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专家修复故宫地砖,竟发现了一个大秘密

学习全攻略 2022-09-22 20:26:04

1976年唐山大地震,震感波及北京,故宫巍然不动,只是部分地砖裂开,专家修复地砖时意外发现了埋藏了近600年的秘密。故宫建于明朝朱棣年间,于公元1406年动工,1420年完工,至今已有600多年,历经大小地震200余次,依然屹立不倒。

原来,故宫采用木制榫卯和斗拱结构的组合,无需钉子,就可以有效地缓冲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柱子没有埋到地里,而是直接立在石墩上,不会因为地震发生断裂。故宫的地基也非常扎实,有七、八米深,最深处可达16米。唐山发生大地震时,北京许多房屋倒塌,道路开裂,故宫却几乎不受影响,只是广场的部分地砖被震裂。然而,就在专家和工作人员对地砖进行检查和修复时,不可思议的一幕发生了。当工作人员揭开故宫地面破损的地砖时,发现下面还铺着一层地砖,纵横走向恰好与第一层相反;第二层地砖被揭开之后,下面又有第三层……横一层、竖一层,层叠交错。等到最后一层地砖被揭开,底层的泥土露出后,大家统计了一下,故宫地下居然铺了足足15层的地砖!而且,这些地砖并非是普通的砖头,而是制作精良的“金砖“,虽不是用金子做成,却堪比黄金,一块砖一两黄金。据说2014年,一对永乐的御窑金砖就拍出80.5万元的天价,而故宫这些地砖每一块都是永乐的御窑金砖!明成祖朱棣对故宫(当时称紫禁城)的建造要求非常严格,从设计、选材到施工,每个环节都要亲自过问,落实到位;对每一个细节都追求过度的极致。在地砖的选材上,朱棣最终看中了苏州陆慕砖窑的青砖,温润如玉,光而不滑,特批陆慕砖窑为“御窑”,专门为皇家烧制“京砖”,又称”金砖“。“金砖”的制作需要经过选泥、练泥、制胚、烧窑、出窑、打磨和浸泡等七道工序,每一道大工序又细分成若干个小工序,加起来一共有二十多道工序。制造一块金砖要花费两年的时间。制造金砖需要选用苏州阳澄湖畔的泥土,这里的泥土粉沙含量高、粘性好,具有“粘而不散,粉而不砂”的特质,而且富含铁、锰等矿物质, 堪称制砖用的极品原料。选好泥之后,要晾放半年,让泥土变得无硬块,易翻塌。然后将泥块捣碎,兑水成泥浆,再用脚反复踩踏,增加粘性;再晒干,用锤磨成细粉,筛出砂石杂质,最后才得到制砖用的纯。每一个步骤都要遵循特定的节,过时不候。整个练泥过程需要耗时8个月。制胚过程同样花力费时。制胚前先要沾泥、闷泥5—6次,让泥土变得像糯米团一样有粘性。制胚时候要一次性把泥踩结实,确保证泥坯无气孔。然后要用木板将砖的两面磨平,同样要经过5—6次的翻转,直到砖坯表面坚硬发白、水分完全蒸发后才能进窑烧制。烧窑是最关键的一道工序。烧窑工需要随时掌握窑温的变化,一不小心就可能整窑砖全部报废。制作金砖先后需要用麦柴、片柴各烧一个月,再用松柴烧40天后才能出窑。窑工通过变换燃料来升高窑温,从110°慢慢升到1000°,直至砖块烧结成型。

金砖出窑前要放到特制的窑水里降温,从赭红色变为青黛色;出窑后还要不断地冲水打磨,直至像镜子一样光亮;然后再浸泡到桐油里,以便延长金砖使用寿命。最后是极为严苛的检验程序。每块金砖都需要达到”敲之有声、断之无孔“的要求,尺寸误差不能超过1毫米。一批金砖中若出现六块的次品,整批金砖都要报废。不仅制作过程复杂无比,金砖的铺设也极其讲究,用鸡蛋清和糯米做粘合剂,不仅粘得牢固,而且地砖之间几乎没有缝隙。这种铺设标准对工匠的要求极高,3个优秀工匠一天只能铺设5块地砖。可以想象故宫的建造是怎样的劳民伤财。另外,朱棣还设立了严苛的管理和惩罚制度。每块金砖上都要刻上所有经手人的名字,一旦出现问题,所有相关人员都要受到责罚。那为何要铺设这么多层地砖呢?仅仅是为了抗震吗?其实,真正的原因是朱棣怕死。靠发动政变,从侄儿朱允炆手中夺走皇位后,为了防止刺客掘地道行刺,朱棣尤其重视紫禁城地下的防御工程,因此选用了坚固的金砖,并且足足铺了15层。据说为了防止工匠走漏风声,朱棣甚至下令毒了所有的工匠,手段之残忍令人不寒而栗。但是不得不说,正是因为朱棣对故宫的建造如此上心,对每一个细节都极致追求,我们才能在600年之后依然有幸见证到故宫的完美。

而无数个参与建造故宫的手工艺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更令人钦佩。他们才是缔造故宫奇迹的伟大创造者。如果每个人都秉持着这种注重细节的用心,传承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大概就不会有那么多的“豆腐渣”工程了。

0 阅读:44

学习全攻略

简介:和宝宝一起重回幼儿园,三年决定她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