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在当上美国总统之前,就急不可待地打起了“中国牌”,甚至主动打了电话。他的急切显露无遗,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们不妨把这事拆开来看看。
首先,从经济角度来看看。美国的经济负担简直可以用“步履维艰”来形容。根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的最新预测,2025财年,美国联邦预算赤字将高达1.865万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2%。而国债总额则已经超过36万亿美元。
这些数据不免让人联想到特朗普在任期间的“大手笔”计划,包括大规模印钞、搞金融市场的泡沫,以及梦想用比特币这样的新型金融工具兜底美元债务。而一系列虚拟的金融游戏,无论怎么玩,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因此,特朗普要是想在第一季度或者第二季度就推行他的“印钞计划”,他就得赶快和中国搭上线。
另外,特朗普还通过缩短TikTok禁令的宽限期,从原来的90天压缩到75天,这无异于是一种变相施压——“快点邀请我去中国,否则就等着经济压力吧。”这些伎俩,在美国的外交策略中早已是司空见惯。
再从政治的层面来看。特朗普通过不断放出与中国关系缓和的信号,向欧盟、日韩、印度还有俄罗斯、伊朗等释放出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美国正在战略收缩,与中国“修好”的同时也想激发这些国家对中国的忌惮。这个“阳谋”就在于破坏这些国家与中国的关系。历史上,像俄罗斯、伊朗、柬埔寨等国,很可能因为这种扰动而重新考虑自己的立场。
我们来看几个例子。俄罗斯一直希望通过与特朗普会谈解决乌克兰问题,而伊朗在中国和美国之间摇摆不定,随着中美关系的变化,它的立场也可能改变。柬埔寨方面,现任首相洪森的儿子洪玛奈在继任后,也有明显向美国靠拢的迹象。
比如美军在柬埔寨港口的驻扎和邀请日本战舰访问等动作,都显示出它在中美之间玩平衡术的企图。然而,这种“一石两鸟”的策略最后只会玩火自焚,因为中国不可能在涉及核心利益时步步退让。
而且,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讲求原则,不容易被这些小动作动摇。比如,近期中国发布了一项禁令,规定任何受美国制裁的油轮都无法在中国港口停靠,这不仅是对伊朗的警告,也间接利用了美国制裁的规则。
至于柬埔寨推动的德崇富南运河工程更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中柬合作项目在美国和日本的搅局之后,柬方企图重谈条件,结果中国撤出,其他国家的投资也没跟上,最后不得不重回谈判桌,以求恢复原本的合作。
特朗普访华,还有可能是一种“挑拨离间”,想扰乱中俄之间的关系,削弱两国的战略互信。针对这种可能性,中国采取了比较沉默的态度,这其实也是对俄罗斯的一种提醒:如果俄罗斯过于注重眼前的利益,会在与西方的“讨价还价”中牺牲掉与中国的长期合作,那可真是得不偿失。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特朗普可能试图用“合纵连横”的策略来拉拢各个国家孤立中国,但中国也有自己的一套解决办法。比如说,借助国际上的矛盾,争取更多伙伴的支持。像欧盟,意识到美国与俄罗斯关系缓和后,必然会调整与中国的关系。日本同样如此,面对这种地缘政治变化,只能在两强间求得生存之道。
然而,美国显然并不是心甘情愿地进行战略收缩,更多的原因在于其实力下滑,让它不得不做出这种选择。而且,在中美实力此消彼长的对比中,美国已经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凭借一系列的经济和军事成就,不断提升自身的国际地位,美国的收缩代表着其全球影响力的减弱,也使得其传统盟友如欧盟和日本有了重新审视与美国关系的理由。
历史的钟声还在敲响,中国的发展势头不会因为外部干扰而轻易改变。中美这盘“大棋局”中,实力才是最终的话语权。不管是谁上台,美国视中国为竞争对手的基调并没有变。
只是,经过特朗普和拜登时代的磨练,中国应对挑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当然,不只是美国的精英们意识到这一点,法、德、日等国的领导人也许已经在抢着订飞往北京的机票,寻求与中国更紧密的合作。未来的大戏,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