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10日中国、沙特、伊朗就在北京发表三方联合声明宣布沙、伊恢复外交关系。伊朗和沙特断交七年后终于在中国的斡旋下同意恢复外交关系并重新开放大使馆。此消息一出引起全球媒体的广泛关注。沙特和伊朗是中东地区两个举足轻重的大国。中东地区联系着亚、欧、非三大洲,沟通了大西洋和印度洋。20世纪中东多个国家陆续发现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后这一中东地区就成了事关国际能源安全的战略要地。
沙特和伊朗作为中东地区两个举足轻重的大国恢复外交关系对世界的和平稳定是重大利好。以色列、土耳其、伊朗、伊拉克、沙特、埃及是中东地区传统意义上的六大强国。由于伊拉克已在2003年被美、英等国组成的联合部队打残,所以如今中东地区还剩下以色列、土耳其、伊朗、沙特、埃及五大强国。五国中埃及其实很少介入伊拉克、叙利亚、巴勒斯坦等地区热点冲突。
真正在中东地缘格局中发挥较大影响的其实就是以色列、土耳其、伊朗、沙特四国。这其中作为中东逊尼派盟主的沙特和作为什叶派盟主的伊朗是最常被拿来比较的。沙特国土面积约为225万平方公里;伊朗国土面积约为164.5万平方公里。沙特人口约为3617万;伊朗人口约为8502万。沙特经济总量约为7792.9亿美元;伊朗经济总量约为5046亿美元。沙特的领土面积是伊朗的1.37倍左右、人口约为伊朗的42.5%、经济总量为伊朗的1.5倍多。
沙特和伊朗都是盛产石油、天然气的能源大国。沙特作为世界上继加拿大之后第二大的已探明石油的储备国拥有全球已勘探石油总量的24%,此外沙特的天然气储量也位居世界第六位。伊朗则是世界第四大石油生产国、欧佩克第二大石油输出国。截至2016年底伊朗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1584亿桶。这占全球石油资源的1/10。伊朗已探明的天然气储量位居世界第二。能源产业无论对沙特还是伊朗而言都算是本国经济的支柱。
沙特在经济上几乎完全依赖于石油出口这项支柱产业,但却始终没发展壮大自己的工农业体系。长期遭受西方制裁的伊朗在很多事情上都需要自力更生,因此伊朗的综合生产能力是相对比较强的。能源出口固然是伊朗经济的支柱之一,但伊朗除了这一支柱之外农业、工业、旅游业均有一定的发展。相比之下沙特经济几乎完全依赖于石油出口。伊朗是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大力制裁下急速工业化的国家。
伊朗曾被《经济学人》杂志排在全球工业榜第38位。早在2002年就有约15万伊朗人从事资讯科技行业。当时伊朗有1200家已注册的资讯科技公司。截至2008年伊朗的软件出口数目已达500亿美元。同年伊朗成功发射“信使号”火箭并将一颗自制人造卫星送上太空。2010年伊朗成为了全球第十二大汽车生产国。反观沙特除了与石油化工相关的产业之外几乎没什么其他成规模的工业体系。
这也意味着沙特没什么军工产业可言。缺乏军工产业的沙特只能花钱从国外采购军备。多年来沙特靠着在全球买买买也装备了一支看似强大的武装力量。表面上沙特军队的规模和武器装备水平在中东地区处于一流水平。可貌似强大的沙特在实战中却连也门胡塞武装也打不过。要知道胡塞武装正是伊朗所支持的什叶派武装之一。既然沙特连人家伊朗支持的一个小弟都打不过,那么就不可能打得过伊朗这个幕后大boss了。
伊朗的轻重工业、军事工业都远非沙特能比:伊朗可以自主研制中程导弹、普通导弹。这和缺乏自主国防工业而只能靠买买买装备部队的沙特形成了鲜明对比。像沙特这样一个富得流油的国家在战斗力方面却如此糟糕。按说这样一个富而不强的国家很容易重蹈科威特、伊拉克那样被别人侵略的覆辙。奇怪的是世界上还真没哪个国家打沙特的主意。沙特虽说富而不强,但却找了一帮不好惹的靠山。
沙特的老对手伊朗作为波斯人为主的信仰什叶派的国家在中东地区属于少数派,而沙特完全可以利用民族教派的纷争团结阿拉伯逊尼派国家组成反伊朗的同盟。伊朗长期遭受美国制裁的国家,而沙特恰恰利用这点争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支持。众所周知石油美元是美国的霸权支柱之一。沙特靠着与美国在石油利益方面的捆绑顺理成章获得了美国的保护。美国等西方国家以及阿拉伯逊尼派国家的支持使沙特与伊朗在中东形成了一种战略平衡。
