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家庭的下一代一般都备受其他家庭成员的期待,一出生除了父母外,最常接触的就是隔辈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
很多人就很好奇,既然跟上一辈老人接触多,那么小孩子最亲近的人是谁呢?心理学家根据这个问题做过研究,从遗传学、心理学等角度给出了明确排序。
从遗传学的角度来看,科学家们有这样一种观点:在一些情况下,奶奶可能会对孙辈有着更深的情感联系。首先要知道的是,人类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对于奶奶来说,孙辈身上承载着儿子的基因,而儿子是她生命的延续,这种基因上的传承使得奶奶与孙辈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的紧密联系。英国有一项关于家族情感关系的研究,通过对大量家庭进行调查,从基因传递的角度分析,奶奶潜意识里会将孙辈视为自己家族血脉延续的重要一环,因此对孙辈投入更多的情感关注。而姥姥与孙辈的基因联系相对间接一些,虽然姥姥同样疼爱外孙/外孙女,但从遗传学角度,外孙/外孙女身上来自姥姥家族的基因经过了女儿的传递,相较于奶奶与孙辈的基因联系,在某些层面上被弱化了。不过,我们不能仅仅依据遗传学来判定谁更亲,因为亲情是一种复杂的情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遗传学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现实生活中,奶奶和姥姥谁更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谁与孙辈相处的时间更多,陪伴孙辈度过了更多的成长时光。晓妍是一个9岁的小女孩,她从小跟着奶奶生活,晓妍的父母工作繁忙,在她很小的时候就把她送到了奶奶家。奶奶对晓妍照顾得无微不至,每天接送她上学,给她做各种可口的饭菜,陪她玩耍,因而在晓妍的心中,奶奶就是她最亲近的人。不过对于林奕来说,就不一样了,林奕的姥姥住在他们家附近,从他出生起,姥姥就经常过来帮忙照顾。林奕的妈妈工作忙,姥姥就承担起了照顾林奕日常生活的重任,教他说话、走路,给他讲故事。在林奕的记忆里,姥姥的身影无处不在,所以他和姥姥的关系更亲近一些。从心理学的依恋理论来看,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对主要照顾者形成强烈的依恋关系,这种依恋关系建立在日常生活的点滴相处中,照顾者给予孩子的关爱、陪伴和安全感,会让孩子在情感上更加依赖对方。所以无论是奶奶还是姥姥,只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了主要照顾者的角色,就容易与孩子建立深厚的感情。除了陪伴时间的长短外,家庭角色和传统观念也会影响孙辈与奶奶、姥姥的亲疏关系。在一些父权体系的传统家庭中,奶奶通常被视为家族的长辈,在家庭事务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孙子孙女可能会因为家庭传统和长辈的期望,与奶奶有更多的互动和交流,从而感觉与奶奶更亲近。在一些农村地区,家族观念浓厚,格外看重血缘,奶奶就会成为家族中凝聚人心的角色。每逢节日或家族聚会,父权体系中的奶奶总是忙前忙后,组织大家一起庆祝,孙辈们在这样的氛围中长大,对奶奶的感情也格外深厚。而姥姥在这种传统家庭模式中,参与家族事务的机会相对较少,与孙辈的互动也可能受到一定限制。家庭环境的氛围也会影响孩子的情感走向,家庭氛围温馨,父母和睦长辈温和,孙辈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中并不会有明显的感情偏向。反之,如果家庭中存在矛盾和冲突,比如婆媳关系不和或者女婿与岳母之间有矛盾,那么这种紧张的家庭氛围可能会影响孙辈对奶奶或姥姥的感情。“到底是奶奶亲,还是姥姥亲”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科学家从遗传学角度给出的排序,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分析。而在现实生活中,亲情的亲疏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包括生活陪伴、家庭角色、文化差异、个体差异以及家庭动态等。每个孩子与奶奶、姥姥之间都有独特的情感纽带,这种纽带是在日常生活的点滴相处中建立起来的。无论是奶奶还是姥姥,她们对孙辈的疼爱都是真挚而深厚的,我们应该珍惜这份亲情,不要过分纠结于谁更亲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