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过大渡河,两支军队结局截然不同,毛主席掌握了过河秘诀

爻纪时 2025-03-13 14:59:11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其中“大渡桥横铁索寒”说的就是大渡河上的泸定桥。

要想过大渡河,泸定桥是不二之选。

历史上有两支军队来到大渡河,但结果截然不同。一支是石达开率领的太平军,一支是毛主席率领的工农红军。

泸定桥(图片来源网络)

要怎么才能顺利渡过大渡河而跳出敌人包围圈呢?是两支军队面对的困难和领导者急需要解决的问题,解决方式不同,其结局也不同。

石达开没有渡过大渡河,反而被围困,投降清军后被全歼,石达开本人也成为清军的俘虏,造就石达开和太平军悲惨的结局。而毛主席带领的红军,审时度势,抓住战机,飞夺泸定桥,跳出国民党军队包围圈,完成红军涅磐重生。

泸定桥(图片来源网络)

同样是在大渡河,为何石达开没能过去,而毛主席率领的红军能过去?这其中蕴藏的思想太多太深了。

石达开兵败大渡河

▲石达开兵临大渡河

1863年,太平天国经过“天京之变”后,四分五裂,分崩离析。32岁的石达开率领4万人从云南昭通进去四川宁远府,想渡过大渡河进入四川腹地,分散清军注意力,与其他队伍汇合后抵抗清军。

太平军剧照(图片来源网络)

大渡河成了石达开必须面对的“坎”,跨“坎”的关键在怎么渡过大渡河。

1863年5月,石达开选择强渡,但天公不作美,连续暴雨让大渡河水流湍急,根本无法强渡。

清朝唐友耕部与当地彝民联合,对石达开围攻。石达开被重重围困,于是致书土司王应元,想花重金购买过路权,但被拒绝。

土司首领(图片来源网络)

1863年6月,石达开失守紫打地,率7000人退守老鸦漩,陷入绝境。几天后,石达开率部投降,要求善待部下。

清军自然不答应,既要石达开投降,又要灭掉石达开的太平军。果然,石达开被押解到四川被除掉,其部下全部被清理。

▲石达开过河思维

石达开过大渡河的思维是什么?其实很简单,石达开来到大渡河,第一想到的就是强渡,通过强渡快速过河。

五月的大渡河,暴雨连天,河水湍急,强渡自然不行,失败后,选择妥协,想通过“买路”的方式过河,但是当地土司不答应,这个方式也行不通。

天平军(图片来源网络)

强渡不行,买路也不行,那就投诚,投诚就意味着失败,关键是清军并不给机会,反而将石达开部全部清除。

▲石达开兵败原因

石达开兵败大渡河,是石达开个人的悲剧,也宣告占领半壁江山的太平天国失败。

石达开渡大渡河失败的原因很多,其中有几个值得反思。

石达开并没有抓住时机渡河。兵贵神速是兵家必须遵守的规则,石达开来到大渡河,遇到暴雨,河水大涨湍急,石达开选择在附近安营扎寨,错过了过河最佳时间,这段时间也让清军充分布防和联合当地土司,一起围攻石达开。

太平军(图片来源网络)

石达开部没有后勤物资供应,特别是粮草。石达开率部辗转进去四川,后勤供给成了大问题,加上地形复杂,道路崎岖,行军困难,粮食也没有熟,供应自然问题,导致太平军军心涣散。

石达开决策举棋不定,对行军目的和战略目标没有定位。石达开对于是北上还是南下举棋不定,犹豫不决,行军队伍没有目标。

没有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石达开没有处理好与当地土司的关系,特别是与彝族的关系,让彝族反而帮助清军围剿太平军。

石达开剧照(图片来源网络)

这些都是石达开兵败大渡河主要的原因。

毛主席率领红军渡过大渡河

▲毛主席兵临大渡河

72年后,一支军队同样来到大渡河旁,同样面临渡河,同样有重兵围追堵截。国民党蒋介石放下狠话:“让中央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

1935年5月,渡过金沙江的中央红军在四川会理召开会议,会议目的就是该如何渡过大渡河,会上毛主席坚定的说:“我们绝不做石达开第二。”

四渡赤水毛主席剧照(图片来源网络)

要想渡过大渡河,要以史为鉴,吸取石达开失败的教训:要想渡河,必须攻下泸定桥,占领最佳渡河点。

毛主席决定兵分两路,夹江而上夺取泸定桥。

大渡河战役由刘伯承、聂荣臻亲临前沿阵地指挥。22名勇士组成的突击队,攀着泸定桥13根铁链,击败川军守桥一个团,成功占领泸定桥,接着中央大部队顺利通过泸定桥过了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图片来源网络)

▲毛主席渡河思维

毛主席率领的红军能过大渡河,其渡河思维和战术值得学习。

毛主席留坚定的做出战斗目标:大渡河一定要过,不做石达开第二。担任突击队指挥的孙继先说过:“我管他石达开九达开,大渡河必须过,对面的川军必须消灭。”这就让红军有坚定的信念,发挥英勇善战、不怕牺牲的精神,让红军上下一心,决心与时间赛跑、与敌人战斗。红军上下一心,有过河的决心。

飞夺泸定桥(图片来源网络)

选择最佳时机最佳地点。同样是5月,同样面临暴雨,同样河水湍急。红军不选择船只过河,而是选择泸定桥,只要拿下泸定桥,就能让大部队顺利过河。

处理好当地民族关系。在过河前,刘伯就深入彝民区,与小叶丹歃血为盟,处理好与当地民族关系,让红军顺利过了彝区,并且彝族人民为红军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给予支持,为中央红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彝海盟约剧照(图片来源网络)

两支军队渡河有何差异

石达开的太平军与红军过大渡河,同样是大渡河,同样是5月,同样有敌人围追堵截,为何结局不同呢?

▲渡河目标截然不同

石达开从云南昭通进去四川宁远府,在面临大渡河时犹豫不决,是北上还是南下?举棋不定,错失良机。而毛主席率领的红军,只有一个信念:过河是唯一的出路。

急行军(图片来源网络)

▲渡河要抓住时机和地点

兵贵神速,机不可失,自古以来是兵家所遵循的思想。石达开并没有抓住时间和地点,尤其是没有选择泸定桥作为过河点,反而选择强渡。加上暴雨天,石达开又选择休整,让清军做好了布防,错过了最佳的夺桥时间。而毛主席率领的红军,提前就做好准备,兵分两路,冒着倾盆大雨急行军,沿着大渡河两岸,占领渡河最佳地点:泸定桥。

红军长征(图片来源网络)

▲处理好民族关系

石达开在处理民族关系中几乎没有好的政策,反而与当地彝民不和,让彝民帮助清军围剿太平军,让太平军处处受围困。而毛主席率领的红军,提前就处理好民族关系,与彝族人民“歃血为盟”,让红军深入群众,宣传红军思想。

原国民党24军张伯言回忆说:“当时拾得红军行进路线图,沿途大小路径、村落村民,注释得非常详细,好像专人勘察一样。”

刘伯承和小叶丹剧照(图片来源网络)

可见,红军不管是对彝区还是其他村落,首先要坚持不扰乱、不拿、不偷、不抢的原则,反而团结好群众,让群众支持队伍,这无疑为红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结论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大渡河和泸定桥没有变,变的是渡河人。

大渡河成为石达开最后的归宿,结束了太平天国的命运。同样的,也是大渡河,红军却在这里跳出包围圈北上涅槃重生,这其中除了一支队伍的信念和信仰外,还有指挥者的思想。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