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市场策略:业绩驱动,高低切换】20250317

若翠看见 2025-03-17 18:46:51

一、市场表现

1、指数强势突破,量价齐升

上周(3月10-14日),A股三大指数放量大涨,展现出强劲的上涨态势。3月14日,上证指数报3419.56点,涨幅1.81%,成交额7500亿元;深证成指报10978.3点,涨幅2.26%,成交额1.042万亿元 。

从技术层面来看,大盘四阳一阴,稳步运行在趋势线上方,此次突破3400点是多方力量的一次集中爆发,且伴随着成交量的显著放大,显示出市场做多意愿强烈,突破的有效性得到一定程度的确认。

2、资金流向

从资金流向来看,主力资金大幅流入大金融、大消费等权重板块。3月14日,沪深A股主力资金流入前十的股票中,东方财富净流入28.47亿元、五粮液净流入18.7亿元、贵州茅台净流入13.56亿元、中国平安净流入9.66亿元 。这表明资金正在向业绩稳定、估值相对合理的核心资产聚集。与此同时,前期热门的科技板块资金出现一定程度的流出,科技板块(包含机器人)的关注度从上周的62%下降至42% ,显示市场资金在进行高低切换,从前期涨幅较大的科技板块流向相对滞涨的板块。

二、行业表现

1、大消费与大金融共舞

大消费和大金融板块成为今日市场的领涨力量。在大消费领域,食品饮料、商贸零售等行业涨幅居前。五粮液大涨6.35%,贵州茅台上涨5.87%,反映出消费板块在业绩确定性和防御性方面的优势受到资金青睐。随着消费重磅利好政策的催化以及消费场景的不断恢复,消费板块有望延续上涨趋势。

大金融板块中,券商、银行、保险集体上涨。中国银河涨幅6.43%,东方财富上涨4.63%,中国平安涨幅4.56% 。券商股行情持续升温,显示出在A股和港股市场高活跃度背景下,资金对作为“市场风向标”的券商板块的关注。银行板块在低估值环境下,受益于稳定的政策环境和改善的信用风险预期,具备较高的配置价值。

2、科技板块分化

科技板块整体出现分化,前期涨幅过大的部分科技股面临调整压力。不过,科技股产业趋势依然确立,投资机会依然显著。其中,AI+应用、消费电子、人形机器人等细分领域仍受到市场关注。例如,尽管科技板块整体资金流出,但一些AI应用相关的个股依然表现活跃,显示出市场对科技成长的长期看好。

3、传统产业与周期板块表现

传统产业中的电源设备、珠宝首饰等板块表现亮眼,反映出市场对这些行业未来发展的信心。周期板块方面,有色金属、钢铁等行业在全球经济复苏预期和供给端变化的影响下,也有一定的表现机会。例如,在全球市场上,战略金属迎来涨价潮,锑、铋、钴等小金属持续大涨,其中锑价更是连创历史新高,带动相关有色金属板块有所表现 。

三、宏观经济

1、美国经济衰退预期与中国资产关系

川普的理想“政策三部曲”(加征关税——削减政府支出、国内大规模减税(财政法案)——持续降息刺激私营部门投资)进度加快,美国在年中发生衰退的概率明显提升。截至3月6日,亚特兰大联储对2025年第一季度美国实际GDP增长率(季调后)的最新估计值为-2.4%,而该数据在2月26日为 +2.3% ,进入3月之后出现了非常明显的下滑。

美国衰退预期交易对中国资产影响有限,2022年以来的5次行情有4次产生了“东升西落”的叙事,即美国衰退预期交易时中国资产往往走出独立行情。但当美国真的陷入衰退区间时,至少2000年以来的几次衰退当中中国资产都出现了较大回撤。

美国近期的衰退预期交易在一定程度上提前消化了估值,预计下跌斜率在未来1-2个月内会逐步放缓,延长了中国资产春季躁动的窗口期。但如果今年6-8月美国衰退预期交易转变成真实的衰退交易,美债和美元作为安全资产都会不可避免地阶段性走强,对全球风险资产带来挑战,这也是中国资产在春季躁动后面临的年内最大一次挑战。不过,届时中国提振内需的政策可能进一步加码,若美国推动国内减税,同时美联储加快降息,可能实现2021年以来中美经济和政策周期首次同步,在这种情况下,A股和港股的核心资产均明显跑赢万得全A。

2、国内经济政策与市场影响

国内方面,决策层积极扭转经济形势与支持资本市场,逆周期调控政策持续加码,财政发力与货币宽松形成支撑,资本市场改革深化成为焦点。政策预期升温,重点关注科技创新、消费提振、绿色经济等领域的具体措施落地。央行维持适度宽松基调,叠加美联储降息预期,外资回流或为市场提供增量资金支持。后续随着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的落地显效,有望推动本轮牛市从科技结构行情向普涨演绎,受益消费政策的大消费和涨价相关的资源品板块均有机会。

