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历史上唯一一个被诛十族的人,后来沉冤得雪
方孝孺,字希直,一生饱读诗书,素有“小韩愈”之称。年少时显示出非凡的才华和胸襟,不顾家中困顿,他毅然坚定推行儒学治世,心中追求社稷安定。而他的学养才识,也深受朱元璋的称道。朱元璋曾评价他“此庄士,当老其才”,亦是由此可以看出,朱元璋在意方孝孺的人品和才华。然而,正是这位备受推崇的学者,却因坚持自己的信念,悲壮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并被株连十族。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a9e3990e2281fc96172961abde124e7.jpg)
事情要追溯到1402年,彼时明成祖朱棣夺取皇位,南下攻破南京。朱棣需要一篇即位诏书,以安定人心,获取合法性,于是召见方孝孺,企图迫使其起草这篇诏书。然而,方孝孺深知朱棣得位不正,无论如何拒不从命,不畏强权,言辞犀利地抨击朱棣,言辞之间凸显出他的一片忠诚和刚烈。尽管朱棣最初对他以礼相待,试图感化他,然而方孝孺的刚烈之性终使朱棣大发雷霆。
朱棣以“株连九族”相威胁,方孝孺却断然回击并喊出了“十族何惧”这句千古金句。最终,方孝孺被处死,九族确实不够,朱棣使其十族皆受牵连,共计近千人被杀,场面惨不忍睹。亲眼目睹方孝孺被处死的是其弟方孝霖,而他的妻子和两个儿子则在事前自行了断,两位女儿也跳河自尽。据史书记载,因方孝孺一人,847人被连坐诛杀。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2a0ac83ffe7bde93f2a5cb3946d8b87.jpg)
究其原因,方孝孺之死可以追溯至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生命观,他以实现儒家治国理想为己任,认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因此支持建文帝削藩,被朱棣视为心腹大患。明成祖上位后,大力推行削藩政策,方孝孺精心为建文帝起草各种檄文,对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口诛笔伐。以高洁忠魂、刚正不阿之风,铸成了垂名青史的壮烈人生篇章。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3a806ebac1fb036c1a25c20c4e66906.jpg)
后世对方孝孺的死评价不一,有认为他是“愚忠”的,也有慨叹其忠诚无畏的。胡适曾评论方孝孺的死,认为其“有杀身以成仁,毋求生以害仁”,是为了捍卫自己的信仰而死。这种死法,使200年后无人敢有政治思想主张,但也正因为如此,中国的政治思想在近代远远落后于欧洲。另外,清乾隆帝也对其予以正面评价,赞道他是忠臣,而朱棣之子朱高炽更是主张宽大处理方孝孺这样的忠臣,对方孝孺敬重有加。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5d7dc697c84bc1cd28040979612869e.jpg)
当然,也有学者如蔡东藩、张廷玉等人,对其不吝批评,认为其为了一己之名,将千人拖入地狱,是非常自私且不顾大局之举,是一位“腐儒”。他们还认为,他的举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明朝文臣一心求死、激怒皇帝的错位心态。这种心态对明朝自身有深远影响,导致了统治者和文臣集团间的日益对立,并且间接导致了明朝的衰亡。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a3b9ea1c90908cbf6e4aad76e192f1c.jpg)
然而,无论从个人的生命价值观,还是从国家社稷的角度,方孝孺凭着自己的道义选择用生命来守护信仰,虽承担了沉重的代价,但也无疑成就了名留青史的忠贞典范。后来,方孝孺被追谥为“文正”,这种美谥也成了对他忠贞不渝精神的肯定和纪念。#视界频道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