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京都寺庙第二站:明代太监所创的寺院,闹中取静环境清幽

沈之维阳 2024-06-27 17:35:12

封建社会几千年,宦官太监对历史的进程影响深远。

秦代赵高、东汉蔡伦、明代魏忠贤等,皆是历史中举足轻重的人物。虽然我们常说“人死道消”,这些历史人物早已经消失在岁月长河之中。可是要知道,它们做过的事情都是有迹可循的,光是一个赵高就从秦朝一直被人们记到了现代,也唾骂到了几千年了。

当然,不是说宦官没有好的,重点在于历史上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宦官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了诸多痕迹,通教寺便是其中之一。

据传,通教寺的历史可以追溯都到明代,最早是明代一位太监创建,至于这位太监是何许人也就不得而知了,不过他创建的寺院却一直延续至今,这座寺庙就是现代我们看到的通教寺。

通教寺初名叫什么不得而知,只知道清代时期对该寺院进行改建,并更名为“通教禅林”,为一处尼众寺院。在当时只有几座建筑,占地面积也不大,是一处非常小众的寺庙。

直到1942年对该寺庙进行扩建,将山门改为坐西朝东,迁走了周围居民,寺院得以扩大4亩之地,并更名为通教寺。

那么什么是“通教”呢?

佛教是寺院命名大都与佛教宗教有关,通教寺自然也不例外。

所谓的通教是佛教中的一个概念,在佛教天台宗中有“化法四教”,分别为藏教、别教、圆教和通教,这些构成了天台宗的教学体系。而通教便是大乘教法的初门,关键就在于一个“通”字。按照天台宗的说法,通教是钝根众生通往大乘菩萨道的转折处。

如今的通教寺早已经今非昔比,曾经只有几座建筑的小庙,现在已经是一处初具规模的寺院了。

整座寺庙山门三间,灰转绿色琉璃顶,带有脊兽,匾额题字:“通教寺”。其山门前左右两侧列有佛教怒目金刚,高2米左右,怒目而视神态威严。

走过山门便是寺院,第一感觉感受到的不是寺院的大小,而是整体的环境。它给人一种清幽精致的感觉。寺内绿植花草与建筑布局相称,景致而精致。

而在这里最为庄重之地便是那座大雄宝殿。

说是大雄宝殿却与“大”字没什么关系,它很小,小到还不如一些大寺院的东西配殿,印象中的大雄宝殿应该是三层建筑,金色琉璃瓦,一块巨大的匾额写着“大雄宝殿”,恢宏大气才是。而这里的大雄宝殿却有不一样的感觉。

大雄宝殿门前有一石台,其上端坐着一位佛陀。在殿前左右两侧写有:“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写得字都认识也直到是什么意思,但我们这些俗世中人谁能够做得到呢,能够做到的也许就是佛教口中的“成佛”了吧。

通教寺为一处尼众寺院,寺院不大,环境清幽,平常时候也会闭门不接待众生,让这里显得更为幽静,它和那些成为旅游景点的寺院不同,这里更像是燕京城区的闹中取静的一片净土,而非香火旺盛人山人海,扰了佛门清修的景区寺庙。

你们觉得呢?

0 阅读:5

沈之维阳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