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一场误判让中国付出上万亿的代价,一代巨星抱憾而终

诺言的卿史录 2024-09-26 12:38:47

1980年9月,中国第一架客机运10首飞成功。

研究小组的人为之兴奋不已,但总设计师马凤山却还泡在研究所。

他要为接下来的工作继续准备,运10必须进行多次改进和飞行测试,以此证明他是可以量产的。

经过5年多的改进和130架次的飞行,所有人都认为,接下来就要上报中央,等着量产了。

可马凤山还是高兴的太早了,上面经过再三考虑后,居然决定放弃运10的量产。

马凤山无法接受这个决定,望着自己的成果湿润了眼眶:

“他们为什么没有长远的全面考虑,如果早不想要,为什么不早点叫停?”

也正是这个原因,马凤山带着这个无法释怀的遗憾,于5年后离世。

当然,他不知道的是,放弃运10给中国航空带来了上万亿的损失。

1929年出生在江苏无锡的马凤山,成长在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

10多岁的时候,马凤山清晰地看到了中国是怎样被侵略者欺凌的。

那个时候,中国的飞行工业几乎是一片空白的状态。

所以当敌人的飞机升上天空时,我们就只能被按着打,打得没有还手之力。

笕桥中央航校的学子们,把自己的身体当成炮弹,悍不畏死,在苍穹之中和敌人周璇。

我们的战斗机可以保护他们,却不能很好的保护他们。

战争是武器装备水平最直观的检验,通过这场战争,人人都能看到中国和侵略者在飞行工业上的差距。

那个时候,还没有完全成熟的马凤山就睁大眼睛,握紧拳头,在心底暗暗告诉自己:我要改变这一切。

山河破碎,同胞受难,残酷的现实,为他指引了一条值得奋斗终生的事业发展之路。

他要研究飞机,要造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飞机,要让中国飞行员在蓝天上扬眉吐气。

一个国家要想长久的屹立在世界舞台上,一个民族要想挺直脊梁,高水平的飞行工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为了这个崇高的理想,他付出了许多努力和时间。

马凤山是个天才,和他一同上过课的同学,和他在同一家单位工作的同事,没有人会否认这一点。

他对飞行器基础理论的把控相当精准,摄入知识的速度和融会贯通的速度也比别人更快。

由于个人能力突出,工作成绩优秀,1959年他还被派到苏联进行公派学习。

苏联的飞行工业非常值得中国借鉴。

一方面,两个国家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军工建设上有许多相似之处。

另一方面,过去的抗美援朝战争中,苏联援助的飞机给中国人带来了许多思考。

如果能够以更直接的途径学习,那他相信自己会有更大的收获。

只不过这个时候,中苏两个国家的关系已经逐渐变得微妙起来。

度过了最开始的蜜月期,磨合让矛盾不断发生。

受到国际关系的影响,苏联的许多技术大师在教课时,对于一些秘密技术总是有讳莫如深的态度。

他们不得不提到那些理论知识,但又非常刻意的避免深度讲解。

中国民间有句俗话,叫做教会徒弟,饿死师傅,那时候的苏联人大概就抱着这样一种心态。

很多课堂有个潜规则,不允许中国学生记录上课内容。

一些留学生对俄语不太精通,所以学习经常学得云里雾里,无法把一些重要的知识嚼透。

但马凤山不同,他会提前做好准备,熟悉俄语的发音规则,并且把一些专业词汇牢牢记在心里。

上课的时候,他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哪怕没有条件在课堂上当场做笔记,他也会在课后第一时间复盘,以最高的效率留住课堂内容。

他的这个学习方法十分宝贵,为中国带回了珍贵的技术资料。

后来他回国参加飞机研发实践工作,这些用心写成的笔记也为他提供了不少的灵感。

虽然仅仅只在苏联待了几个月,但马凤山难以忘记这趟旅程,因为他受益颇丰。

回国之后,他参与到了轰-6的秘密研发工作当中。

在轰炸机自主研发这方面,中国并没有太多经验可以借鉴,所以只能想办法“偷师”。

而马凤山带回来的资料,就是最好的老师。

苏联的一些飞机结构,飞行系统各方面的配合,以及结构上的组装细节,都能称得上世界一流水平。

即便中国的技术还没有达到完全复刻苏联的程度,现实条件也不允许中国复刻,但能学到十之三四,那也相当有用。

说起来,轰-6的研发,和1964年的原子弹爆炸试验还有很大的关系。

中国的核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我们就具备了独立制造原子弹与独立进行爆炸实验的能力。

但是该用什么样的工具来运输原子弹,无疑是个好问题。

轰-6在这个时候,就派上了巨大的用场。

作为轰-6研发的参与者之一,能够以这样的方式为原子弹爆炸实验做贡献,马凤山也觉得与有荣焉。

研究完了轰炸机,一个新的时代命题又摆在他的面前,那就是研发中国人自己的长途飞行客机。

飞机的使命不仅仅是参与作战,参与日常备战,还得为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服务。

无论是运输货物还是搭载乘客,客机在飞行体系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存在。

上世纪70年代,马凤山开始了这项困难的工作。

他把之前的所有设计图纸全部推翻,重新绘制。

在经过综合比对之后,他又认为运输客机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仿制轰-6的结构,甚至直接使用一部分零件,方便日后的维修和保养。

他窝在工作室和实验室,进行过无数次的试验与自我拉扯。

最终在1980年和团队一起成功为祖国送上一份大礼,那就是运-10。

运-10的诞生让中国人振奋不已,也让整个世界为中国喝彩。

然而这样的风光仅仅持续了四五年的时间,问题就来了。

国内的运营资金短缺,试飞的油钱都出不起。

再加上当时运10并没有获得国际认可,想要飞到外国是不可能的,如果只在国内运营,量产的代价就太大了。

也正因为如此,有一部分人开始对运10产生怀疑,认为它性能上存在缺陷,结构上也并不先进。

所以综合考虑之后,有关部门决定让运-10下马。

这个决定对于马凤山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运-10凝聚了他无数心血,如同他的孩子一样珍贵。

现在,他却要亲手放弃这个孩子。

后来的事实证明,所谓的运-10无用论,完全是一场误判。

否则,也不会有后来大名鼎鼎的升级产品运-20了。

根据一些业内人士估计,运-10身上发生的意外,最起码让国家损失了上万亿的代价。

运-10下马,无异于自断臂膀。

经过这个打击,马凤山的身体情况就越发不如从前。

他本来是个精神能量极强的人,但是后来,沮丧的心情却成为了他的主旋律。

1990年4月,生命的终点即将到来。

经过几年的时间,过去的遗憾并没有褪色,也没有变得黯淡,它仍然是马凤山心尖上的一道伤口。

很遗憾,马凤山这位飞行大佬,行业巨星,业内领军人物,就这样抱着满腹遗憾离开了人世。

遗憾是很难弥补的,但如果老人家能够看到今天中国的运-20,想必他也能吐出心头的一口浊气吧。

参考资料:

1、新华社 《原上海飞机设计研究所所长、运-10总设计师马凤山》

2、澎湃新闻 《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致敬"最美奋斗者"交大校友马凤山!》

0 阅读:156

诺言的卿史录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