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烽火:瓦剌扰边的困局】
在咱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中,一直有“逢人只讲些许话,不可全心都交出”这样的为人之道,说的是在社会上行走,要随时保持警觉,因为“伤害别人的心思不能有,防备别人的心思不能无”。
然而明英宗朱祁镇完全违背了这一准则,他性格里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特别容易相信别人。
明朝建立后,残元势力败走,漠北分成了鞑靼、瓦剌、兀良哈这三个部分。在这当中,鞑靼和兀良哈比较弱,而瓦剌却迅速强大起来,对明朝的统治很不服气。他们老是派兵侵扰明朝的边境,原因很直接也很无奈,就是想抢一些衣服和吃的用的东西。
曾几何时,他们的先辈在中原生活了六七十年,日子颇为优渥。然而,一朝之间就被赶到了塞外那风沙漫天、寒冷穷苦的地方,生活状况急转直下。塞外的工商业萧条,农业生产滞后,手工业也没什么可说的。瓦剌人被困在荒漠之中,受尽磨难,为了活下去,只好出兵侵犯边境,以此来缓解当下的困境。
【朝堂应对:常规之策与天子异举】
在紫禁城的朝堂之中,官员们对于瓦剌侵犯边境这事儿见怪不怪了。回想往昔,忽必烈称霸天下时的那种豪迈气概早就没了踪影,当下的瓦剌人,在他们看来就是被历史抛弃的落败者。
面对瓦剌的侵犯,大臣们想出的应对办法挺清楚:其一,把边境的百姓往内地迁移,保证百姓不遭战乱之祸;其二,让周边的明军主动进攻,因为瓦剌军队常常搞游击战术,明军要是出兵,他们很可能就会撤退逃跑。这么简单明白的主意,只要稍微有点智谋的人都能想到。
然而朱祁镇,这位打小就过着衣食无忧、优越生活的大明朝皇帝,居然做出了让人难以理解的行为——他打算亲自率领差不多七成的大明军队出征。
追根溯源,就是因为他对宦官王振特别信任。王振早些年是个教书的,也参加过科举,只是在仕途上不顺利,最后决定净身进了宫。
曾经的他,也是满怀抱负理想,期望能在官场上干出一番事业。到了天顺年间,王振的权势大得吓人,内阁和六部在他看来就像随意摆弄的东西。但他心底里还是想在北方战场上立下功劳,以此显示自己的本事,从而能够流芳百世。
【致命抉择:土木堡之变和于谦之死】
土木堡之变的出现,一个方面是王振使劲鼓动的结果,另一个方面,朱祁镇自己所承受的压力以及内心的渴望或许也有很大责任。咱回过头看看本朝的过往,打从开国那时候起,除了不知去向的朱允炆,哪一个皇帝没在战场上建立过显著的战功呢?
父亲明宣宗朱瞻基去北方边境巡视过,祖父朱高炽是一代杰出的君主,太爷爷朱棣五次出征漠北,就连太祖朱元璋当皇帝的时候,也多次率领军队向北攻打元廷。
那时的朱祁镇坐在皇位上,看着山河、审视着百官的时候,心里可能会有一点担心:自己没什么功绩,年纪又小,在大臣们看来,是不是没什么威望呢?
