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报记者 聂晓军 高玲 文/图
武陵区兴民街的热闹与烟火气,让不少到访者为之着迷,而这魅力,多半源于街边美食。兴民街只是连接武陵大道与朗州路的一条背街小巷,虽藏着地道美味,却鲜有人知,直到互联网悄然地改变了这一切。网友们如同发现宝藏一般,在各类社交软件上不遗余力地分享来到兴民街的美食打卡视频与探店图文。这些分享,就像星星之火,让兴民街迅速“燃”了起来。
2月18日中午,天阴未雨,记者从朗州路转入兴民街,只见街道两旁绿树葱茏,食客往来不绝。推开一家店铺颇具个性的大门,可以看到有人大快朵颐,脸上尽是满足;有人举着手机对着美食拍照,捕捉美味瞬间;店主和服务员则一边手脚麻利地收拾餐桌,一边热情地招呼等位的客人,整条街洋溢着热闹与欢快。
线上“种草”,蛋糕烘焙DIY火出圈
兴民街183号,“享吃・自己做”蛋糕烘焙DIY店铺里,暖黄色灯光柔和,香甜的奶油气息肆意弥漫,与烤箱中刚出炉的蛋糕胚的麦香交融在一起。

李佳慧为蛋糕裱花

家庭亲子烘培DIY也是小店的重要体验项目 (受访者供图)
李佳慧坐在摆满烘焙工具的桌前,眼神专注,手中的裱花袋在蛋糕上灵动游走,仔细勾勒着图案。从奶油打发到抹面,李佳慧全身心投入,店主周喜则在一旁适时地指导。随着最后一颗糖珠落下,一个6寸的粉色蛋糕大功告成。
“快帮我拍个照,我要把这个亲手制作的蛋糕记录下来。”李佳慧双手捧着蛋糕,侧身微微仰头,将这份专属自己的“成就”定格。原来,李佳慧是在社交平台上偶然发现这家店铺的,见许多网友称赞店主热情且原料上乘,她这才决定亲身体验。
现在,周喜的店铺已成为兴民街上备受欢迎的休闲打卡地。周喜透露,2023年初,兴民街浓厚的生活氛围让她决定在此开店。起初,周喜并未预料到,社交媒体的力量如此强大。随着顾客在社交平台上自发分享烘焙体验,店铺的知名度指数级增长,迅速吸引了大批年轻人和亲子家庭前来光顾。“每到周末与节假日,店铺客流量显著增加。”周喜说。
社交平台传播,咕咕炭炉鸡煲等位成常态
咕咕炭炉鸡煲店前,一片繁忙景象:美团骑手脚步匆匆,迅速取走打包好的鸡煲,跨上电动车,风一般驶出了记者的视线;巷子里正在等位的顾客,手中捏着号码牌,不时伸长脖子向店内张望。店内,厨房里热气腾腾,走地鸡被放入砂锅中,炭火熊熊,不一会儿,浓郁的香气便扑面而来;食客们围坐在桌前,盯着砂锅里翻滚的鸡肉,手指在菜单上滑动,认真挑选配菜。

食客在店内就餐

服务员端着荤素搭配的配菜
“店里的生意一直很火爆。”店长夏志弘介绍,2023年底在兴民街开店,店铺主打口味清淡的广式“打边炉”,由于此类特色在常德并不多见,兴民街的业态也比较成熟,开业以来生意一直不错。起初,店内仅能容纳7桌客人,从早到晚,等位的客人就没间断过。所以又在老店对面开了一家分店,新增了8桌的容纳量。客人大多数是慕名而来,每到节假日,等位更是成了常态。
记者在某社交平台上搜索发现,网友们对这家店好评居多。网友“是小高a”图文并茂地分享道:咕咕鸡口味清淡,吃鸡前一定要先尝尝汤,汤底鲜美无比,特别适合冬日享用。网友“小Z”则对店铺的蘸料赞不绝口:蘸料味道独特,蘸啥都美味。还有网友“要少吃一点”提到:这里的配菜食材新鲜,就连甜品也十分出色,无一踩雷。这些来自网友的真实分享,又为本来就生意火爆的店铺添了一把火。
不久前,几位外地年轻人通过搜索找到了炭炉咕咕鸡。晚上9时,店铺即将打烊。见到客人远道而来,夏志弘和同事毫不犹豫地加班接待。厨房里,炭火重燃,鸡汤在砂锅里翻腾,店内在夜色中再次热闹起来。
借网络东风,家和食尚小馆扎根17年
“厨房升级,开业待定”的告示贴在家和食尚小馆门口。店内,装修材料堆积如山,尘土微微扬起。店主余杰眉头微皱,认真地给装修工人交代注意事项,眼神中满是对店铺焕新开业的期待。

家和食尚小馆正在装修升级中

油炸甜酒吸引众多年轻人前来打卡
“这几天,我的电话快被顾客打爆了。”余杰说,面对日益增长的客流量和食客们更高的期待,他决定对店铺装修升级,这几日前来就餐的食客都扑了空。
余杰曾是一名酒店厨师。2008年,他和妻子在兴民街开起了这家湘菜馆。起初,店铺里都是常见的家常菜,生意还算平稳。直到2015年,余杰敏锐地察觉到微信朋友圈是一个宣传自家菜品的绝佳平台,于是开始在朋友圈分享自创的特色菜肴,精美的图片配上生动的文案描述,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
渐渐地,订单越来越多,食客们口口相传,店铺名声也越来越响。为迎合年轻人的口味需求,余杰不断推陈出新,酱板鸭炖牛蛙、牛油炖牛筋、油炸甜酒等特色菜品相继诞生。与此同时,在社交媒体的助力下,余杰的小店一跃成为兴民街的美食地标,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
“我们真的没想到这些创新菜会如此受欢迎,随着顾客的分享在社交媒体上迅速走红。”余杰在接受采访时难掩喜悦之情。他坦言,这些创新菜品不仅带来了稳定的客流,也让他感受到了互联网带来的红利。
节假日期间,家和食尚小馆的门前总会排起长长的队伍。为了确保菜品的质量,余杰和妻子不得不采取限流措施,从早上9点开始给排队的顾客发号,发到100号就停止。尽管如此,仍有外地食客慕名而来,心甘情愿地等。
谈及店铺长盛不衰的秘诀,余杰笑道:“兴民街上的菜馆推陈出新,我们的店铺屹立不倒,靠的是网友的厚爱与自身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