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之一,也是敌我双方战略对决的一战,此战后国共双方的力量对比产生了根本扭转,说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转折点也不为过。战役中,尤以塔山和黑山两处阻击战最有名,塔山胜在意义重大,而黑山则是绞肉机。
黑山绞肉机战斗烈度最高,伤亡最惨重的战斗往往被称作绞肉机,而整个辽沈战役中,黑山阻击战最能当得起绞肉机这一恶名,是真真正正的血肉磨坊。国共双方在黑山正面战场均投入了11万以上的兵力和大量重火力,战斗极为惨烈。
最初林帅和毛泽东关于辽沈战役怎么打是有一些分歧的,林帅的战法偏稳妥,却容易贻误战机,让蒋军趁机远遁。毛泽东则要激进一些,先断其后路,再关门打狗,这样打虽然风险高,但如果成功就能彻底扭转东北局势。
在林帅和毛泽东的统一协调下,我军很快调集了部队在各个战场都做好了战斗准备。国民党这边见我军来势汹汹,也不敢托大,就连老蒋都亲自飞到葫芦岛坐镇,监督蒋军作战。
但两军一开战,国民党的老毛病就又犯了,部队主官有蒋介石盯着还好,蒋介石一分神,下面部队就又开始避战。我东北野战军没花多长时间就攻克了锦州,断了蒋军的后路。
老蒋这下急了,给廖耀湘下了死命令,要和东野在黑山地区展开一场大规模决战。当时在黑山前线与廖耀湘对垒的是梁兴初的十纵,手上兵力满打满算也就5个师,远程重炮还不到100门,反观廖耀湘要啥有啥,还都是换装了美械的蒋军精锐。
两军一开战就是大规模地面战,梁兴初指挥我军官兵依托防御工事展开阻击,廖耀湘则是大军压境,起手就是三个师,意图在短时间内突破我军防线。见战况紧急,林帅电告梁兴初,务必使敌人在我军阵地前尸横遍野。
黑山战场正面极为广大,很适合装备了坦克飞机的国民党军队作战,往往一个高地就能在国共间数次易手,国民党刚靠着火力掩护夺取外围阵地,我军就悍不畏死的向其发动反冲击,展开残酷的壕沟战。
战斗惨烈到什么地步,我军坚守阵地至全员阵亡的营级单位不止一个,为了从敌人手中夺回阵地,解放军几乎是拿命在填,成建制的打光守卫部队。战争进行到这会,决定胜利的已不是战术战法,而是两军的战斗意志。
为了振奋将士们的士气,我军28师甚至将师部移到了刚刚夺回的阵地上,以示指战员与战士们同在,全师上下大受鼓舞,战斗热情更加高涨,死死挡住了国军部队的冲锋。
廖耀湘见部队始终突破不了解放军的防御,也发了狠。当即组织起300余人规模的敢死队向我军阵地发起多波次冲击。我军在敌人疯狂的进攻下坚守了数小时,才吐出了表面阵地。国民党士兵还没在阵地里站稳,又被我军击退。
十纵硬生生靠着5个师的兵力将廖耀湘5个军给拖住了,坚持到了东野主力回援,彻底掐断了廖耀湘部的退路。此役中,国共两方施展出的战争烈度极为罕见,连争夺高地的海拔都被炮弹削掉2米,颇有后来上甘岭的架势。
国民党部队在此战中的表现也可圈可点,但最终还是不敌解放军,不光没能突破梁兴初部的防御,还让自己的后路被切断,注定了被我军大部队围歼的命运。
国民党输在哪里黑山阻击战很好的呈现了为何国民党部队明明拥有更好的武器装备和更充裕的兵力,却仍然战败的原因。解放军在各个方面上的表现确实要优于国军部队,这是军队性质上的碾压。
黑山阻击战打响前,东北战局实际上已经糜烂,各大国民党军都被我军分割包围。此时国民党已经失去了东北战事的主动权,对于他们来说最好的道路就是尽快撤出战场,以免消耗宝贵的有生力量。
国民党军部意识到这个问题,老蒋却不承认,他认为如果直接撤离一会打他的脸,二来他也知道自己不得人心,怕引起全国范围内的连锁反应。所以迟迟不愿下令让部队撤离。
从这一点上,足以见得有老蒋的瞎指挥,国民党部队在整体战略上就差了我军一大截,根本无法依据当下局势做出最合理的应对。最终国民党不仅在东北白白耗费了众多资源,还让我军将其部队有生力量围剿殆尽,既丢芝麻又丢西瓜。
等到了战役开打的时候,我军虽有一些小分歧,但通过不断沟通早已解决了问题,作战计划更加完备。反观蒋军那边,从老蒋到下面的将领,各有各的想法,力不往一处使,到了战场上自然漏洞百出,被我军逮着痛揍。
从战术方面来说,国民党坐拥机械化和火力优势却根本没发挥出来,反被负责防御的解放军单位拖入了阵地拉锯战的节奏里。同时,我军采取运动防御,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小得失,而是聚焦于如何有效杀伤敌方有生力量,掌握战场主动权上。
这就使得国民党有劲也没地方使,始终无法找出我军防御体系的突破口,哪怕是强占下我军阵地,也坚持不了多久又被打回原形。在一次次的拉锯作战中,国民党士兵逐渐丧失了胜利信念,被我军彻底击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