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浙江省除了浙大之外的拿得出手的大学,杭大,浙农,浙医都被浙大合并了。
在浙大合并前,浙大是985,其它三所是211。
当时杭州大学号称是中国最好的省属大学,现在这个称号是苏州大学了。
省内其他高校的断层,就是浙大成为TOP3有力竞争者的代价啊。
你瞧瞧隔壁的南京,仅拆分而不合并,确实造就了高教第三城的辉煌。
然而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南京大学的经费还不到浙江大学的三分之一。
即便加上东南大学的经费,也仅为浙大的一半。
结果呢?南京大学沦为了华五垫底。

当年浙江大学合并其他三所院校时,其实杭州大学本无需并入。
毕竟杭大以文理科为主,与浙大合并后发展起来会十分容易。
当年的最佳方案应当是:浙大 + 农大 + 医大,杭大 + 杭电 + 丝工。
浙大、农大、医大的组合没有问题,毕竟如今浙大被调侃成“浙江农业大学”便是佐证。
而杭大、杭电、丝工的组合,当年杭大已和杭电联合申请博士点,且杭电能够弥补杭大的理工科短板。
至于丝工,即丝绸工学院,也就是如今的浙江理工大学。
它的处境颇为尴尬,工科被工大压制,文科又被工商压着。
倒不如当年并入杭大,将最强的纺织专业拿出来。
如此一来,浙江便既能拥有一所 985 高校,又有一所 211 高校,岂不美哉?
当前全国高校的格局,是由985/211工程所决定的。
双一流目前的社会认可度尚且不高,还难以改变92工程奠定的原有格局。
浙江省当前呈现高校“一超多弱”的局面,这当然也是源于92工程时期的一系列举措所导致的。

彼时浙江的高校中,省属高校实力较强,部属高校除了浙大之外都相对较弱,而后几所潜在的省属211高校又被并入浙大。
部属高校因在部里排名靠后而无法拿到部里的92名额,于是便形成了当下浙江高等教育的这种局面。
211工程于90年代初开始规划和筹备,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后正式启动,其意义在于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大约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以及一批重点学科。
具体实施过程中,是给每个省份及部分国务院直属部委分配了一定的名额。
所以,与985工程不同的是,211工程是分部属和省属的。
当时在浙江省,部属的浙江大学和省属的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进入了211高校的建设序列。
但随后国家开启高校合并共建改革,浙大四校合一成为这一改革的样板,杭大和浙农的211建设进程就此中断。
随着四校合一的完成,浙江也失去了省属211的名额。
浙江的部属高校除了浙大都偏弱,无法获取部委的211名额,并且在后续改革中,这些较弱的部属高校全部划为省属。
比如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当时属于原电子工业部,电子工业部作为强势大部门有两个211名额,而杭电排名第三,无缘92。

浙江理工大学,原名浙江丝绸工学院,当时隶属于原纺织部,纺织部仅有一个211名额,给了当时部里排名第一的中国纺织大学,也就是如今的东华大学。
还有苏州丝绸工学院,通过并入苏州大学也成为了211。
中国美术学院当时属于原文化部,文化部只有一个211名额,给了中央音乐学院。
浙江工商大学,原名杭州商学院,当时属于原商业部,从某种意义上说,浙工商算是浙江高校里距离部属211最近的高校,因其当时在商业部里排名第一,只可惜商业部实力太弱,一个211名额都没有,倘若浙工商能争取到一个名额,就有可能成为211了。
中国计量大学,原名中国计量学院,当时隶属于原国家计量总局,这个学校以“中国”冠名,名头较大,但国家计量总局地位稍低,不是国务院直属机构,如今它只是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下的一个司局,所以也没有获得211名额。

尽管如此,杭州还是有不少好大学的。
比如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无论录取分数线和就业,都超过大部分211大学。
比如浙江工业大学,排名超过某些211大学。
比如中国计量大学,行业翘楚。
比如宁波大学,双一流院校。
比如温州大学,浙江师范大学,都是挺热门的学校。
只是总感觉差了点意思,没有帽子啊!
各位对此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