黄河水泛滥都会让沿岸的百姓流离失所,联合国来到这里勘察了一番,没有想出什么好的治理办法,只是无奈的摇了摇头。

随后宣布黄土高原治理难度太大,不太适宜人类在这里定居。联合国话刺痛了我国专家的心,虽然这片土地确实环境糟糕,主要原因还是第四纪冰期环境下,黄土高原变得寒冷干燥。

自然风力把沉积物都运送到此处,于是便形成了黄土高原。古代黄土高原植被还很茂盛,起到了固沙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

直到后来人们为了经济效益,砍伐了黄土高原上的植被,直接导致了黄土高原沟壑纵横。1957年黄河每年携带黄土高原泥沙,囤积在下游。

为治理好黄河水患,专家组想了许多办法,起初当地政府使用坡面治理的方法,抑制黄河的水土流失。

没想到这个治理办法没有见效,反而坡面的梯田再一次导致更大的水土流失。面对这块难啃的硬骨头,地质届学者开始反思。

1970年代,专家组又想出在沟壑之间建立堤坝拦截泥沙,与此同时还可以利用这些泥巴造出更多田地来。

梯田可以产出更多粮食,堤坝拦截泥沙阻止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实验表明这个方法可行,黄土高原出产了许多粮食,而且黄河的泥沙也跟着减少2亿吨。

本以为这样的模式可以持续下去,谁知道1977年陕北突然降下大暴雨,引发一场洪水直接淹没27万亩良田。

这次自然灾害让民众意识到不可以只想着经济,还是要把治理重点放在固化泥沙上。21世纪初当地政府改用小流域治理模式,把庞大的黄土高原划分成多个区域综合治理。

环境好的地方开垦梯田进行农业生产,环境本就不好的地方,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地坝拦截泥沙等方法。

小流域综合治理让黄土高原面貌焕然一新,水土流失问题得到了控制。农业畜牧业在黄土高原上有序发展,数十年的时间我们治理好了联合国认为无药可医的地方。

黄土高原上本来有几个贫困县城,因为该地区的有效环境治理,发展速度也日新月异。庄浪县在1964年之后修建了梯田94.5万亩,不仅获得了粮食增收,还赢得了中国梯田模范县的荣誉称号。

另一个西北贫困县绥德县,最初也是黄沙满天飞农作物年年难产。黄土高原经过70年的治理后,绥德县自然环境有明显改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绥德县绿化面积大了,还种植有葡萄红枣等经济作物。之后国家发起了退耕还林运动,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率已经高达65%。

黄河河水含沙量明显下降,联合国头疼不已的黄土高原环境问题,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完美改善。[白眼]

参考资料:

澎湃新闻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沧桑巨变七十年

中国军网 瞭望·治国理政纪事|打造黄土高原生态治理样板

0 阅读:33

观图文读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