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iverless!”Uber司机指着前方一辆飞驰而过的Waymo无人驾驶出租车说道,这在旧金山市几乎无人不知。今年1月,未来图灵编辑在美国旧金山观察发现,Waymo无人驾驶出租车在街头非常常见,当地人对此司空见惯,搭乘者更是比比皆是。
从特斯拉FSD(完全自动驾驶)在全球范围加速布局,Waymo于美国实现规模化运营,再到中国车企踊跃发起的“智驾平权”行动,自动驾驶技术早已不再局限于实验室的范畴,已然走进了现实的大街小巷。
汽车产业从“传统燃油车”向“电动化”的转型仍在持续推进,而“AI定义汽车”的浪潮却已汹涌来袭。
值此之际,我们不禁要问,自动驾驶汽车究竟是什么?
无人驾驶技术指的是车辆能够以全自动模式持续执行部分乃至全部动态驾驶任务。其借助多种车载传感器(诸如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GPS、惯性传感器等),识别车辆所处的周边环境与状态,依据获取的环境信息(像道路信息、交通信息、车辆位置以及障碍物信息等)自主展开分析与判断,进而自主操控车辆运行,最终达成无人驾驶。
美国汽车工业学会(SocietyofAutomotiveEngineers)把自动驾驶从0级(完全手动驾驶)到5级(完全自动驾驶)划分为6个等级。
图片来源:Synopsys
3月27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李邵华在2025商用车产业发展会议上表示,智能网联发展已从功能叠加向生态重构转型。“目前,L2级辅助驾驶已大规模商业化,L3、L4级自动驾驶也在特定场景开始测试应用,预计2025年L4级技术将进入市场。”李邵华称。
那么,距离理想中的L5(完全自动驾驶)级还有多远呢?
从源头看,无人驾驶距离终局还有多远?2013年,百度正式踏入自动驾驶布局的征程。彼时,谷歌已于2009年先行开启自动驾驶测试,成为行业的开拓者。尽管百度的起步稍晚于谷歌,但在国内自动驾驶领域,其堪称率先行动的企业。百度之所以有底气扛起国内自动驾驶研发的大旗,关键因素在于它掌握着自动驾驶的核心根基——地图产品。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百度地图起初不过是百度旗下一个不太起眼的小产品,然而在李彦宏大力推动的战略转型下,迅速升级为战略级产品,不断拓展业务版图。根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13上半年中国手机地图市场研究报告》,当年百度地图的市场份额高达35.5%,稳稳占据首位,大幅超过高德的26.7%以及谷歌地图的24.9%。直至2021年,百度在高精地图市场的份额依旧维持在32.7%,持续位列行业第一。
据悉,百度地图,特别是百度高精地图,在辅助驾驶、无人驾驶以及智慧交通等诸多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已经商业化的辅助驾驶,极为依赖能够帮助车辆精确识别道路信息的高精地图。自主泊车技术的研究同样以高精地图为基础。在无人驾驶方面,百度高精地图能够让车辆实现厘米级精度的自我定位,从而更出色地规划行车路线,做出准确、适宜的驾驶决策。正因如此,百度借助地图方面的优势切入自动驾驶研发领域,显得水到渠成。当年,百度自动驾驶的高精度地图、定位、感知、智能决策与控制这四大核心技术模块,均来源于百度地图。
自布局自动驾驶以来,百度便在研发道路上持续深耕。2015年,百度设立自动驾驶事业部(L4事业部)。2016年,成功获得加州自动驾驶路测许可,并在美国持续开展自动驾驶路测。2017年4月,正式将无人驾驶领域业务命名为“Apollo(阿波罗)”计划,其目标是“成为无人驾驶行业的领军者”。
2013年同一时间的海外,马斯克在推特(现X平台)上首次透露特斯拉正在涉足自动驾驶领域的探索。2016年初正式提出全自动驾驶(FSD)概念并启动系统研发,目标实现无需人工干预的自动驾驶。
2016年初,特斯拉正式提出FSD(Full Self-Driving)的概念,标志着其全自动驾驶FSD系统研发工作全面启动。同年,特斯拉发布第二个十年计划时,马斯克前瞻性地提出自动驾驶出租车和“共享出行”的构想。他设想打造自动驾驶出租车车队,车主能够将自己搭载FSD系统的车辆纳入共享体系,构建起一个资源高效利用的交通新生态。
Waymo作为谷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的自动驾驶公司,无疑是自动驾驶领域的领军者。
Waymo的前身为谷歌于2009年开启的一项自动驾驶汽车计划。2016年,Waymo从谷歌独立出来,成为Alphabet公司旗下的子公司。在发展历程中,Waymo不断取得里程碑式的成就。
