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模型热”到“Agent潮”,“真风口”还是“伪命题”?

未来图灵 2025-04-18 14:13:43

2023年,AI行业的关键词从“大模型”转向了“Agent”(智能体)。无论是科技巨头、创业公司,还是政府机构,都在疯狂推进Agent相关技术。OpenAI的ChatGPTPlugins、AutoGPT、微软的Copilot、百度的“灵境”、阿里的“通义千问(Qwen-Agent)”等,各大厂商纷纷入局。据IDC(国际数据公司)研究显示,预计到2025年,全球AI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将攀升至20%以上。

但与此同时,质疑声不断,Agent概念的出现是否仅仅因为“AI讲不出新故事了”?

图片来源:摄图网

4月17日,中国企业家俱乐部发文称,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AI已从过去的感知AI、生成式AI,快速迈入AgenticAI时代。AI正在进化出端到端的自主决策和执行能力,走向核心生产环节。

AI,陷入Agent

“Manus,帮我做一份特斯拉2024年的年报分析PPT,十页左右。”

你只需对着电脑说出这样的指令,Manus便会在独立的虚拟机中,自行联网搜索特斯拉的相关数据和资料,调用办公软件,生成一份完整的PPT,并最终将PPT以文件的形式输出给你。这便是全球首款通用型AI智能体产品Manus所宣称的功能。

3月6日凌晨,国内AI团队Monica(蝴蝶效应有限公司)在国外X平台用英文发布了通用AIAgent产品Manus,瞬间引爆AI圈。先是大量关注AI技术的自媒体纷纷点赞吹爆Manus,措辞夸张,称Manus作为全球首款通用Agent已在实力层面碾压OpenAI,喊出“Manus让硅谷无眠,让ChatGPT沉默”的口号。与此同时,能够率先体验Manus的邀请码更是在闲鱼上被炒到了10万的天价。

图片来源:ManusAI于X平台发布的帖子截图

然而,距离Manus出圈还不到48小时,舆论就出现了极具戏剧性的反转。

随着热度的攀升,许多人开始质疑Manus官方演示的功能并不具有技术上的自主创新,本质上更像是将成熟技术“封装套壳”做成产品。再加上邀请码机制形成的饥饿营销,有人甚至直接将Manus的走红当成了一次精心策划的借AI热度发售虚拟币的炒作。

从“DeepSeek之后的又一个王炸”到跌入“套壳+过度营销”的舆论漩涡,Manus的口碑在短短几天之内上演了惊天大反转。时至今日,即便官方团队对饱受争议的一些问题尽力做出了澄清,但舆论风向并没有明显变化。

据未来图灵获悉,Manus出现后,相关部门一度认为其具有典型价值,迅速准备向上级部门申报。但因同期网络上对Manus技术原创性、潜在风险等质疑声不断发酵,出于审慎考虑,该部门最终撤回申报文件,暂缓将其作为典型推广。

事实上,自去年以来,各大科技公司和研究机构就在疯狂布局AIAgent领域。百度公司的李彦宏去年就曾明确表示“智能体是AI应用的最主流形态,即将迎来它的爆发点”,OpenAICEO奥特曼在去年也将智能体的重要性排在了公司发展战略的前列。

然而,Agent真的是AI落地的唯一解吗?在这股狂热的浪潮背后,AI是否已经陷入了Agent的“陷阱”?

人人都在推Agent

在AI领域,Agent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早在1995年,计算机科学家YoavShoham就提出了软件Agent的概念,指的是能够在特定环境下自主运行,以实现设定目标的软件实体。但在大模型出现之前,受限于技术水平,Agent的能力十分有限,应用范围也相对较窄。

直到2022年,OpenAI发布了ChatGPT,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AI热潮。大模型强大的语言理解和生成能力,为Agent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人们开始设想,能否让大模型驱动的Agent具备自主思考、规划和执行任务的能力,从而真正成为人们的智能助手。

