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复旦大学联合清华、北大、中大举行了复旦大学通识教育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并共同成立了“大学通识教育联盟”。
随后,在2016年和2017年,包括港中大、南大、浙大等国内一流高校在内的40所高校加入联盟,至此,几乎国内最好的四十余所院校联手,形成了国内高校探索和实施通识教育联盟。
究竟什么是通识教育,它与我们在高校中所接受的“专业教育”有什么不同,为何能够引起众多名牌大学的青睐的?
第三届通识教育论坛
通识教育应运而生教育理念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
高等教育进入近现代化以来,有些教育专家开始发现,大学教育中学术的分科过于严格,学生接受的教育内容过度专业化,导致学生的知识面较窄,思维方式受到一定禁锢。
因此,在19世纪初,美国的帕卡德等欧美学者便提出了“Liberal Arts Education”教育理论。然而,直到上世纪80年代,“Liberal Arts Education”才被正式引入中国,被翻译为“通识教育”,也有人称之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
通识教育与专业化教育相对,没有对学生进行专业化教学,而是通过通用知识、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多元化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受教育者具备通行于不同人群、不同领域的知识体系、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清华大学
通识教育缘何盛行为什么通识教育越来越得到重视?近些年来,国内的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技能型人才,能够与世界优秀学子竞争的高层次人才还相对匮乏。中国的学生到了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只能从事一些技术活,能在一流科研机构做学术带头人、或者在世界500强企业中担当骨干的人数依然相对较少。这也是通识教育能够兴起的原因。
1945年,哈佛大学校长科南特与多位知名教授撰写了《自由社会中的通才教育》,成为现代通识教育领域的纲领性文件,对于通识教育的发展具有指导性意义。通识教育开始受到世界众多名校的认可。
在许多世界一流大学中,通识教育已经和专业课程、自由选课一起成为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比重甚至超过三分之一。而在国内一流大学中,许多实施精英教学的学院或实验班,都将通识教育作为重要的培育方式,例如中山大学博雅学院、清华大学新雅书院等。
更重要的是,在大学讲授通识教育的教师,通常是各个领域的佼佼者。因为他们相信,优秀的教授对于所专注领域的知识体系更加全面,能够更好地为学生传授知识,同时还能凭借自身的影响力,提高学生和社会各界对通识教育的重视程度。
哈佛大学
庞大的知识体系通识教育的课程包括语言、数学、文学与艺术、历史与文化等,使学生得到自由成长,能够消除专业教育存在的思维固化、知识面狭窄等弊端,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社交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正因如此,通识教育才会在今天得到名牌大学的普遍青睐。
美国“总统的摇篮”耶鲁大学中,通识教育得到了全校上下的一致重视。在耶鲁大学,本科的教育并不是为了培养在物理、化学、计算机等领域的专家,而是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之余,成为一个拥有丰富知识储备,同时具有强大的思辨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的人。
耶鲁大学甚至还有一门叫“大策略”的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具有“领袖”能力的人。这门课程由研究世界史最杰出的教授讲学,为学生讲授古希腊思想、中国孙子兵法、管子经济等“策略性”课程。
在国内,北京大学的通识教育集中优质师资,为学生准备了以人文社会课程为主的课程体系,涵盖艺术、历史、经济等领域的29门课程。此外,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一流院校都有通识教育中心,学生毕业之后,都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良好的人文素养。
北京大学
通识教育:培养完整的人如果说专业化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一技之长的话,那么通识教育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会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成为更“完整”的人。
首先,通识教育突破了专业的限制,为学生搭建一个全面的知识体系。不管是工科、理科还是文史类学生,除了专业知识的强化之外,学生还能接受人文、艺术等方面课程的“通用”课程,极大地开拓眼界。
其次,通识教育培养学生自由思考的能力。虽然“通识教育”在最近几十年才被引进中国,但古代中国的教育中却包含浓浓的通识教育思想。从孔子的“君子不器”,到《中庸》中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都强调学习不应该片面,而应该尽量学习多方面知识,成为善于思考,博学多才的人。通识教育引导学生自由思考,而不是只会读书的机器。
最后,通识教育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学生。纵观古今中外的大学者,能够取得巨大成就的,没有一个是只具有某一方面专业知识的人。只有当丰富、完善的知识在脑子里自由碰撞的时候,才能碰撞出更耀眼的火花。通识教育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协调发展,才能具有征服学术高峰的能力。
希望通过通识教育的实施,摆脱应试教育、专业教育固有的弊端,培养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