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静谧的庭院中,虫儿都已蛰伏无声,我独自坐着,直到烛火燃尽,才放下手中的书卷。
院墙之外,醉酒之人喧哗高歌,那嘈杂声既让人心生厌倦,却也让人不禁羡慕他们的热闹与无忧。
赏析:罗公升的《冬夜独坐》以其简洁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冬夜的静谧与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罗公升,字时翁,一字沧洲,是宋代诗人。他的诗歌多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冬夜独坐》这首诗,通过描绘冬夜的景象和诗人的心境,传达了诗人在寒冷冬夜中的孤独与沉思。
全诗共四句,分为两个部分。前两句“庭幽蛰谈口,烛尽辍书卷”描绘了诗人在庭院中独自沉思,直至蜡烛燃尽,不得不放下手中的书卷。这里的“蛰谈口”暗示了诗人在寒冷中沉默不语,而“烛尽辍书卷”则形象地表现了夜深人静,时间流逝的情景。
后两句“墙外醉客喧,堪憎更堪羡”则笔锋一转,从室内的静谧转向室外的喧嚣。诗人听到墙外醉酒之人的喧闹声,这种对比强化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同时也流露出对那些无忧无虑之人的羡慕。
《冬夜独坐》的特色在于其对比鲜明的场景描绘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诗中通过“庭幽”与“墙外醉客喧”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外界的喧嚣,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深化了读者对诗人情感的理解。
此外,诗歌的语言简洁而富有意境,如“烛尽辍书卷”和“堪憎更堪羡”都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复杂的情感,使得诗歌的情感更加深沉,引人深思。
《冬夜独坐》不仅是对冬夜景象的描绘,更是对诗人内心世界的深刻反映。通过对不同氛围的描绘,传达出人生的种种复杂情感。
罗公升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感悟,将冬夜的静谧与内心的孤独相结合,引发读者对于孤独、沉思和人生哲理的思考与感悟。
这首诗以其静谧、深邃的意境,给人以深刻的启示,体现了罗公升作为诗人的艺术才华。
作者简介:罗公升,字时翁,一字沧洲,是南宋末年的诗人,出生于永丰(今属江西)。在宋末,他因军功被任命为本县的县尉。罗公升的祖父罗开礼曾跟随文天祥勤王,兵败后被俘,最终不屈而死。
南宋灭亡后,罗公升倾尽家财北上燕、赵地区,与宋宗室赵孟荣等人图谋恢复宋朝,但未能成功。之后,他回到家乡隐居,直至去世。
罗公升的文学成就丰富,著有《无名集》、《还山稿》、《抗尘集》、《痴业集》、《北行卷》等作品,后人将其合编为《沧洲集》五卷。他的作品深刻反映了那个动荡的时代,以及个人的情感和思考。