2023年,AutoGPT和BabyAGI等实验性项目的出现,让人们看到了这种可能性。这些项目基于GPT-4等大模型构建,能够通过自主生成目标和计划,调用各种工具(如搜索引擎、代码执行环境等)来完成复杂的任务,如创建和管理网站、制定营销计划等。虽然这些项目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稳定性和可靠性都有待提高,但它们点燃了人们对AIAgent的热情。

一时间,科技巨头、初创公司、研究机构纷纷入局,试图在这个新兴领域抢占一席之地。OpenAI、Google、Meta、微软等科技巨头加大了在AIAgent领域的研发投入,推出了一系列相关产品和研究成果。

国内大厂同样动作频频。阿里不仅推出Qwen2.5-Max模型,其视觉Agent可自动完成查询、预订等任务,还在基础设施与数据服务层面持续深耕,在4月9日,阿里云宣布在百炼平台全面支持MCP(模型上下文协议)服务部署和调用,用户5分钟即可搭建连接MCP服务的Agent,且未来三年将投入超3800亿元用于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建设。

图片来源:阿里云

腾讯云正式发布支持MCP插件托管服务的“AI开发套件”,助力开发者5分钟搭建业务型AI Agent,字节跳动Dev Infra团队内部开发出类似Manus的智能体产品Dev Agent,集成内网知识库与多种内部工具实现多项任务。百度上线文心大模型4.5及文心大模型X1,并在MCP Server领域发力,开发者能通过百度地图MCP Server满足各类出行场景需求。此外,智谱AI的Auto GLM以“全球首个免费深度操作智能体”引发关注,第四范式则凭借数百个企业级Agent应用深入金融、制造等垂直行业领域。

中信证券的研报预测,2025年会是AI Agent的“商业爆发元年”,市场规模可能达数百亿美元。

回顾AI的发展历程,每一次重大的突破和变革,都离不开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场景的拓展。从图灵测试到深度学习,从专家系统到GPT,AI的发展始终遵循着技术驱动和需求牵引的双轮驱动模式。对于AI来说,重要的不是追逐某个热门概念,而是持续投入研发,推动技术的创新和突破,同时深入挖掘用户的需求,拓展AI的应用场景。

Agent或许是AI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但绝不是唯一的方向。在这个充满无限可能的领域,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创新的精神,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讲述更多精彩的故事。

Agent走向Agentic

随着技术演进,Agent概念也在不断向AgenticAI演变。

2024年3月26日,吴恩达只教授在红杉资本(SequoiaCapital)的人工智能峰会(AIAscent)上发表了一次主题为《AgenticReasoning》的演讲中率先提及AgenticAI。

相较于传统Agent,AgenticAI不再是被动接受指令的角色,而是被赋予主动思考、规划和执行任务的能力,更像能自主决策的智能体。传统的大型语言模型交互,多为用户输入指令,模型输出结果,属于“非代理型工作流程”,在处理复杂任务时缺乏迭代优化空间。而AgenticAI借助“代理型工作流程”,将复杂任务拆解为多个步骤,通过循环迭代逐步优化结果,与人类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更为接近。

图片来源:硅基科技

OpenAI白皮书着重强调了AgenticAI的“Agenticness”,即系统所具备的智能性,使其能够在复杂环境中灵活适应,朝着长远目标稳步迈进。这意味着AgenticAI已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数据处理工具,它更像是人类在智能领域的得力伙伴,能够像人类一样进行推理、学习,并不断优化自身行为。

AgenticAI不仅是数据处理工具,更是智能伙伴,能像人类一样推理、学习并优化行为。在客户服务、流程管理等领域,它展现出卓越效率与灵活性,自主处理客户需求,优化服务体验。其核心理念在于赋予机器代理权,使其能主动规划、预测并决策,成为业务运营中的得力助手。AgenticAI标志着AI从辅助工具向自主管理者的转变。

正如计算机科学家艾伦・凯所言,“预测未来的最好方式就是创造它”。在AI从Agent迈向Agentic AI的技术演进中,我们正见证着这句箴言的实践。

技术的演进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Agent与Agentic AI更像是AI发展图谱中的重要坐标,而非终极答案。

0 阅读:1

未来图灵

简介:智能共创,共建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