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年间,有一个叫做苏曼殊的和尚,他能诗善画,精通汉、日、英、梵等多种语言,文化水平极高,在诗歌和小说领域都做出来巨大的贡献。尤其是的时候诗歌,其风格独树一帜,在当时具有着较大的影响。
然而如果仅仅只是一个诗做得好,才华高的和尚那么完全算不上是奇葩的。他之所以会这般知名,还在于其起伏不定的情绪,时而豪情壮志,时而放荡不羁,身为一个和尚他酒色一点都不会避讳,而且还时不时地透露出了他对于革命工作的热情。
苏曼殊的父亲是广州茶商,他的母亲则是日本人,出生于日本横滨的他却展现出了对于日本人的厌恶之情,在日本侨居多年不肯说一句日语。如有必要,宁愿去找人翻译,也不愿意自己开口说。
苏曼殊性情十分的洒脱,不会把自己和别人做出一个明显的分界线,即便自己身无分文,也坚决不想要向友人开口借钱。就算有人慷慨地借给他钱,他也从不道谢,日后也不会想要把钱还给人家。
他常常会做出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情来,比如在自己很穷的情况下,依旧愿意把钱给一些可怜的乞丐,还宁愿饿着肚子也要去买像车这样的非必需品。而他所做这些事情的理由,居然只是顺从自己的想法罢了!
像苏曼殊这样放荡不羁的人,怎么回去当以后规矩极多的和尚呢?事实上,他也不能称作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和尚,因为他当时只是在无意中拿到了一张死去和尚的度牒,所以才选择变名为僧,从此出入在文人之间名声大噪。
身为一个名义上的和尚,苏曼殊是一点清规戒律都不守的,肉照样吃,酒照样喝,同样风流倜傥的她很喜欢歌妓舞女,花在妓女身上的钱可比花在看书上的钱要多了。
然而就是这样的他居然是辛亥革命运动时期,最先觉悟的知识分子之一。他早年就曾经参加过一个反清的知识分子,并与孙中山先生有着密切的联系。
苏曼殊以这种半僧半俗的形象,参加了诸多的革命运动,使得其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结局也是令人唏嘘不已的,由于暴食一些不健康食物,而导致肠胃顶不住,又不肯听从医生的劝告,直接早早地挂点了,年仅3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