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据长安街知事报道,当日,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主持例行记者会,会上,当《法新社》记者问了关于“长江和记集团出售海外港口”一事,虽然郭嘉昆没有给出答,而且建议“向有关的主管部门去询问”,但话锋一转又说道:
“中方一贯坚决反对利用经济胁迫、霸道霸凌,侵犯损害他国的正当权益的相关行为。”
而且他在说这句话,前面加了“特别强调”几个字。所以,这话算不算是一种敲打呢?
我觉得,绝对是,不只是敲打美方,更是在敲打李嘉诚,毕竟李嘉诚是这笔交易中的重要角色。

3月初,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和记实业突然宣布,拟以22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600亿元)的价格,将全球43个港口资产,打包出售给美国贝莱德财团。这些港口分布在23个国家,包括巴拿马运河咽喉要道——巴尔博亚港和克里斯托瓦尔港,后者承担全球6%的海运贸易量,战略地位举足轻重。所以,这笔看似普通的商业交易,却因牵涉中美地缘博弈、国家战略安全等问题,因此就迅速演变为一场舆论风暴。
说实话,这笔交易我看着都着急,难道李嘉诚就没有这种“觉悟”吗?
在商言商没有问题,但当这笔买卖涉及到国家利益的时候,就不仅仅是一笔生意了,因此,针对此事,我外交部也是多次表态,当然了,虽然是表示“反对经济胁迫”,但未直接介入调查。
自3月18日起,外交部发言人毛宁、郭嘉昆连续在例行记者会上回应此事,也说明,虽然未直接介入,但确实是非常重视此事。就比如开头我说的,3月27日郭嘉昆在例行记者会上所强调的,尽管未证实是否对交易展开调查,但这一原则性表态,被外界解读为对美方潜在干预的警告。

值得注意的是,中方在巴拿马运河问题上的立场一贯明确:支持巴拿马维护主权,同时坚决反对任何国家借港口控制权,来打压中国航运利益。若美方通过该交易对途经运河的中国船只加收费用,或限制通行,将直接冲击“一带一路”倡议在拉美的布局。
毕竟李嘉诚是港商,所以该笔交易一报道出来后,香港方面的媒体舆论是格外重视,“爱国还是逐利”的质问让读者叹为观止,大呼过瘾。
香港《大公报》甚至是连发三篇社评,质问李嘉诚“是否还记得自己是中国人”。文章尖锐指出,伟大的企业家应是“热诚傲骨的爱国者”,而非“冷血投机的逐利者”,并警告若与美国霸权共舞,恐将“背上历史骂名”。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更在社交媒体直言,信奉“商人无祖国”是谬论,企业决策需兼顾国家利益。

3月21日,大公报发文截图
面对舆论压力,长江和记集团选择“冷处理”,但市场反应却不容乐观。交易消息公布后,长和股价一度暴涨35%,但随后因舆论发酵,3月18日午盘突然跳水,市值蒸发逾78亿港元。但虽然如此,李嘉诚似乎没有想改变想法、终止该交易的念头。
难不成真想一条道走到黑?
其实,针对该笔交易不是我们小心眼儿,是该笔交易确实有潜在的威胁,且涉及到国家利益。
要知道,巴拿马运河是中国与拉美贸易的关键通道,中国21%的货运量经此通行。若美国财团控制港口,可能通过差别化收费、优先通行权等手段,抬高中国企业的航运成本,甚至配合特朗普政府所谓“软封锁”策略,削弱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竞争力。还有一旦被美财团控制,港口那涉及到中国船只的一些信息资料,必定会被美方所掌控。

还有,有美媒披露,特朗普政府曾施压巴拿马退出“一带一路”,此次交易,被视为美方“控制全球10.4%集装箱吞吐量”战略的一环。总统特朗普先前甚至扬言,“必要时动用军队重新掌控运河”,可见,美国政府是多想掌控该港口,而以特朗普政府对华态度,一旦掌控该港口,大家觉得其下手会轻吗???
所以,我们怎能不重视该笔交易呢?
因此,就如标题说的那样,李嘉诚还不回头吗?
因此,除外交部外,国务院港澳办转载《大公报》评论,香港特首李家超也表态要求美方“提供公平环境”,并强调交易须符合法律法规。分析认为,若长和执意推进交易,不排除主管部门以反垄断、国家安全等理由介入审查。
到那时,还有李嘉诚好果子吃吗?
所以,该笔交易还没有正式完成,李嘉诚的商业帝国还有悬崖勒马的机会,如果还想孤注一掷,只看重利益,而忽视了国家利益,那可不仅仅是在民意上会遭到谴责的问题了,在历史上也会留下骂名的。
您说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