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以来,有关苏系/俄系坦克还是西方系坦克更强一直是媒体与爱好者们喜闻乐见的话题。不过目前来看,相关争论已经不那么重要。基于传统的以火炮为主要武器、以地面观瞄设备作为主要感知方式、以正面防护为主的防护模式都受到了新技术的强有力挑战。
在无人机,特别是小型无人机遍布战场之前,坦克是火力、防护和机动性综合得最好的平台,而信息相对而言则没有那么重要或者双方都可以通过其他车辆以及坦克上加装复杂观瞄设备解决。由于各国地面部队没有普及到班排级别的航空侦察手段,因此坦克的信息要素整合能力并不差,甚至是数一数二的。
但是,当无人机出现后,情况发生了改变。首先,无人机赋予了步兵分队相对于传统装甲部队更强大的感知能力优势,对于坦克这样的大型目标,步兵分队的感知可以从地面上的数百米可以延伸到空中观察的数公里级别,这是前所未有的情况。因此,现在的步兵分队反而具备比造价高昂的传统装甲部队更好的感知能力。
其次,无人机特别是FPV这样的高速穿梭机,可以携带弹药以100公里/小时以上的飞行速度进行打击。更为关键的是,这赋予了一般步兵分队廉价的“人在回路”精确制导弹药,从而使得步兵分队可以快速从多种角度攻击目标,而非仅仅依靠导弹进行打击,灵活性大大提高。这也意味着火力提高。
再次,无人机制造价格极低,同时难以被发现和拦截。如果说现在有一定的主动防御系统可以对抗近地面飞来的火箭弹和反坦克导弹,那么大部分主动防御系统、被动防御系统并不能满足坦克的全向防御需要。相对于防御方,无人机数量多、机动灵活和廉价智能化的特点使其拦截难度进一步加大。
坦克目前的处境非常类似于战列舰在二战时期的处境。由于航母舰载机在感知范围、打击距离、打击灵活性、防御范围的绝对优势,让战列舰彻底沦为海战背景板。目前的坦克在战场定位上其实非常接近战列舰,那么面对小型化的“地面航母”,坦克的作用就不可避免的缩小。
那么从战列舰的兴衰来看,坦克未来就会被某种“无人机母车”取代?
可能性也不大。因为不同于高度平坦的海平面,陆地环境依然要比海面更为复杂。因此交战距离无法因为无人机而被大幅度拉开,相反在山地、城市等复杂环境下,哪怕对方没有无人机我们也不可能认为地下和各个掩蔽处里没有敌军。交战距离无法大幅度拉开的情况下,坦克的防护能力有着自身的价值。
比较有可能的还是参照当年的航空战列舰模式,将无人机或者巡飞弹整合进入坦克之中,类似德国KF51这样的新概念坦克就有类似的设计。应该说,无人机可以补充坦克在感知能力上的先天不足,并且构成一种打击手段。在配合主动防护系统,坦克的生存问题是可以被解决的。另一方面,坦克也可以不再特别追求昂贵的高初速火炮武器,降低火炮所占用的成本和车体空间,将其留给更为复杂的电子系统和综合感知-打击系统。同时,坦克也可以相互之间形成组网,以高度信息共享的模式来克服感知上的代沟,从而在战场上生存下来。
问题是,这样的改造基本上否定了现有主战坦克的架构,而且大部分陆军装备更新换代都会是个漫长的过程。这意味着大量装备现有的主战坦克的陆军会在未来出现进攻乏力的问题。这或许对于各国来说会是极为头疼的。
无人机改变了游戏规则,航母同样经不住无人机的偷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