四、市场趋势

1、高切低行情演绎及后续趋势近期市场完成了高切低的行情演绎,资金从前期涨幅较大的高位板块流向相对低位的板块。这一过程中,顺周期品种受到资金青睐,表明投资者心态正在从熊市向牛市过渡。从行业表现来看,TMT、机械、汽车等主题板块超额下跌,而食品饮料、商贸零售等大消费板块涨幅较大。展望后续,预计内外资回流港股的趋势会放缓,港股明显跑赢A股的状况将告一段落。一方面,外资回流港股可能因港股核心龙头与美股龙头估值快速趋近而受阻。如截至3月14日,美股科技七巨头剔除特斯拉后的平均动态P/E为26.2倍,港股科技四巨头(阿里、腾讯、小米、美团)的平均动态P/E为29.3倍 ,年初时两者分别为29.1倍和21.9倍,港股估值洼地优势有所削弱。另一方面,具备港股权限的主动型公募对港股的欠配程度明显缩窄,春节后国内主动权益基金迅速提升港股仓位,主动型基金相对港股的落后差距明显缩小,后续增配空间有限。

2、业绩驱动与核心资产机会随着年报季的到来,市场将回归业绩驱动。A股核心资产在长期题材股占优的市场风格后,其改善并未被市场充分认知和定价。以“A股新核心资产30”为例,其以整体法计算的ROE - TTM相较全A非金融板块ROE的差异从2022年初的3.8个百分点持续扩大至6.8个百分点;净利润增速已经连续2个季度好转,而非金融板块整体净利润增速还在下行,二者的差异扩大到27.3个百分点 。

此外,茅指数、宁组合成分股为代表的传统核心资产,超过一半的公司都在好转。预计市场对资金接力驱动的纯主题板块热度会降温,当前盈利改善尚未被市场充分认知的核心资产将迎来更好的机会。但核心资产要重新演绎成系统性的风格,还需不断的政策加码和落地,且离不开长线外资的回流来参与定价。

五、投资机会

1、科技与高端制造领域

科技和高端制造领域依然是长期投资的重点方向。建议关注国产算力、端侧AI、锂电、军工、港股互联网和港股创新药等细分领域。在AI产业链中,优先关注具备业绩确定性的上游硬件(如光模块、PCB、液冷服务器、GPU、光纤光缆 ),以及部分业绩有望改善的中下游环节,如金融科技、AIAgent、智能家居(消费)、无人机(低空)、无人驾驶(智驾)等。随着科技大厂进展加速,中期维度继续看好科技主线。

2、消费领域

昨日正式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消费在2025年有望成为AI+之外的第二主线。主要原因包括:1月-2月出口增速明显下滑,2025年出口预期承压,提振消费的重要性提升;2025年政府预算广义财政支出增速明显提升,有望提升消费增速;年报及一季报季将确认自由现金流向上拐点,消费领域改善幅度大,自由现金流收益率最高;2024年沪深300消费估值再度回落到20倍左右,估值性价比较高;外资对中国资产的偏好可能从科技股逐渐扩散到消费领域。具体行业上,关注线下新零售、家电、消费电子、社会服务、商贸零售等,以及二胎三胎等主题性机会。

3、其他领域

从一季报潜在超预期的视角来看,建议关注风电零部件、工程机械、汽车电子、眼科药店、服务性消费等细分环节。此外,关注有色、建材、地产等顺周期行业,以及金融板块的估值修复机会。在主题投资方面,关注深海科技、人口战略(如母婴消费、辅助生殖、托育服务等)、AI智能体、自主可控等主题。

六、投资策略

1、短期策略

1)关注市场回调风险:尽管今日市场强势突破,但短期需警惕获利盘回吐以及周末政策预期未兑现带来的回调风险。如果周末降息降准等利好预期未落地,部分因预期入场的资金可能会撤退,导致市场先抑后扬。投资者可适当控制仓位,避免追高。

2)把握板块轮动机会:继续关注大消费和大金融板块的低吸机会,同时对于科技板块,可在回调中寻找优质个股。大消费板块立足业绩,具有较高的确定性;大金融板块作为市场的稳定器,在市场活跃时有望持续受益;科技板块则关注AI + 应用、消费电子等人形机器人等细分领域的“高切低”机会。

2、长期策略

1)布局核心资产:从长期来看,A股核心资产具备较好的投资价值。无论是传统的消费、金融核心资产,还是科技领域的优质龙头企业,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企业盈利能力的提升,有望实现长期稳健增长。投资者可通过长期持有优质核心资产,分享经济发展的红利 。

2)关注政策导向:紧密跟踪国家政策导向,布局科技创新、消费升级、绿色经济等领域。政策支持的行业往往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和投资机会,例如在科技创新领域,关注国产算力、端侧AI等方向;在消费升级领域,关注新零售、服务性消费等新业态 。

(免责声明:以上部分内容、数据、信息来源于网络,由本人收藏汇总、编辑整理。其相关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交流参考使用,不构成市场投资买卖操作依据。据此操作,盈亏自负,风险自担。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0 阅读:0

若翠看见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