本来美国这个靠山后台已足够硬了,但沙特并没把所有希望都押在美国身上。沙特虽说是美国在中东地区的重要盟友,但沙特身为伊斯兰国家对美国偏袒以色列的行为还是存在不满的。沙特很清楚美国在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的争端中是袒护以色列的。美国出于自己的中东战略布局有时会牺牲阿拉伯盟友的利益,而沙特等海湾产油阿拉伯国家在历史上也曾多次以操控油价作为打击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武器。
虽说沙特和美国大体上保持着相对亲密的外交关系,但在亲密的表象下双方也存在利益分歧。沙特为了防止被美国卖掉也积极发展与其他大国的外交关系。如果说印度长期在美俄之间左右逢源,那么沙特则同时与美国、中国结交善缘。20世纪80年代沙特花35亿美元从我国进口了36枚东风导弹。东风导弹的引进给沙特带来了中东地区无与伦比的远程打击和战略威慑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沙特借助这次军购打开了与中国的外交局面。
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沙特向中国捐赠了5000万美元现金和1000万美元物资。2008年6月沙特与中国建立了战略性友好关系。2016年1月沙特与中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22年12月中、沙两国元首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沙特阿拉伯王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协议》。可沙特的对手伊朗同样也是中国的老朋友。长期被美国等西方国家制裁的伊朗极为重视与中国保持良好的外交关系。
2022年9月16日上海合作组织撒马尔罕峰会签署了关于伊朗加入上合组织义务的备忘录。从此伊朗就可以在上合组织的框架内加深与中、俄等国的合作。这标志着中伊之间的合作迈入到一个新阶段。正因为中国同时与沙特、伊朗保持着良好的外交关系,所以中国最适合充当沙特和伊朗之间的调解人。众所周知伊朗长期被美国等西方国家孤立制裁,沙特则与西方国家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的暧昧关系。沙特对美国其实是既有合作又有戒备。
中国、伊朗、沙特在反对霸权主义促进国际公平方面是有共同战略利益的。在全球向多极化格局发展过程中无论伊朗还是沙特其实都是受益者,可两国之间的矛盾毕竟冰冻三尺非一朝一夕可以化解。2016年1月4日沙特驻德黑兰和马什哈德的外交机构被当地伊朗示威者洗劫后两国断绝了外交关系。在两边连外交关系都不存在的情况下要重新寻求合作就得靠第三方从中牵线搭桥。最终沙特和伊朗在中国的撮合下实现了历史性的和解。
中国办到了其他任何国家可能都办不到的事。这可以视为中国外交的一次重大胜利。当然我们在高兴之余也要清醒认识到沙特、伊朗恢复外交关系不过是双边关系改善的第一步而已。恢复外交关系并不意味着沙特和伊朗以前的积怨就一笔勾销了。沙特和伊朗存在矛盾是客观事实。中国作为第三方只能尽量劝和,而不是站在某一方的立场上拉偏架。中国外交向来秉承求同存异和谐共处的原则。
我们会尽可能寻找彼此共同利益的最大公约数。中国作为国际社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有耐心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可反观西方国家却是在刻意煽风点火挑拨离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并不想看到一个和平稳定的中东。以沙特为首的逊尼派阵营和以伊朗为首的什叶派阵营对立恰恰方便西方国家插手中东事务。如今沙特和伊朗在中国的撮合下是实现了历史性的和解,但我们对西方国家会从中作梗搞破坏这种可能性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