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开国中将在军区大院遇刺身亡,真相被13岁小女孩一语道破

同巍聊历史 2024-09-11 20:30:09

1970年冬末,军区大院里,除了守夜的哨兵,许多人还在暖烘烘的被窝酣睡。

突然,“砰!砰!砰!”三声枪响将睡梦中的众人惊醒,紧接着又是连续而急促的五声枪响。

枪声吓醒了众人,也打破了大院冬夜凌晨的平静,他们都知道,有一件糟糕至极的事情发生了。

等他们急急忙忙赶往枪响之地时,凶手早已不知所踪,留下的只有一大摊血迹和两具极其面熟的遗体。

地上躺在血泊之中的人,赫然是开国中将谭甫仁和他的妻子王里岩!

凶手到底是谁,是如何潜入戒备森严的军区大院,将两人残忍杀害?

又是因什么要深夜潜入将他们二人刺杀?

一、刺杀难关重重,成功令人意外

谭甫仁和王里岩在军区大院被刺身亡的消息很快传到中央,一向冷静自持的周总理勃然大怒,不仅下令彻查此事,还亲自组建调查组查明真相。

那么周总理为何如此生气呢?

不仅仅是因为一位开国中将被杀,国家损失一名得力干将。

更重要的是,有人能够神不知鬼不觉地潜入军区大院,堂而皇之地行刺!

那么做到这种程度到底有多难呢?下面我们来分析分析。

第一点,军区大院戒备森严。

首先,谭甫仁所居住的地方属于军区大院三十二号楼,位于整个大院中央地带。

早些年这个地方是外国人所建造的别墅,50年代组建昆明军区时被中央划归部队,之后周围便渐渐建起高楼围墙。

办公室、招待所、宿舍和生活房混在一起,几栋别墅位于最中心,安全可靠,成为军区领导的住所。

围着别墅的高墙深院,就成为一道十分坚固的屏障,按理说可以有效阻止外人的进入。

加上昆明军区大院作为重要的军事重地,院内设有多个固定岗哨和巡逻部队,二十四小时不间断进行监视和巡逻,怎么看都是一张进去便难以脱身的天罗地网。

更别说大院应该还有严格的内部管理纪律,无论出还是入都要经过严格的身份验证与登记,无关人员想要进去,难如登天。

其次,安保力量的强悍。

谭甫仁作为军区第一政委,他的身边必然部署着专门的保卫部队,进行人身安全保护工作。

而且这些警卫肯定是经过严酷的训练,具有高度的警惕性和战斗力,不然也不会被派到如此重要的人物身边。

再加上作为军事重地,整个大院的安保力量也必然不容小觑,可凶手就是完成了刺杀。

再者,谭甫仁毕竟是个战场上厮杀过的将军,具备极强的敏锐性和警惕,想要刺杀他,凶手本身也要有硬实力。

刺杀一位高级将领,其中的危险和难度不言而喻,这要求凶手不仅要具有强大的抗压能力,还要有极高的隐蔽性和行动力。

最后,更为关键的一点,也是案件侦破的一大重要线索,凶手需要对整个军区大院内部情况十分了解,且尤其对谭甫仁的别墅布局熟悉。

大院的内部布局复杂情况不用多说,我们来说一说谭将军所住别墅布局的复杂。

该别墅是一栋两层小楼,周围筑有高墙,正门前方是马路,其余三面均为空地。

别墅一进门就是一个空旷宽敞的前院,人走在其中十分显眼。

正对着大门的是会客室,左右两侧均有三个房间,用处也各有不同。

走上第二层,和一层布局相似,但不同的是,两边最靠里的两间卧室是打通的,最里间的便是谭甫仁卧室。

整个楼还有一处后院,散落着近十间房子,一个七八米长的封闭走廊与这些平房相连,此外还有一扇后门,打开直通后院。

因此综合看下来想要对谭甫仁进行刺杀,尤其是在军区大院内行动,这个难度可不是一般人能够完成的。

那么这个非同一般的凶手究竟是谁?他到底是怎么做的?

二、案件扑朔迷离,最终真相大白

专案调查组组建完毕后,立马前往军区大院进行现场勘查。可这一插就是几年,直到七年后案件才算告落。

其中究竟有什么“疑难杂症”?

