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高擅利擅害,与陛下无异。昔田常相齐简公,窃其恩威,下得百姓,上得群臣,卒弑简公而取齐国,此天下所明知也。
故事:今天读了一个很长的一则故事,其实从昨天就读这则故事,因为是文言文,所以读得慢了一些。故事其实耳熟能详,就是赵高指鹿为马的故事,我们或许都知道,也在电视剧题材中看到过这样的故事。故事虽然是相同的,但是史料记载的故事会和影视题材有出入,特别是文言文的故事,一个字理解不透,就差了意思。就像前面所说的故事,有很多与我们理解的不一样。
比如赵括《纸上谈兵》,社会上流传的是赵括只会理论,不懂实践而且还夸夸其谈。其实史料并不是这么记载的,史料说的是赵括喜欢读兵书,而且有自己的见解,只是上面有他父亲领兵带队,根本没有他参与战争的机会,他没有实践机会,咱怎么能怨他不懂实践呢?所以,赵高指鹿为马的故事,我细细的读了一遍又一遍,从秦始皇去世,秘不发丧开始读,直读到赵高的死,我才发现,赵高的专权,罪不能全按在赵高身上。
丞相李斯曾经劝过秦二世胡亥,书中原文是:“高擅利擅害,与陛下无异。昔田常相齐简公,窃其恩威,下得百姓,上得群臣,卒弑简公而取齐国,此天下所明知也。”也就是说李斯劝过秦二世胡亥,不要给赵高太大的权利,现在赵高什么都能替你做主,甚至渐渐地凡事不用禀报您了,这样他跟您的权利是一样的,你忘了齐简公时期的田常了?权力越来越大,下得百姓拥戴,上得群臣臣服,最后把齐简公给杀了。
李斯因为赵高专权的问题,是劝过秦二世的。但是秦二世不听,他认为赵高是个宦官,一个被阉割的人掀不起什么风浪,结果赵高不仅逐步的实现了“指鹿为马”,甚至亲自联合自己的女婿咸阳令阎乐、弟弟赵成,准备杀了秦二世。最终是赵高的女婿阎乐逼迫秦二世自杀,一代君王以平民百姓的规格安葬在杜县南面的宜春苑中。赵高拥立子婴为国君,子婴却迟迟不去参拜祖先,赵高是在亲自去请子婴的时候,被子婴杀害的。
心得:人凡事要有自知之明,财富与地位从不会大于自己的能力。这是我总结的一句话,就像现在的人,因为生活的苦,常常奢望一夜暴富,一夜成名,或者有个机会得坐高位,我只是想说,“德不配位,必有余殃”。职场是这样、财富是这样,所有的机会都是这样的。比如财富,如果我们不是凭借劳动汗水得来的财富,那么我们怎么凭借机遇得来的财富,也会怎样凭自己的本事失去它。赵高就是这样,什么指鹿为马?什么擅自专权,他就是一个宦官,所不同的就是他得了皇帝的宠信而已,甚至崇信到“与陛下无异”。但赵高的权力再大,享受的地位再高,也是在皇帝的光环之下,这不是赵高自己发出的光。不能自以为是,认为自己是发光体。否则一旦失去了宠信,就会失去一切,甚至是生命。
总结:竞争是靠个人的能力,这是公平的,也是正常的。但凭借公平竞争来实现出人头地,这很难。因为社会上总会有一些关系户能够轻而易举的爬到你的头上,虽然说努力才能赚到钱,但你总能看到有些人喝着茶,看着报纸,玩着手机就把钱赚来了。这时候我们会觉得不公平,为什么他们赚钱不必出力?他们是不是关系户?是不是走的捷径?不要猜测太多,真的没有意义,因为人生的境遇不同,人背后的关系、故事、经历都不同,或许他们之前努力了,或许他们子承父业,判断出结论毫无意义,因为我们不能模仿,只是看到的表面现象。
如果我们也投机取巧获得一些机遇和财富,那么我们怎么凭借运气得来的,我们就会怎样凭借本事失去它。赵高飞扬跋扈、为所欲为、指鹿为马,自以为是凭借自己的本事,实际上是凭借二世皇帝的宠信,一旦失去了皇帝的保护,那就是个死啊。另外,赵高专权,飞扬跋扈,把个国家搞得怨声载道,乌烟瘴气,也不能全埋怨在赵高身上,归其原因,还是秦二世过于宠信,放权太大。你是个皇帝,你凭什么不管国家,让赵高来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