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老师是杨昌济,朱德老师是蔡锷,而两人的老师都是他

爻纪时 2025-03-13 14:54:44

旧中国到新中国,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为旧中国变“新”,奉献自己一生,甚至是生命。

在历史长河中,有很多师徒秉承拯救中国、改变中国的使命而终身奋斗,甚至牺牲自己生命。

“戊戌六君子”图

被称为“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词同,在维新变法期间,担任维新派创办的长沙时务学堂(后改为求实学堂,与岳麓书院合并后,组建湖南高等学堂,湖南大学的前身)中文分教习。

谭词同、梁启超、康有为等人组成的维新派,正通过变法方式来让清王朝自救,从而拯救中国。也想通过教育方式培养更多仁人志士,唤醒更多国人,改变旧思想,进而改变旧中国。

杨昌济和蔡锷也曾在长沙时务学堂求学,后来,两人在不同的领域发挥自己的特长拯救中国,同时也在培养学生,新中国的创立者毛主席是杨昌济的学生,解放军总司令朱德是蔡锷的学生,可谓是同师同源,一脉相承,为拯救国家努力几代人。

01

老师:维新变法的谭词同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两句话中有不甘,有期望,也有抱负。

1898年6月,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进行“公车上书”,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和教育制度,发展清王朝的农业、工业、商业。

公车上书

很可惜,清王朝以老佛爷为代表的守旧派并不想“变新”,打压“维新派”,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皇帝,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亡法国和日本,谭词同、康广仁等六人被害,持续103天的维新运动失败。

后人对“戊戌六君子”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说,他们有机会像梁启超、康有为一样逃亡国外,这样就可以逃过杀头之灾。也有人说,“戊戌六君子”是以命来唤醒国人要变革,要改变旧思想,要起来的反抗。

戊戌六君子行刑现场

其实,从谭词同的《狱中题壁》中就可以感受到,谭词同等六人慷慨走向刑场,不是谭词同等人不懂变动不懂逃避,而是谭词同等六人想以命来唤醒国人思想。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词同在诗中上两句感叹逃亡生活的绝望和无助,希望已经逃出去的康有为和梁启超得到好的结果和有人保护他们,同时也希望后继有人完成维新变法,拯救中国。后两句说去者和留者肝胆相照、光明磊落,有昆仑山一样的气魄。

狱中题壁

戊戌政变时,康有为曾经劝导谭词同一起走日本,但是谭词同不走,用命明志,以牺牲来完成心中的神圣事业,激发国人变法图强,拯救中国!

谭词同不选择去日本“东游”,而是选择走向“断头台”,用自己的血来书写变法决心,用自己的生命来唤醒国人拯救国家。

可以说,谭词同最放心不下的就是没有人起来变法图强拯救中国。

2

学生:杨昌济

在长沙时务学堂求学的学子中,有一位来自湖南板仓冲的学子叫杨昌济,支持自己老师谭词同、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运动,参加南学会、不缠足会组织,学习西方哲学、伦理学、教育学,主张民主与科学,宣传新道德。

1913年,杨昌济回到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教,在任教期间,支持学生运动和新文化运动,非常关心进步学生的成长和学习。

杨昌济

杨昌济重视和关心的学生中,有一位让他刮目相看,并断定其日后必成大事,这位学生就是青年时的毛i主席,后来新中国的缔造者。

杨昌济怎么会如此重视和关心这位学生呢?又为何会断言其日后“必成大器”?

杨昌济重视年轻时毛泽东,从两件事可以看出。第一件事就是毛泽东以满分作文进入四师(后来并入一师),肯定毛泽东的学识和抱负。当时的校长陈润霖对该文章赞不绝口,称“这样的文章,我辈同事中有几个能得出来!”

湖南一师

杨昌济看到文章后,改变了辞任初衷,继续留在一师任教。

后来湖南一师停办,杨昌济来到北京大学任教,期间也给毛泽东诸多帮助和指点。

杨昌济病重弥留之际,专门和章士钊推荐毛泽东,说“吾郑重吾君,二子(另一个是蔡和森)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

毛泽东

另一件事就是杨昌济将自己的女儿杨开慧嫁给了毛泽东。

杨昌济在与毛泽东相处中,年轻时毛主席的思想、见解、学识和抱负让杨昌济认为毛泽东日后必成大器。

1920年,杨昌济在北京德国医院病逝,毛泽东这下“亿夫子易帻三呼,努力努力齐努力;恨昊天不遗一老,无情无情太无情。”