据公开资料显示,2017年11月,Waymo宣布开始在驾驶座上不配置安全驾驶员的情况下测试自动驾驶汽车;2018年推出面向自动驾驶网约车的Waymo One应用,并在同年12月在亚利桑那州凤凰城正式推出小规模叫车服务Waymo One。Waymo采用激光雷达(“光学雷达”)等多种传感器融合方案,通过激光测距来精确感知周围环境,为自动驾驶决策提供丰富的数据支持。
从源头探究,不同企业切入无人驾驶的角度各有不同。
百度从自身强大的地图业务出发,依托百度地图在数据采集、处理以及道路信息精准度上的优势构建起完整的自动驾驶技术体系。特斯拉则以电动汽车为载体,先打造具备高性能和智能化基础的车辆产品,再逐步加入自动驾驶技术。通过在量产车辆上不断搭载和升级自动驾驶功能,利用车辆行驶过程中收集的大量实际道路数据,持续优化自动驾驶算法和系统性能。Waymo则凭借谷歌在人工智能、传感器技术等方面的深厚积累,以激光雷达技术为核心,致力于打造高度可靠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
3月27日盖世汽车研究院发布《DeepSeek对汽车行业应用影响分析报告》显示,DeepSeek对汽车行业的赋能目前主要体现在以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为代表的智能化领域。在智能驾驶领域,Deepseek对高阶智能驾驶的开发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图片来源:盖世汽车研究院
该报告认为,当前汽车行业正在步入AI定义汽车,以DeepSeek为代表的AI技术将从设计、制造、产品、营销、服务等全方位赋能汽车产业变革,同时也面临技术、产业和政策法规等挑战。AI大模型将成为车企新的角逐焦点。
“大模型的技术路径泛化能力非常强。”Momenta CEO曹旭东表示,“之前在中国训练了一个非常好的智驾大模型,当我们要拓展海外市场的时候,比如日本市场,即使有左右舵的差别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这是大模型底层的通用规律,在中国能做到100分,在世界差不多可以做到80分。”
各有所长,便各展所长。那么,各家做到了什么阶段?
发展至今,各有各的成果据界面新闻3月25日消息称,Alphabet旗下自动驾驶汽车公司Waymo表示,计划明年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推出完全自动驾驶叫车服务。Waymo今年1月开始将车辆部署到华盛顿特区,并将在未来几周安排更多车辆。但由于华盛顿特区目前不允许完全自动驾驶,该公司表示,将与政策制定者密切合作,正式确立无人驾驶所需的法律框架。自动驾驶技术已经跨越实验室阶段,进入商业化落地的深水区。
截至2024年,Waymo的叫车服务在旧金山、洛杉矶和凤凰城成功运营,完成了超过200万次行程。其估值高达1750亿美元,超过了Uber、特斯拉等无人驾驶汽车公司市值的总和。
2024年6月以来,Waymo先后在凤凰城、旧金山和洛杉矶扩大运营区域,仅在凤凰城就一次性扩张了约233平方公里(相当于半个武汉经开区)。据Waymo披露,公司自动驾驶系统每周驾驶里程超过100万英里(约合160万公里)。2025年,随着Waymo计划与Uber合作在奥斯汀和亚特兰大启动自动驾驶出租车的商业化运营,这一数据将持续攀升。Waymo还计划于2026年初在迈阿密上线自动驾驶出租车商业服务。
资本助力也是Waymo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2024年10月,Waymo完成56亿美元C轮融资,由谷歌领投,估值超过450亿美元。谷歌CEO Sundar Pichai在财报电话会议中特别强调,Waymo已成为谷歌最重要的“Other Bets”(非核心业务)之一,2024年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30.6%,达3.88亿美元。
然而,Waymo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其车辆曾卷入几起备受关注的碰撞事故,包括在旧金山与骑自行车者相撞,在凤凰城与被拖行的皮卡相撞。作为回应,Waymo公布了安全数据,在行驶的1480万英里路程中,其自动驾驶技术"在避免造成人员受伤的碰撞事故方面,比旧金山和凤凰城的人类驾驶员高出3.5倍,在避免警方记录在案的碰撞事故方面高出2倍。同时,Waymo建立了数据中心公开安全信息,以增强公众信任。
Waymo的全球布局正在展开。除美国市场外,Waymo宣布计划于2025年初在日本东京开始测试无人驾驶出租车,已与当地出租车应用GO和运营商Nihon Kotsu达成合作。
国内的百度,在自动驾驶领域同样有着多年的深耕历程。公开资料显示,其旗下的萝卜快跑自2021年投入运营以来,已在全国11个城市开放载人测试,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武汉、成都、长沙、合肥、阳泉以及乌镇。截至目前,萝卜快跑的累计订单量已突破700万大关。
