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鼓楼,这座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建筑,在古代并非如今日这般静谧无声,仅作为一处风景名胜供人游览。它曾是昼夜不息的报时中心,与钟楼遥相呼应,鼓声与钟声交织在一起,回荡在方圆十几里的上空,为百姓、巡逻的士兵以及过往的商人提供着精确的时间指引。
大同鼓楼的鼓声独具特色,每当它响起时,总会发出一种深沉而有力的“汪隆——汪隆——”声,这背后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明正德年间,大同城大西街九楼巷口,有一个名叫王隆的地头蛇。此人横行霸道,欺压百姓,无恶不作,使得当地百姓对他闻风丧胆,只要他在街上一出现,家家户户便紧闭大门,不敢发出一丝声响。
王隆不仅欺压百姓,还有一个令人发指的特殊爱好——吃“汤退驴”。他命人将刚生下不到半年的小毛驴用干木柴团团围住,中间放置一担五香咸盐水。当干木柴被点燃后,小毛驴因口燥难忍而拼命喝水,越喝越渴,直至被活活烤死。这时,驴肉内外熟透,五香咸嫩,味道鲜美,但这一过程的残忍程度却令人发指。王隆的这一行为导致百姓怨声载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正德皇帝在一次微服私访中来到了大同,对当地的名妓“佛也爱”一见钟情。然而,“佛也爱”却是王隆的情人。当正德皇帝与“佛也爱”打得火热时,王隆突然闯入,看到正德皇帝后大怒,对他拳打脚踢。正德皇帝哪里是王隆的对手,只能仓皇逃跑。
回到旅店后,正德皇帝回想起刚才的遭遇,心中怒火中烧。他派大臣江彬去私访王隆的底细。江彬经过一番调查后,将王隆的恶行一一上报给正德皇帝。正德皇帝发誓要铲除这个恶霸,以解心头之恨。但他又担心自己为一个妓女与王隆争风吃醋会损害皇家的颜面。
后来,江彬向正德皇帝提到王隆爱吃“汤退驴”的恶习。正德皇帝听后大喜,迅速草拟了一道圣旨:“逆贼王隆涂炭生灵,食‘汤退驴’,天理难容。抽筋剥皮,镇压鼓楼之下,遗臭万年,以警后人。”江彬奉旨行事,成功活捉王隆,并在市曹将其斩首示众。随后,他们将王隆的人皮剥下,作为对其恶行的惩罚和警示,将其镇压在鼓楼之下。
从此,大同鼓楼的鼓声便多了一份深沉与力量,仿佛在诉说着这段历史的故事。每当鼓声响起时,人们都会想起那个曾经横行霸道、最终落得悲惨下场的王隆,以及正德皇帝为民除害、维护正义的壮举。
在鼓楼之上,更鼓得以修补完善,其声遂变为深沉而悠长的“汪隆——汪隆—”,这不仅是鼓声的回响,更寓意着王隆将遭受永恒的惩戒,仿佛他的命运被锁定在这不断重复的节奏之中,象征着“王隆永世挨打”的诅咒。为了彰显这一惩戒的严厉与深远,人们特意将王隆的骨架以四根粗壮的铁链悬吊于鼓楼之下的幽暗洞窟,使其置身于无尽的黑暗与屈辱之中,意在警示后人,王隆将遭受“千人踩,万人踏”的待遇,从此永世无法翻身,其恶行将永远被世人铭记并唾弃。
不仅如此,为了彻底抹去王隆在世间的痕迹,并让其恶名遗臭万年,朝廷还下令将其府邸掘地一丈,深挖其根,而后在此修筑起一间简陋的茅房。这一举措不仅是对王隆生前奢华生活的极大讽刺,更是对其恶行的深刻谴责,让其在死后仍无法逃脱世人的唾骂与遗忘。
正德皇帝在谈及此事时,表面上以“汤退驴”为借口,实则背后隐藏着更为深远的考量——“佛也爱”。然而,对于大同的百姓而言,他们更关心的是王隆的恶行终于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为民间除去了一大害。至于皇帝口中的“汤退驴”与“佛也爱”,对于饱受王隆欺压的老百姓来说,不过是些无关紧要的言辞罢了。他们心中所念,唯有那份来之不易的安宁与正义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