杨昌济从年轻时支持维新变法,到任教时支持新文化运动和重视学生培养,一只在坚持“新”的思想来拯救国家,这正是继承了谭词同维新思想和变革思想。

3

学生:蔡锷

在长沙时务学堂任教时,其学生再后来的革命中在不同领域前仆后继,其中就有蔡锷。

晚清秀才蔡锷,1898年进入长沙时务学堂学习,后进入上海南洋公学求学,并东渡日本在东京大同高等学校、横滨东亚商业学校学习,不断学习提升自己。

1900年,回国参加自立起义,失败后去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1904年回国在湖南、广西、云南等地训练新军。

蔡锷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蔡锷与唐继尧在昆明发动“重九起义”,推翻清王朝在云南的统治,宣布云南独立,蔡锷任都督。

云南在蔡锷的治理下,不断发展云南,重视民生,壮大自己的同时,也支援四川贵州的革命活动,同时还重视人才培养,这个时候在云南讲武堂学习的学生,后来成为国共的军事人才。

重九起义

朱德曾在讲武堂学习期间,认识了蔡锷,此时的朱德,是一名有志青年,更是一名好学的学生。

蔡锷作在讲武堂讲授步炮混成作战概括,台下的朱德听得非常认真,课后请教蔡锷,朱德的才能和好学得到了蔡锷的认可,经常给他“开小灶”,把一些军事书籍借给朱德阅读,传授自己的军事理论和思想。

朱德

毕业后的朱德,分配到蔡锷部队当军官,先在云南蒙自一带剿匪,后随蔡锷进四川作战,让朱德在军事理论和实战上得到质得提升。

后来朱德总司令回忆蔡锷时说:“我一生有两个老师,一个是蔡锷,一个是毛主席。入党前,我的老师是蔡锷,他是我在黑暗时代的指路明灯,入党后,我的老师是毛主席,他是我现在的指路明灯。”

朱德

蔡锷,一个在民国有“国葬”的人,他继承了了谭词同变法图强的思想,通过自己的学习不断武装自己,打破一个旧世界,同时也在培养学生,继续改造旧世界。

4

学生的学生:毛泽东

毛泽东,湖南一师毕业的学生,在北大图书馆做过管理员助理,当时有谁会想到他将来会建立一个新中国,让中国发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然有,其老师杨昌济和李大钊预测到了,在北大图书馆工作期间,毛泽东接触到共产主义思想,学习马克思著作,为其奠定了思想基础。

井冈山会师

在后来的革命斗争中,带领中国人民闹革命、打土豪、分田地,从井冈山开始,枪杆子出政权,走农村包围城市;走过25000里,跳出反动派包围圈;在延安窑洞洞察国际形势,统一战线,抵抗日军侵华;在西柏坡运筹帷幄指挥解放战争。

渡江战役

从当年橘子洲头的“粪土当年万户侯”立下志向,经过“大渡桥横铁索寒”的艰苦岁月,再到延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抱负和感慨,再以“百万雄师过大江”解放全国,完成了新中国的建立。

5

学生的学生:朱德

朱德,一个“军阀”出生的共产主义者,有人说朱德如果继续留在云南滇军,他哪里会经历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长征这些艰苦奋斗的岁月,又是什么让朱德求学中加入共产党走向革命的?那就是改变旧中国,拯救中国的信念让他走向无产阶级革命道路。

朱德元帅

后来与毛主席会合,行程朱毛红军,打造了中国人民自己的军队,成为中国人民军队的缔造者之一。

6

师出同源

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几代人奋斗出来的,小到家庭,大到国家亦是如此。

一个国家,要独立自主富强起来,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和牺牲。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有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为独立和自由不断斗争,直到1949年,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宣布新中国成立,并不是宣告努力结束,更是新征程新开始。

开国大典

从谭词同到毛主席,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努力奋斗,正好说明了旧中国到新中国的转变。

谭词同参加维新运动,想的是通过自己努力来促进清王朝的自救,通过维新变法来实现国家和人民的自救。

要改变旧思想和推翻旧势力,哪有那么容易?不流血不斗争肯定不行,谭词同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去唤醒年轻一代,继续拯救国家民族。

人民英雄纪念碑

同样的,蔡锷和杨昌济一代里,同样用自己的行动来唤醒民族,蔡锷的护国运动,杨昌济的教育启蒙都是要唤醒民众,改变旧中国,在民国军阀混战、外国干预时代显然不行。

到毛主席和朱德,枪杆子出政权,唤醒民众,团结民众,推翻三座大山,最后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师出同源,几代人的努力和牺牲,理想信念只有一个:改变旧中国,建立新中国。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