首先就是线索缺失。

令人唏嘘的是,说着安保力量强大,但实际情况来看,一出事情,所有潜在的问题就都显露出来。

整栋别墅住有八人,除两位死者外,炊事员吴小红在听到枪响后没敢出屋,警卫员听到枪声后躲到厕所,门口的哨兵在调查人员来到时还在睡觉。

只有死者王里岩的表妹王文莹出了屋,见到了凶手,为整个案件的调查提供了一些线索。

但可惜的是,当时天色昏暗,情况危急,她只来得及看清对方身上的一些特征。

大高个,身材圆胖,穿着军装,声音沙哑,年纪大概在三十到四十之间。

可这样的人多了去,而且杀人后必定想方设法掩人耳目,那更如大海捞针。

二是查案工作出现诸多纰漏。

当时的查案条件,相较于现今而言较为有限,因此所面临的困难自然也就更多一些。

比如现场的指纹提取和比对,在事发两年后再次对现场进行勘察时,办案人员才从中提取到百枚指纹。

但因为指纹库不完善,也无法直接找到犯罪嫌疑人。

加上破案人员经验不足,一些小细节经常被忽略,工作做起来也没能落实。

比如那时,宣传部宿舍大铁门附近住着一个保姆,她前来找到调查组,提供了一个重要细节:当天夜间听到过类似有人翻越铁门的声响。

但因为她所说的地方离别墅很远,而且也说是疑似,这个线索就并没有立即引起办案人员的重视。

当时枪支作为查案的重要线索,负责查枪工作的景儒林要求军区内外全面彻查枪支、子弹,并做好记录。

尤其是凶手所使用的枪支为59式步枪,这种枪只有少部分人员和部门才有装备,查起来也不算麻烦。

但保卫部却没能认真执行这项工作,直到清查枪支的第九天,有人申请使用枪支,这才发现柜子中少了两支59式步枪。

当时的负责人袁孔祥害怕担责,选择撒谎说是借给某个复员的老乡用来打鸟,但后来良心不安进行翻供,却没能引起景儒林的重视。

之后抓获嫌疑人,在证人指认时,又有人出了纰漏。

当时,一个13岁的小女孩马苏红称自己当天见过一个奇怪的人,和王文莹描述的人一模一样。

于是,专案组负责人陈汉中决定带她去指认,但是他没能在自己约定好的时间将其带到指定位置,导致马苏红与犯罪嫌疑人王自正刚好碰面。

王自正一见到小女孩便知道自己可能已经暴露,在接下来的谈话中就表现得十分谨慎,滴水不漏。

但他的内心其实早都慌乱不已,当除夕夜办案人员准备前来找王自正提取指纹时,他煎熬了几天的心,让他做出了暴露自己的行为。

最后得知无法逃脱的他,在逃跑过程中自毙身亡。

那么整件事的来龙去脉究竟是怎样的?他为什么行凶?如何行得凶?又是怎样暴露的?

三、心怀不轨,暗夜潜行杀机毕现

王自正是富农出身,1947年为了报被镇压之仇,加入堂兄的还乡团,并制造“武拐事件”。

后来国民党军溃败,他掩藏身份混入我军,编改经历,骗取信任,很快入了党,成了干部,调入昆明军区,1970年被提为保卫科副科长。

结果清算时,他被自己老乡举报,几次写检举信揭发,最后在王必成和谭甫仁的批准下被隔离审查。

他也是因此记恨上谭甫仁,策划出这次刺杀行动。

可是他不是正在隔离审查吗?它是如何从审查室逃出来的呢?

这就要说到当时的警卫换岗漏洞,他们换岗是由上一批人去往宿舍叫下一批人对接,这中间就给了王自正逃跑的时机。

那他又是如何通过层层审查,进入到军区大院最中心的呢?

这是因为他对军区大院的情况十分熟悉,包括审查身份和各处布局。

他做保卫科副科长的经验,让他知道岗哨在审验身份时并不会逐人查看,只要穿上军装,大概率会直接放行。

因此在逃出去之前,他就已经为自己准备好了一套军装,结果也正如他设想的那样,很顺利便进入大院。

而关于他翻进别墅刺杀的过程,根据结案报告中显示,别墅东墙南处有细微的攀登摩擦痕迹。

可以推测出王自正根据自己记忆中别墅的布局,选择东南西北中较为隐蔽的东侧围墙作为入口。

且东墙南头有一处池塘,花草树木较多,利于隐蔽身形。

于是,他翻墙进入后,沿着池塘行走,通过厨房的窗户翻进后院。

又从后院杂物间寻得一把旧椅子,借着高度爬进一楼靠近楼梯的卫生间,然后悄无声息地到达二楼。

而从墙边一个纸盒上的鞋印可以推测出,该嫌疑人脚穿的是一双解放鞋,并且根据鞋印大小、痕迹轻重,推断出嫌疑人的身高、体态和年龄,与王文莹、马苏红所描述的一致。

那马苏红又是为什么见过王自正呢?

这是因为王自正其实并不知道谭甫仁住在何处,他进入大院后先是来到自己知道一些底细的马富雷家。

进门的动作惊醒了其女儿马苏红,谨慎之下他先是询问了陈汉中的家在哪,得到位置后又敲响陈的家门,从其妻子处得知了谭甫仁的住所。

而后凭借上文所说的操作进入谭甫仁家中,将其与妻子残忍杀害。

在与马苏红见面之后,王自正毕竟杀了人,内心一直惴惴不安,知道自己很可能已经暴露,更是心虚不已。

调查组本想趁着夜间其睡觉时,偷偷提取他的指纹,以防遭到强烈反抗。

不承想,惶恐不安的王自正十分警觉,甚至睡觉都是和衣而睡,见人进来,迅速掏出藏在床铺底下的59式手枪打伤前来之人,并试图逃跑。

可调查人员怎么可能让他真的逃跑,在猛烈的追击下,王自正慌不择路跑到一面围墙,眼见已经走投无路,便举枪自杀了。

在他死后,技术人员经过指纹、枪支和搜出来的解放鞋对比,加上各种相关证据的比对,最终确认王自正就是杀害谭甫仁夫妇的真凶。

四、结语

事后,办案人员又前往王自正家中,对其妻子进行询问,查明是否有共犯行为。

结果发现,王自正在被隔离审查阶段曾多次回家,与妻子李素民同床共枕,可见他早已是翻出隔离室的惯犯。

并且根据李素民的供词,王自正还曾试图将作案枪支交予她保管,但因为害怕,她最终拒绝了这一要求。

但她显然知道丈夫的计划,并做好了跑路的准备:将钱缝在衣服上,随时可以跑路。

可惜这次调查组的行动很快。

案件终于告破,但这次恶性事件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却还需要解决。

之后,不仅整个昆明军区,全国都在进行各方面的整顿,上到领导班子,下到炊事员,血的教训给所有人都敲响了警钟。

-END-

【文|竹溪】

【编辑|长庚】

0 阅读:4

同巍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