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岁月留眸,似时光重现,走远的身影,再度重现,消逝的音容,笑貌如生。戏曲没有走远,戏曲还能折身返回,寄存永久的元气,在你脆弱的关口,重新绽放光芒。温暖一个时代,点燃一份深情……
四股弦,又一个以主奏乐器命名的稀有剧种,在戏曲依靠“救助”才能持续前行的今天,比大剧种承受着更为强大的市场冲击,历来“洋重中轻”的历史态势导致民族民间音乐的空间更加缩小,市场和成本的双重缩水,必然导致愈加步履维艰的生存。
虽然虽然非遗工作一直在做着挣扎式的努力,但随着一代代老艺人的逝去,一大批优秀的传统剧目、唱腔、曲牌和伴奏技艺也逐渐萧条和没落。
“
从“五腔调”到四股弦,200余年的跌宕
♫. ♪~♬..♩
清朝后期,河北邢台地区流行一种“唱门戏”,这种地方戏小戏类似于北方的“莲花落”,是表演者挨门演唱,唱毕索取报酬的一种即兴小戏,这种小戏有一个特别的伴奏乐器——四股弦,由四股弦索拉奏,因而名为“四股弦”。随着时间发展,大约在清同治年间,当地的秧歌戏也开始使用这种乐器伴奏,并逐渐吸取当时流行的二夹弦、老调、丝调、大锣腔等5中调腔,吸取其中的精华进行融合,重新衍生出一种新的戏曲声腔,得名“五腔调”。这,便是四股弦的前身。
♫. ♪~♬..♩
五腔调在最初形成时期,一四股弦为唯一伴奏乐器,在逐渐丰富表演形式的进程中,虽然增加了不少伴奏乐器,当仍然没有脱离四股弦为主弦伴奏,经过长期的发展,20世纪初,四股弦在河北已经形成不小的规模,成熟的艺术形式和良好的市场状况给表演艺人带来了外出闯荡的自,大约1905年,四股弦名艺人张平欣率戏班至豫北一代演出,从此揭开了四股弦在河南的发展历史。
♫. ♪~♬..♩
因为近似的生活习俗、民俗语言和民间音乐基础,四股弦很快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并以雨后春笋般的速度,迅速在豫北广泛传播,享有名气,很快,安阳、内黄、清丰濮阳、林县等地的艺人们审时度势,纷纷成立四股弦戏班,并吸收豫北地方戏的特点,形成豫北风格的四股弦艺术流派。从此,四股弦在河南扎根发芽。
♫. ♪~♬..♩
‡
“
浓厚乡土气息,亟待拯救的传统剧目
♫. ♪~♬..♩
由于自诞生之日,四股弦便融合了多种艺术形式,所以在其音乐形式上,一直具有“混血”的特征,它既有北方板腔体的板式特征,又兼具地方俚曲的俗语化特征。在唱词、润腔、旋律、调式上兼具河北与河南的音乐特征。浓厚的乡土气息,亲切朴实的语言,通俗易懂的故事情节,使四股弦在众多戏曲剧种中,具有着一份独特的艺术魅力。
♫. ♪~♬..♩
虽是一个小剧种,但四股弦的板式结构也同剧种一样丰富,包含二板类、流水板类、垛板类和三板类,每一种板类又包含不同的板式类别,使四股弦在唱腔上可以自由多变,灵活丰富。在润腔、甩腔、落韵上也具有独特的音乐美学。从我们找到的80年代珍贵的录像资料《豆腐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四股弦板式的独特魅力。从《庞文搜楼》的“十针扎”的著名唱段中,我们又可以感受到四股弦的调式之美,和唱腔的自由起伏与润腔、落韵的别具匠心。
♫. ♪~♬..♩
曾经,四股弦作为一个地方小剧种,从河北向南,跨越黄河,一路绵延至河南,开枝散叶、传承生息,但这种繁盛,仅仅维持到70年代末,随着各种文化形式的竞争,电影、电视、舞蹈等诸多艺术市场的冲击,四股弦也同样面临着举步维艰的困境。老艺人的普遍衰老和谢世造成愈来愈多的传统优秀剧目的失传。
♫. ♪~♬..♩
但只有属于民族的,才是属于世界的。我们多么期望,我们目前所做的一切努力,能为挽救这个飘摇的剧种增添一份积极的动力。
民族音乐归来兮!四股弦,愿你留下生命的火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