2024年,萝卜快跑更是动作不断。2024年5月,百度发布了全球首个支持L4级自动驾驶的大模型Apollo ADFM(Autonomous Driving Foundation Model)。该模型基于大模型技术对自动驾驶系统进行了重构,官方宣称其安全性超过人类驾驶员10倍以上,且能通过自标注功能大幅提升数据处理效率。萝卜快跑于2024年推出的第六代无人车已成功接入百度Apollo ADFM大模型,这也是全球范围内首个支持L4级自动驾驶的大模型。
据中新汽车网报道,在复杂的中国路况下,萝卜快跑的实际出险率仅为人类驾驶员的1/14。百度相关负责人此前公布的数据表明,截至2025年1月,百度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在全国范围内累计提供了超过900万次的乘车服务。
根据萝卜快跑2024年第三季度财报,其自动驾驶订单达98.8万单,累计服务订单超800万单,在全国全无人驾驶单量中占比高达70%。
不过,与其他打车平台横向对比后,萝卜快跑Robotaxi的规模短板便清晰显现。同期,滴滴打车三季度核心平台交易量飙升至41.18亿单,中国日均出行单量达3460万单,且EBITDA盈利17亿元;滴答打车在2024年上半年搭乘次数也有6170万;如祺出行2024年上半年订单量为4840万单,即便毛利率为-3.1%;曹操出行2023年全年订单量更是达到4.48亿笔。
相较之下,萝卜快跑体量极小,甚至不及如祺出行的16.5%。
图片来源:雪球平台Pumpkin先生
据统计发展到现在,百度Apollo已经积累了超过4600项自动驾驶专利族。《百度人工智能专利白皮书2022》表明,连续四年,百度的自动驾驶专利申请量在全球范围内均排名第一。百度自动驾驶已然从“技术验证”阶段逐步迈向“用户体验”阶段。
3月28日,“@特斯拉客户支持”官方微博在特斯拉公司副总裁陶琳的微博评论区回应,依据最新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要求,团队正在完成3.0以及4.0硬件分别对应智能辅助驾驶软件的审批工作,各方都在积极推进,一旦完成便会尽快推送。
此前,特斯拉在2月25日向中国地区购买了FSD的车主推送了“城市道路Autopilot自动辅助驾驶”功能。3月17日,特斯拉中国宣布推出FSD智能辅助驾驶限时体验活动,计划从3月17日持续至4月16日,为期一个月。
但仅一周后,3月24日便有博主称特斯拉FSD试用“已经确认暂停推送”,恢复时间暂未可知,且强调此次暂停并非撤回。一天后,特斯拉调整了辅助驾驶产品名称,去除英文全部采用中文表述。
技术分野下,技术的最终形态2021年特斯拉与Waymo之间还爆发了一场引人瞩目的口水战。当时,Waymo的首席执行官John Krafik在接受德国《经理人》杂志专访时直言:“特斯拉还算不上Waymo的竞争对手,毕竟特斯拉所做的是辅助驾驶系统,并非无人驾驶系统。”Waymo方面坚信,辅助驾驶系统的性能与无人驾驶系统有着极大差距。
对此,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马斯克迅速发文回应:“令人震惊!特斯拉的AI硬件和软件都比Waymo更出色。”
这场争论的焦点,实际上是持续多年的自动驾驶路线之争:渐进式与跨越式。特斯拉所代表的渐进式路线,倡导从L1、L2、L3阶段的“人机共驾”状态,逐步向L4级别的无人驾驶过渡;而Waymo所代表的跨越式路线,则直接将研发目标设定为L4级别的无人驾驶。
马斯克曾多次着重强调,特斯拉所有量产车均具备实现完全自动驾驶的硬件潜力,只需通过软件更新就能逐步解锁相关功能。凭借这种策略,特斯拉积累了海量的真实道路数据。据特斯拉此前发布的财报,截至2024年第二季度,特斯拉完全自动驾驶功能的累计行驶里程已超过16亿英里。
当我们将目光从特斯拉与Waymo的纷争中移开,投向国内的汽车市场,会发现造车新势力与传统车企在自动驾驶领域也有着各自不同的选择与探索。
据业内人士分析,小米、华为、小鹏、理想等造车新势力,由于本身源自互联网领域,软件能力是其核心竞争力所在。而百度Apollo则另辟蹊径,合作对象多为如广汽、东风等急于转型的传统车企,以及实力相对较弱的小车企。据现状来看,这部分车企的市场份额正逐渐被造车新势力所蚕食。
图片来源:摄图网
或许不久后的某天,人类司机将成为"怀旧模式"的选项,而AI驾驶员则接管了99%的出行场景。到那时,我们或许会怀念那个方向盘握在自己手里的时代——但更可能的是,我们早已习惯在车里喝咖啡、开会、甚至睡觉,而把驾驶完全交给算法。
无论是科技巨头、传统车企,还是普通用户,都已被卷入这场交通革命。而最终的赢家,或许不是技术最超前的那个,而是最能适应现实世界复杂性的玩家。
你,准备好上车了吗?在你看来,谁能够做出真正的无人驾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