于是,被王振忽悠着,他壮起胆子,毫不迟疑地走上了御驾亲征的道路。这就像后来发生夺门之变后,他听了徐有贞的话,错误地把于谦给杀了一样。
朱祁镇冤杀于谦这事儿,实在是让人没法相信。回想过去,瓦剌打算送朱祁镇回来,然而代宗朱祁钰很不情愿,好在于谦讲道理极力争取,朱祁镇这才能够有机会回到紫禁城。
要是没有于谦的话,朱祁镇没准还在塞外遭罪呢。按理说,朱祁镇和于谦之间没啥矛盾,对于要不要杀于谦这事儿,他心里也挺犯难,还跟进言的大臣说:于谦对大明的江山社稷功劳很大,是国家的功臣,不能随便就给杀了。
即便心里很清楚这样做是大错特错的,可在他极为信任的大臣徐有贞的鼓动下,他最后还是下了狠手。他的这种做法,跟当年宋高宗冤枉并杀害岳飞是一个样儿的,实在是荒唐又可耻。
朱祁镇过于轻易地相信别人,这辈子犯了两个要命的大错:其一,土木堡之变中大败,大明的精锐差不多都没了,差一点儿就让这个延续了两百多年的王朝灭亡了;其二,冤枉并杀害了千古忠臣于谦,这让他成了后世口碑特别不好的皇帝。
然而,朱祁镇的性格存在另一个突出特征——他性情随和,有着独特的人格吸引力,特别善于跟人交往。
【塞外囚徒:意外的 “礼遇” 生涯】
土木堡那场战役中,朱祁镇吃了败仗被俘虏,成了瓦剌的囚犯,这在大明朝开国之后可是从来没出现过的耻辱事儿。
想想西晋末年的皇帝司马邺,被前赵的刘聪抓住后,那可是受尽了各种各样的屈辱,白天得给人当开路的小卒子,晚上还得在宫里刷马桶;北宋的宋徽宗和宋钦宗呢,被金人掳走后,更是遭到了“牵羊礼”的残害,最后满怀愤恨地离开了人世。
大家都觉得,朱祁镇被瓦剌抓住后,肯定会吃尽苦头,就算不死也得遭大罪。但实际情况却完全不是这样,朱祁镇在瓦剌的生活还挺舒服的。看管他的士兵对他很尊敬,差一点就私自把他给放了;瓦剌的重要大臣伯颜帖木儿、马哈木等人,和朱祁镇关系特别好,都快跟他结拜兄弟了。
土木堡战败的消息传到紫禁城后,大家都觉得朱祁镇怕是回不来了,可没想到才过了一年,瓦剌太师也先竟然毕恭毕敬地把他给送回来了。
再次回到紫禁城,一切都已不同,朱祁镇很快就被弟弟朱祁钰囚禁在南宫,这一囚就是七年。然而,就算是在这样艰难的处境中,他的生活照样过得挺不错。
负责看守的太监和宫女,没有趁机使坏,而是对这位失势的太上皇很是尊敬;他的发妻钱氏始终没有离开,陪了他七年;在朝堂之中,徐有贞、石亨、曹吉祥这些朱祁镇的坚定拥护者,为了帮他重新登上皇位,不断地努力着。
【人性微光:废除人殉的善举】
甭管处在啥样的境地,朱祁镇好像老是可以凭借自己的性格魅力,获取别人的好感并得到帮助。他一直都很沉着冷静,清楚明白跟人相处的办法,不管在啥样的环境里,都能够镇定自若。
要是他没把于谦给杀了,那说不定历史对他的看法就会不一样了。然而,历史是不能假设的。
天顺八年,也就是公元1464年,朱祁镇的这辈子那是起起伏伏。年少时兴冲冲地跑去战场,结果落得个悲惨结局,大明那处于巅峰的国力从此就开始走下坡路了,他自己呢,也被弄到塞外,成了人家的俘虏。等回到紫禁城后,又掉进了权力的漩涡里,被自己亲弟弟给困住了。最后虽说把皇位又夺了回来,可这过程那是充满了刀光剑影、血雨腥风啊。他还宠着宦官,错杀了忠臣,这辈子糊涂事那是一件接着一件。
在临终的时候,朱祁镇干了一件挺有意义的事儿——把存在了将近3600年的人殉制度给废除了。打从他开始,活人殉葬这种残忍的坏习俗在世间消失了。
从古到今,多数皇帝都处在高位之上,很少去管平民百姓的生死,让妃嫔给自己殉葬,在他们看来是很平常的事。然而朱祁镇却不一样,他从尊贵无比的天子变成了生命随时会有危险的俘虏,从威风凛凛的帝王沦为了小心翼翼的囚徒,他深深地感受到了普通人的艰难、仰人鼻息的痛苦以及身处困境时的无奈。
所以在生命快要结束的时候,他坚决地违背了祖宗的规定,做成了这件好事。然而,就算有再多的好事,也没办法把他这辈子的荒唐给遮住。在崇文门外,于谦遭受的那千古奇冤,变成了朱祁镇一辈子都消除不掉的耻辱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