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号称“还原上世纪农村生活”的电视剧《陌上又花开》在央视开播,让不少期待经典农村剧的观众坐到了电视前。
我也是怀揣着美好的期待开始追剧,却在短短两集之后就一头雾水。
剧中口口声声讲的是80年代的农村发展,可不少细节却让人产生疑问:这些故事真的发生在我们熟悉的老农村里吗?
比如村民“强行拦领导”的戏份,怎么看都像是编剧信手捏来的“电影桥段”,距离真实的农村生活颇远。
细想一下,这些离现实越来越远的农村剧,究竟是为了更好看,还是早已经忘了“接地气”?
下面我就来和你聊聊,这部剧里的几个“槽点”。
剧情与现实脱节,违抗领导还“身经百战”?
最让我费解的是剧中一个桥段:村书记带着村民为了修一条通往外界的路,决定搞“爆破”。
领导听闻此事,立马跑过来要求暂停,而村里的一个年轻小伙却竟敢顶着脖子和领导对着干。
不仅拦下了领导,还甩了一句:“今天别说是县委书记来了,就算省委书记也别想上山!
”
这样的台词乍一听,很有戏剧冲突,可你细想一下,这真的是八九十年代的农村人会说出来的话吗?
当年,领导的权威有多重要,大家心里都清楚。
别说顶撞领导,见了上面来的干部,村里的老百姓通常主动端茶递水都还怕不够礼貌,哪敢放出这么“硬”的话?
还有后续更离谱的剧情,小伙子不仅没有被责备,反而剧情继续推进,好像这件事根本不用负责任。
从真实的农村日常来看,这样的违纪行为,村民自己也会避免吧。
看着这一幕,我忽然有个疑问,编剧是不是从来没去真正的农村住过?
这种情节,很难让人入戏,显得既假又浮夸。
不接地气的服化道,80年代农村人能“精致”成这样?
除了剧情让我跳戏,演员的服化道设定更让我没办法将这部剧和农村挂钩。
修路这样的辛苦场景本身是很有表现力的题材,可剧中马书记带着人马爬山修路,一个个看起来像是刚从时装展现场借来的演员:皮肤白得发光、衣服干净整齐,甚至脸上的妆容都精致得一丝不苟。
还有一处小细节让我忍俊不禁。
在剧情里,马书记需要按下一个爆破开关,镜头就特写了她按下按钮的那一瞬间的手。
结果,看见那双手以后,我彻底崩溃了——完全不像农村妇女的样子!
皮肤细腻到能看见光泽,手指修长又干干净净,没有一点老茧,仿佛是刚刚护理过的都市女性之手。
80年代的农村是什么生活状态?
全村人可能干一天活,脸上全是土,手上满是痕迹,再怎么保养也不会有剧中演员的那种“精致美”。
这样的细节设置,不仅让人出戏,还让整个剧情显得不诚恳,失去了接地气的质朴感。
演技拉胯到扣地板,偶像剧套路贯穿农村生活单说演员的演技,也是让我“抠脚”的地方之一。
这是一部讲修路、讲奋斗的电视剧,可剧中演员的表现,难以让人感受到那种年代感和农村人的状态。
尤其是集中在年轻演员这块,他们更像是拿电视剧当秀场:抬起铁锤没有一点力道感,喊一句台词比台词读错了重音还尴尬。
举个例子:修路时需要村民们开会讨论,马书记带头开了一个突击会议,站在架子上喊了一句“放炮啦!
”我还以为这一喊会说出什么重要内容呢,结果直接成了这场爆破行动的口号。
这么正经的事,竟然演得像是一场策划失败的小品,毫无真实感,也完全无法让观众共情。
农村题材的电视剧,本身应该贴近生活、打动人心,可如果演员都端着演,对白浮夸,内容就无法带给观众任何情绪上的共鸣。
干重体力活连汗都不出?
这剧“不费力气”地演过了剧里几场修路的重头戏,同样暴露出问题——演员的精神状态真的完全不像在干活。
大锤在他们手里好像是玩具,拿起来挥舞几下,既不显得累,更没有汗水、喘气的表现。
更离谱的是,干了半个上午的活,大家衣服一点没脏,脸上的灰尘也仿佛是为了“装饰”刻意点上的。
诚然,电视剧不一定要把一切都拍得真实到位,但这么重要的情节,却显得毫无说服力,直接打破了观众对于80年代农村生活的代入感。
演员要代入角色,不仅需要表情到位,服化道也该尊重实际,这些细节,恰恰能成就一部剧的品质感。
结尾:从剧情的离谱,到服饰的“不食人间烟火”,再到演员演技的尴尬,《陌上又花开》让我看到了一件事:农村剧在翻拍时,很多时候更像是一场浮于表面的“表演秀”。
编剧只追求搬出台词编造剧情,却忘记了农村剧的根本——真实感和烟火气。
真正好的农村剧,是让观众看完之后觉得“这就是我家的故事”,而不是“这不过是编剧脑中的一场童话”。
希望未来的影视创作,能够多往下沉,多听听那些来自田间地头的声音,拍出贴近生活的作品。
毕竟,电视剧的价值不在于虚构冲突,而在于让人看到普通人的世界有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